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术史)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西方美术史)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12-05 20:02:41

文档简介

(共110张PPT)
致敬----文森特 梵高
大师的一生
美术大事系列讲座
2020年7月25日
文森特·威廉·梵高
(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人,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
凡高的画作,据统计共有油画877幅,水彩画150幅,素描1037幅,在他短短37年的生命里程中,只有10年的创作时间和两年的创作黄金期,凡高的创作能力和作品数量令人敬仰。
早期创作(1881年4月-1883年12月)
卷心菜和木鞋 1881年12月 纸面嵌板油画 34.0x55.0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藏
暴风雨中的斯海弗宁恩海岸 1882年8月 纸板布面油画 34.5x51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煤田里的两个农妇 1883年10月 布面油画 27.5x36.5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阿姆斯特丹的闭合桥 1883年11月 水彩 41x82cm 德伦特 荷兰格罗宁格博物馆藏
纽南时期(1883年12月-1885年11月27日)
《纺织者》
1884年1月
布面油画
61x85cm
美国 私人收藏
织布工的右侧 1884年2月 纽南 布面油画 37x45cm 私人收藏
织布工左侧和纺车 1884年3月 纽南 布面油画 61x85cm 波士顿美术馆藏
纽南附近的水磨坊 1884年5月 纽南 纸板布面油画 57.5x78cm 美国私人收藏
纽南乡间水磨 1884年8月 纽南 布面油画 87x151cm 马德里蒂森博物馆
种土豆的农夫 1884年8-9月 纽南 布面油画 66x149cm 欧特娄国立克罗勒·米勒博物馆
耕地的农妇 1884年9月 纽南 布面油画 70.5x170.0cm 伍珀塔尔 Von der Heyd博物馆
《木材买卖》
1884年
布面油画
33.5x44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藏
离开尼厄嫩教堂
1884年10月 纽南
帆布油画
41.5x32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藏
深秋的白杨林荫道

1884年10月 纽南
布面油画
99x66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纽南的旧教堂 1885年5月 纽南 布面油画 65x88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黄昏的村舍 1885年5月 纽南 布面油画 67.7x97.3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圣经》
1885年10月
布面油画
65x78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藏
吃土豆的人 1885年4月 纽南 布面油画 81.5x114.5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藏
静物黄草帽 1885年9月 纽南 布面油画 36.5x53.5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罐子与木鞋》
1885年
布面油画
39x41cm
荷兰库拉穆勒美术馆藏
秋景 1885年10月 纽南 嵌板布面油画 64.8x86.4cm 英国剑桥Fitzwilliam博物馆藏
有白杨树的小路 1885年11月 纽南 布面油画 78x98cm 鹿特丹伯伊曼斯-凡·布宁根博物馆
头盖骨和点着的烟
1886年初 安特卫普
布面油画
32x24.5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穿蓝衣的女子
1885年12月 安特卫普
布面油画
46x38.5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巴黎时期(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
画架前带深色毛毡帽的自画像
1886年春 巴黎
布面油画
46.5x38.5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戴黑毡帽的自画像
1886年春 巴黎
布面油画
41.5x32.5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石膏人体》
1886年4-6月
布面油画
32x41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藏
从蒙马特看巴黎 1886春 巴黎 布面油画 38.5x61.5cm 瑞士巴塞尔艺术博物馆
巴黎的屋顶 1886年夏 巴黎 布面油画 44.5x37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布吕特芬风车
1886年夏 巴黎
布面油画
46.5x38cm
东京石桥艺术博物馆
巴黎郊外 1886年秋 巴黎 纸板油画 45.7x54.6cm 私人收藏
自画像
1886年秋 巴黎
布面油画
39.5x29.5cm
海牙公共博物馆
布吕特芬風車磨坊
1886秋 巴黎
布面油画
55x38cm
荷兰沃兹勒市立博物馆
画商里德的肖像
1886-1887年春
巴黎时期
纸板油画
41.5x33.5cm
