【同步导学】2013高中语文 3囚绿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导学】2013高中语文 3囚绿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8 20: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7张PPT。第3课 囚绿记
□ 陆 蠡
走过陆蠡故居,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你会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一道倾泻的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在北平,他看到常春藤,曾由衷地赞叹:“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探究:你知道陆蠡和常春藤之间的故事吗?知道作者和它交往的经历吗?三、词语释义
1.涸辙之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涸泽而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急不暇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揠苗助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偃旗息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近义辨析
1.固执 顽固
同:都含有“不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思。
异:“固执”侧重指坚持自己原有的东西,多用来形容性格、性情、作风等。另外“固执”还有动词的用法,后面带宾语。“顽固”侧重指不愿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多用来形容思想、立场、态度等,只有形容词用法。(1)当时,老师、同学都劝阻他参加高考后再去北京,可他就是不听;家里人都反对,可他就是________己见,坚决要去。
(2)季羡林先生在《衣着的款式》一文中也曾说:“在衣着方面,我是著名的________保守派。我有几套——套数不详——深蓝色卡其布的中山装。虽然衣龄长短不一,但是最年轻的也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了。”2.留恋 流连(留连)
同:二者都有“舍不得离去”的意思。
异:“留恋”是动词,不忍舍弃或离开。“流连”是动词,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也写作“留连”。但两者词义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一样。“留恋”侧重指不忍舍弃或不愿中断某种联系,其对象多为祖国、故乡、亲人及宝贵的时间、生命等。“流连”多指玩乐时留恋不止,因而其对象多为名胜古迹、风景区或其他值得欣赏的地方。从语法讲,“留恋”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十分等)修饰,可以带宾语(如留恋故土);而“流连”就没有这些用法。(1)当面临外迁远郊或者返乡的抉择时,难免会产生一种悲情,那是对一座城市的________。
(2)人们________于山山水水之间,歌颂武夷,赞美武夷。【自主校对】
一、lǐ hé zhé piē xiān pó suō yī yà
二、闲暇 遐想 瑕疵 猗郁 倚靠 绮丽 葱茏 笼罩 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三、1.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2.舀干了湖水捕鱼。比喻贪图眼前利益,不留余地,不顾长远利益。也作竭泽而渔。
3.形容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4.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5.放倒军旗,停击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四、1.(1)固执 (2)顽固 2.(1)留恋 (2)流连 一、作者档案
陆蠡(1908~1942),原名陆
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
他的笔名。浙江天台人。我
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
家。他于1933年开始散文创
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
集,即《海星》(1936年)、《竹刀》(1938年)和《囚绿记》(1940年)。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等。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抗战”爆发后留守“孤岛”,在“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年代继续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的工作,1942年4月不幸被日伪宪兵拘捕,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近年,浙江和台湾地区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二、背景回放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和痛苦,使他发出了挣脱黑暗禁锢、迎接光明的呐喊。一、整体悟读
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命名为“囚绿记”?
参考答案: 作者把题目命名为“囚绿记”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作者赋予“绿”象征意义,从而以“囚绿”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期待。(2)因爱绿而“囚绿”,“囚绿”更能显示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固持己见的个性特征。
(3)作者的命运与绿枝条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绿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精神的激励。(4)时值日寇入侵,“烽火四逼”,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深有陷于囚牢之感,愤怒忧虑烦恼以及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尽现。
可见,作者以“囚绿记”为题,是有其深刻内涵和特别意图的。二、局部涵泳
1.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 首先称其为“绿色”,然后称其为“绿友”,最后称其为“绿囚”。这种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绿色”是对普通自然物的色彩的称呼;“绿友”隐含着作者的亲密、喜爱之情;“绿囚”则饱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之情。2.试分析作者“喜欢绿”的原因,以及“囚绿”“放绿”“怀绿”的心理原因。
参考答案: (1)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了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2)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放绿”。
(3)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做人来写的。三、开放探究
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呢,还是“渴求民族解放