格拉斯哥艺术画廊和博物馆
唐基老爹
1887年1月 巴黎
布面油画
47x38.5cm
哥本哈根私人收藏
戴灰色毛毡帽的自画像
1887年 巴黎
纸板油画
41x32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克利希林荫道 1887年2-3月 巴黎 布面油画 42.5x55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蒙马特蔬菜花园和红磨坊 1887年春 布面油画 44.8x81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春季阿尼埃尔公园 1887年春 巴黎 布面油画 50x65cm 斯里兰卡艺术博物馆
持锹男子的巴黎郊外 1887年春 巴黎 布面油画 48x73cm 私人收藏
一双鞋子
1887年春 巴黎
布面油画
34x41.5cm
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
阿斯尼尔的美人鱼餐厅 1887年春 巴黎 布面油画 54x65cm 法国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1887年夏 巴黎 布面油画 52X65cm 瑞士苏黎世毕尔勒基金会
阿尼埃尔餐厅 1887年夏 巴黎 布面油画 19x26.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树和灌木丛 1887年夏 巴黎 布面油画 46.5x55.5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雏菊和银莲花
1887年夏 巴黎
布面油画
46.5x37.5cm
日内瓦私人收藏
雏菊和银莲花
1887年夏 巴黎
布面油画
61x38cm
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
从克利希大街看阿涅尔的工厂 1887年夏 巴黎 布面油画 54x72cm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美术馆
麦田上的云雀 1887年夏 巴黎 布面油画 34x65.5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凡高 巴黎 1887年8-9月 布面油画 43.2x61c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盛开的李花
1887年9-10月 巴黎
布面油画
55x46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梵高作品深受日本浮世绘风格的影响,色彩强烈,以平面化的手法表现物象
葛饰北斋作品
歌川广重作品
日本浮世绘作品
《美 人》
歌川国贞作
1861年
浮世绘
套色版画
《骤雨》仿歌川广重 1887年 布面油画 73x54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藏
花魁
1887年9-10月 巴黎
布面油画
105x60.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唐基老爹
1887年秋 巴黎
布面油画
92x75cm
巴黎罗丹美术馆
唐基老爹
1887年冬 巴黎
布面油画
65x51cm
私人收藏
画架前的自画像
1888年初 巴黎
布面油画
65.5x50.5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
阿尔的朗卢桥和洗衣妇
1888年3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4x65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阿尔站附近的林荫道
1888年3月
布面油画
46.0 x 49.5 cm
巴黎罗丹美术馆
盛开的桃树(纪念莫夫)
1888年3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6.0 x 49.5 cm
巴黎罗丹美术馆
圣玛利的街道 1888年3月 阿尔 布面油画 38.3x46.1cm 私人收藏
花朵盛开的果园 1888年4月 布面油画 32.5x40.0cm 纽约Richard J. Bernhard收藏
教堂外的田野 1888年5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4x6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在暴风雨的天空下 1888年5月 阿尔 帆布油画 59.5x70cm 列支敦士登瓦杜兹基金会
圣玛利海滩的渔船 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x81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运煤船 1888年夏 阿尔 画布油画 71x95cm 私人收藏
播种者
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4x80.5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日落: 阿尔附近的麦田 凡高 荷兰 1888年6月 布面油画 73.5x92cm 瑞士温特索尔博物馆藏
从麦田远望阿尔
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54cm
巴黎罗丹美术馆
凡高在给弟弟的信中谈到这幅画:“这里现在是无风的大热天——这正是我需要的。这是一个无法形容的太阳, 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光, 我只能够称它为黄色, 硫磺色的淡黄, 淡金黄色。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黄色啊!”