的信念和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不完
全一致的说法,你能归纳一下
吗?思路提示一: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信念和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思路提示二: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才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思路提示三: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绿藤的一段“交往”经历,通过写作者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的过程,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了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1.结构新奇精巧
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开门见山,点明题旨,而是用冒头法,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写起,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极写“我”对绿色之爱,作者于“山穷水尽”之处,用“忽然”一词,异峰突起,把文章推进中心:囚绿。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枯萎变色。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最后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作结。末了的一个问号,含蓄隽永,令人深省。其间,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作者这样匠心地安排,精巧谨严,平实自然,同时又平中见奇,出奇制胜。2.抒情深沉婉转
作者是个富有强烈爱憎的爱国战士。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开来。这使“我”感到“孤独”。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文章写的是古城北平,但作者那难言的苦衷和良苦的用心,我们还是能体会得到的。他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发了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的日本强盗的恨。生长在天空底下的植物,把它移到黑暗的室内,尚且变得细瘦、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那么,酷爱自由的中华民族,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囚禁在这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那他们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植物的本性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坚强民族。作者以深沉委婉的笔触,极赞了我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气节。3.语言纯朴清丽
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笔写来,文字纯厚质朴。“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从“伸长”“攀缘”“舒放”,层层递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又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画家调和色彩那样运用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绚丽多变的色彩。绿有“嫩绿”“柔绿”,黄有“嫩黄”“瘦黄”,等等。新奇贴切的比喻的运用,更为文章增辉添色。解析: B项“蕈”应读“xùn”;C项“纤细”的“纤”应读“xiān”;D项“不禁”的“禁”应读“jīn”。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看它怎佯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援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
B.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
C.(我)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D.(我)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解析: A.“援”应为“缘”。
答案: A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靠山”又称“龙脉” ②“靠山”这个词来源于风水 ③中国有个俗语叫“靠山” ④成语“来龙去脉”也来源于此 ⑤说一个人根基牢固,就说这个人有“靠山”
A.②①④③⑤ B.③①⑤②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②①⑤④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C.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解析: A项,语意不合,“耳提面命”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B项,安土重迁:安于本乡,不愿轻易迁居。用在此处正好表达反了意思。C项,语意不合,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D项,“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也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
答案: D5.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我的小屋便照进太阳,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B.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向这病损的枝叶可怜。C.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D.离开北平一年了。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解析: A项,陈述对象不一致,“我的小屋便照进太阳”应改为“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B项,介词使用不当,应为“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D项,成分残缺,在“怀念着”前面添加主语“我”。
答案: C一、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2题。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⑦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6.第①段开头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结合全文及相关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做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处在坎坷人生经历和孤独生活中的作者,尤其是在当时不安定的社会生活中,作者用绿来象征着生命力、希望和快乐,并作为陪伴自己的“朋友”,因而是宝贵的。7.第④段中作者用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8.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这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9.第⑦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地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10.面对绿色,作者有哪些具体的行动?通过哪些表现心态变化的词语表现了作者对绿色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具体行动:为了看到绿色,“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然后“我望着这小圆洞”,感觉到似乎“绿叶和我对语”,继而“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并且“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最后,“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心态变化及情感:作者通过“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喜悦”等一系列表现心态变化的词语,表达了对绿的无限热爱、留恋与赞美。11.作者如此喜欢绿色,还为什么要“囚绿”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因为作者非常喜欢绿色,所以才把“绿”“囚禁”在自己的房里,目的是自己能够与“绿”更接近、更亲密,让“绿”装饰自己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装点自己的青春和生活,给自己带来爱、幸福和快乐。12.“绿”在被“囚”前后表现了怎样不同的变化?借此,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先是“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尔后“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这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应该有自由生长的形式和生存的空间,人为的改变都是不可以的,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二、类文迁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报 秋
□ 宗 璞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几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1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看到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问是为何“吃惊”。作者“惊”首先应该是看见玉簪花开,然而题干已明示这一答案,所以应从下文找。(2)问可从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压缩。
答案: (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我”却两手空空。
14.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三自然段是采用反衬的手法,目的是突出表现“玉簪花生命力之强”,此答案可以从第四自然段首句找到根据。
答案: 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15.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6个“便”和5个“领取”分别用在文章的开端和文章的结束,是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首先分析形式:从“语言表达”的方式上分析,(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气节紧凑的衔接起来”,(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要分析“表达效果”:(1)问暗含的意思就是“强调时光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2)问则是“强化中心”“深化主题”。答案: (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解析: A项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有交代,即“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C项在诗词后有交代,即“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E项在第五自然段可以找到依据,即与丁香、桂花、荷花比较有不同的香味。
答案: ACE(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绿
□ 马治权
夜来一场雨,空气格外清新,树叶上的雨点呼之欲出。你便惊讶陕北的春天是一夜长成的。其实,春天早已悄悄来临。起初,只是在土疙瘩缝里藏有一簇绿,你曾久久凝视、感叹,或许以后你并没有在意;这期间枯草中也孕育了绿,探头探脑,你同样漫不经心;可是让你惊奇的是,一夜之间,绿来了:铺天盖地,漫山遍野。这之前,你曾注意过浅白色的杏花、粉红色的桃花和纯白色的梨花,她们星星点点,你也为之感动过,但布洌?庖磺卸家?诹寺痰暮竺妗绿是整齐的美,厚重的美,铺陈的美,一层一层地交织,一叶一叶地连缀,缜密错落又谦和有致,显示着大度与宽容。绿似乎也有耐性与韧性,桃花点缀完短暂的春天便匆匆隐去,等待着甜美的果实,而绿则要抗过炎热,连接四季,一直到冬的边缘。果实都收获了,绿还顽强地守在枝上,此时已秋风瑟瑟,绿也变得憔悴,但绿绝无懊悔之意。春天生长时,绿是静静地蔓延,秋天衰落时,绿是静静地飘落,一片一片……“如秋叶之静美”,诗人实在是独具慧眼,看出了这宗教般的从容气度。绿中最顽强的要数松柏了。他们四季常青,昭示着一种永恒,于是在亡人的灵前,我们看到了这种绿,他代表着生与死,爱与恨,山川日月,清风流水,四季更替……
还有湖色,也是绿的,如果说松柏的绿是历史的记忆,那么,湖泊的绿就是大自然的心灵了。琥珀似的心灵静悄悄的,是本原的状态,全不像跳动着的人的心灵,那么容易被环境所扰。花是爱情,绿是光景,爱情热烈却难以持久,光景平常却可以永恒。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情其实全如这平凡的光景,更多的时候是沉闷的,是缓缓流动的,是深海静流,是连接四季的绿。与这绿连在一起的是那些农人。桃花开的时候,农人开始运肥、修路、备种,绿来了才是耕种的日子。山坡上,农人抖动着鞭子,吆喝着牛,犁铧在晨光中闪亮,土浪翻卷着一缕缕尘烟。山路上,农人弓着腰,拉着车子,挑着粪担,从吐绿的树边经过,在地的绿草沿上歇息,抹一把汗,望一眼满山的绿,那疲惫的脚步又有了力气。原来这绿充满着生机,既可以休息人眼,又可以鼓舞人脚。勤劳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开始回家,那山间的绿中便有了一块块金黄色的土地。那里没有了绿,却又在孕育着绿。几天后,绿苗顶破土层,在太阳下向天空露出笑脸,那表情犹如婴儿向母亲展示出的喜悦,稚气而甜美。农人的幸福也正在这里,春耕秋收,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繁衍着生命,也繁衍着哺育生命的绿。绿与春天连在一起,与鸟声蛙声连在一起,与汽笛连在一起,与田畴炊烟连在一起,与湖泊山峦连在一起,与农人的歌声连在一起,更与雨连在一起。雨洗过的绿,春天是翠,夏天是黛,秋天是墨。雨后的绿色,清新活泼,勃勃有生机,雨珠在绿上,像眼睛,像泪水,像晶莹的玉,像灿烂的宝石,脉脉含情,楚楚动人。雨珠、绿、阳光便是一个斑斓的世界,五彩缤纷,奇光异彩,但不管如何排列,绿都是底色。于是,绿有了性格,谦逊、朴素、稳重、凝练,不张扬,不招摇,不与人争,默默无闻,既可与花为伍,也可同果实相伴。“春华秋实”,人们记住了春天的花,也记住了秋天的果实,唯有这连接四季的绿,从春走向秋,却榜上无名,且被萧瑟的秋风扫向田垄、旷野,负心的人们还会说上一句“秋风扫落叶”的昏话!然也有被人们歌颂的松柏,雪压青松,松挺枝干,霜打绿色,松柏更郁,可这绿色,也是整体的绿谦退后留下的代表。这活跃着的挺拔的绿,与那逝去的沉默的绿实在是同一种绿啊!绿是最懂得适时消退的色中之精灵,他懂得付出之后所应保持的风度,他不愿占尽四季风光,但又不愿让浅薄的人类独熬那枯寂的冬天,他要留下希望,让人们还能记住春天,昭示“春天不死”!那些松柏就是绿留给人们的启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因此,不甘忍受枯寂寒冷的人们又有了信心与耐心,在最萧瑟、最寒冷、最无望的万花纷谢的冬天,对明天有了期待。梅花自然也是报春的,不过梅花是在绿将炎热消退,将秋风的萧瑟送走之后才出现的。她经受的苦难自然与绿不能相比,她是经过短暂的寒冷之后便与春天连接的红娘,而绿却是一年四季劳作的父装。