坐着的莫斯梅
1888年7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0x74cm
华盛顿国立艺术画廊
邮递员约瑟夫·鲁林
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3x81.2cm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宛如和尚的自画像
1888年9月
布面油画
62x52cm
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
老磨坊
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4.5x54cm
纽约水牛城公共美术馆
文森特在阿尔的房子 (黄房子) 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2x91.5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阿尔夜间咖啡馆室内
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0x89cm
耶鲁大学艺术画廊
阿尔夜间咖啡馆室外
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81x65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罗纳河上星光灿烂的夜空 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2.5x82cm 巴黎奥赛美术馆
文森特在阿尔的卧室 1888年10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2x90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红色葡萄园 1890年7月 布面油画 56x67cm 私人收藏
阿尔的舞厅 1888年12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x81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梵高的椅子 1888年12月 阿尔 画布油画 93x73.5cm 伦敦国家画廊
高更的坐椅 凡高 1888年12月 布面油画 90.3x72.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耳朵上绑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
1889年1月
布面油画
51x45cmcm
美国芝加哥艺术协会
阿尔医院的庭院 1889年4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92cm 私人收藏
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
鸢尾花
1889年5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1x93cm
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
丁香花 1889年5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2x92cm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星月夜 1889年6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3x92cm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罂粟地 1889年6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1x91cm 不来梅艺术大厅
自画像
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65x54cm
巴黎奥赛美术馆
自画像
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40x31cm
瑞士私人收藏
盛开的杏花 1890年春日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3x92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借用)
充满悲伤的老人
1890年4月
布面油画
81X65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奥维尔乡村小路 1890年5月 布面油画 73x92cm 芬兰赫尔辛基美术馆
奥维尔时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
奥维尔的教堂
1890年6月 奥维尔
布面油画
94x74cm
巴黎奥赛美术馆
嘉舍医生 1890年5-6月 布面油画 56x67cm 私人收藏
奥维尔的茅草农舍 凡高 法国 1890年6月 布面油画 72x91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奥维尔附近的平原 1890年7月 布面油画 73x592cm 德国慕尼黑新皮纳克提美术馆
《麦田群鸦》 1890年7月 奥维尔 布面油画 50.5x103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共57张PPT)
莫 奈
2020.10.17
古典绘画特点
写实
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
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
印 象 派
印象派(英语:Impressionism),是指于1860年代法国开展的一种艺术运动或一种画风。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里,它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到整个欧美画坛。
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绘画的开端,确立了科学的素描造型体系,把明暗、透视、解剖等知识科学地运用到造型艺术之中;那么印象派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它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克劳德·莫奈
印象主义之父
(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欧仁·布丹
(Eugene Boudin ) (1824-1898年)
莫奈的老师
欧仁·布丹作品
欧仁·布丹作品
卡米耶·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1830-1903)
印象派先驱
卡米耶·毕沙罗作品
卡米耶·毕沙罗作品
( douard Manet,1832.- 1883.)
爱德华·马奈
印象派先驱
爱德华·马奈作品
爱德华·马奈作品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Alfred Sisley,1839-1899)
印象派大师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作品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作品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
印象派大师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作品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作品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
(Jean Frédéric Bazille,1841—1870)
印象派大师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作品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作品