我爱你,绿色!17.作者描写了哪些“绿”?这些“绿”有哪些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绿草、绿叶、松柏、湖泊、田畴。
厚重、大度、宽容。有耐性与韧性,谦逊、朴素、稳重、凝练,不张扬、不招摇、不与人争,默默无闻。18.文中有许多有关“花”的描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写杏花、桃花、梨花、梅花,都是为了衬托“绿”,都是突出表现“绿”的品格。这样写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19.简要分析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从春天起笔,从“绿来了”写到“绿中”,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静到动,然后抒情议论。20.作者说“与这绿连在一起的是那些农人”,“绿”与农人有关系吗?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
文章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歌颂绿色,也在歌颂创造绿色的农人。他们在充满生机的绿中用辛勤的劳动孕育了绿,他们也是在哺育生命的绿。因此,作者写农人并没有偏离主题。21.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续写下面的句子。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开始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开始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我开始了解)奔走于烈日下的旅者望见树荫的欢喜 (我开始了解)长时间居于斗室的幽人望见田野的欢喜22.根据下列情景,以“绿色”为重点,扩写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
深秋 南粤 绿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深秋季节,原以为绿色已离我们远去,惊喜的是,南粤的秋天充满了绿意,满目的绿色洋溢着诗情,给人春天般的感觉。(或:深秋时节,不知是绿色太恋念这里,还是对这里另有一番情意,当别处都黄叶满地之时,南粤却是绿色的海洋。)□ 陆蠡散文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文如其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 写绿名句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四首》)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
3.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杨巨源《城东早春》)
4.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6.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7.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10.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1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巴金走后一年多,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租界,上海成为沦陷区。境遇一天比一天凶险,陆蠡与两位同人坚守岗位,如同在茫茫荒漠之中,筚路蓝缕地经营着文生社这一片小小的绿洲。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那天陆蠡适巧不在社里,回来听说之后,觉得自己既然身为负责人,理应责无旁贷地前去说理交涉。于是,这位铁骨铮铮的浙东硬汉,赤手空拳来到巡捕房,落入虎口,被关押在江湾日本宪兵司令部。后被解到汪伪政府的所在地南京接受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征服中国吗?”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1942年7月21日临刑时,他年仅34岁。在《怀陆圣泉》一文中,巴金以悲痛而崇敬的笔致,这般动情地赞颂自己的亡友:“在我活着的四十几年中间,我认识了不少的人……然而像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于可以交出自己的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我们平日空谈理想,但和崇高的灵魂接触以后,我才看见了理想的光辉。”[运用方向] 上述材料可以运用在“爱国”“坚贞”“义气”“勇气”“无私”“朋友”“生命”等相关话题的作文中。
[精彩运用]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年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亲历“九一八”“一·二八”,特别是“七七”“八一三”抗战,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者,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祖国和人民所经受的灾难日益深重,陆蠡的爱国救亡意识与日俱增。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政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成为富有强烈爱憎感的斗士,永不屈服于黑暗,执著地追求着光明。借物抒情 以小见大
文章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阐释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陷,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因此,他写下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期望有一天能够重见常春藤,祈祝沦陷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
[一试身手] 请学习这种写法,以“××赞”为题,写一篇文章。绿
□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渣,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赏析:《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像一位丹青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会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