莫奈作品
感谢您的聆听(共69张PPT)
印 象 派
印象派(英语:Impressionism),是指于1860年代法国开展的一种艺术运动或一种画风。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里,它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到整个欧美画坛。
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绘画的开端,确立了科学的素描造型体系,把明暗、透视、解剖等知识科学地运用到造型艺术之中;那么印象派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它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代 表 画 家
爱德华·马奈
克劳德·莫奈
毕沙罗
西斯莱
雷诺阿
德加
爱德华·马奈(1832.01.23-1883.04.30)
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于巴黎。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梵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三元次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元次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爱德华·马奈
爱德华·马奈
克劳德·莫奈(1840.11.14-1926.12.5)
印象主义之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
卡米耶·毕沙罗(1830.7.10-1903.11.13)
法国印象派大师,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毕沙罗是唯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是印象派的先驱,有印象派“米勒”之称。其作品色彩非常微妙、丰富、沉稳与厚实,给人以轻松、愉快、充满生机之感,
毕沙罗
毕沙罗
毕沙罗
毕沙罗
毕沙罗
毕沙罗
毕沙罗
毕沙罗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10.30-1899.1.29)
法国画家。曾多次参加印象主义绘画展览。他对色彩感觉特别敏锐,笔触轻快而有变化,特别善于运用微妙的色彩关系,表现具有诗意 的自然景色。后期因受新印象主义影响,作画多采用点彩技法,作品有重在表现物象实体感的倾向
西斯莱
西斯莱
西斯莱
西斯莱
西斯莱
西斯莱
西斯莱
西斯莱
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2.25-1919.12.3)
印象画派成员之一。早年当过徒工,画过陶瓷、扇子、窗帘等。曾从学院派画家格莱尔学画,后受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影响,对鲁本斯及法国18世纪绘画有较深的研究。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主义方法相结合,以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和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
雷诺阿
雷诺阿
雷诺阿
雷诺阿
雷诺阿
雷诺阿
雷诺阿
雷诺阿
雷诺阿
埃德加·德加(1834.7.19.-1917.9.27)
印象画派成员之一。对素描有天生的爱好,他认为线条是高雅风格的保证和达到他所倾慕的那种美的唯一方法。在线的运用上,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最著名的绘画题材包括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以及赛马。他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
德加(共15张PPT)
中 国 美 术 史(春秋战国)
Chinese Fine Art History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至雒邑(今洛阳),史称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4年。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从此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期间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一个思想大爆发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
理性精神的觉醒,实用,入世。理智,排斥非理性的宗教迷狂。
学术自由,思想大爆发,学说蜂起,百家争鸣。
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荀子:性无伪则不能自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王子午”青铜鼎(附匕)春秋
思想文化
青铜方壶(春秋)
“素命”青铜镈
兽耳青铜壶
“宋公鸾”青铜戈(春秋)
戈是一种用来勾杀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一般为青铜铸造,配以木柄。全长22.3厘米,戈身有6个工整的错金鸟篆铭文,“宋公栾之造戈”。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
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截至2014年5月)。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春秋时期的剑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
吴王夫差剑
“王子午”青铜鼎(附匕)春秋
楚庄王之子、楚国令伊(宰相) 王子午的器物,1978年河南南阳下寺楚墓出土。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及底和盖内均铸有相同的铭文。
嵌赤铜鸟兽纹青铜壶(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传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季峪村出土 ,高32厘米 。器盖及器颈各有两个带环铜耳,壶颈用赤铜嵌出两行鸟形花纹;壶的上腹亦用赤铜嵌饰两行兽形图案。容器制作工艺精巧;造型和花纹独具风格,铜器嵌赤铜为饰的亦见于燕、蔡等国。
“熊悍”青铜鼎(战国)
战国,祭祀礼器,传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高55.6厘米,铜鼎的器、盖口沿有刻铭。从铭文看,该鼎是楚幽王熊悍(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销毁缴获的兵器而改铸的礼器。鼎腹部微弧,两侧有一对长方形附耳,三蹄足,足上端饰兽首。器盖上附一圆环及三只变形的鸟型钮。腹上部饰细密的涡纹,中部饰弦纹。器及盖口有铭文62字,记录了楚幽王时期楚国大败秦军,将缴获的青铜兵器熔化后铸造此鼎,以彰其功绩。
“楚高”青铜缶(战国)
高37厘米,口径24.5厘米,1953年山东泰安出土。缶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盖面下凹,中央有捉手,四周有六个圆饼形凸饰;器身圆肩、鼓腹、下部内收形成假圈足,肩腹两侧有兽首半环形耳,耳内衔环。器盖和器身均饰繁缛的散虺纹。器口沿唇部共5字铭文:右冶尹,楚高。
“令狐君嗣子”青铜壶(战国)
战国中期
通高46.5、口径14.8厘米
1928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侈口长颈,圆腹,低圈足,盖周边有镂空蟠螭纹莲瓣,肩上有一对小钮衔环耳。周身饰蟠螭纹带。
中山王鼎(战国)
高51.5厘米,直径65.8厘米。1977年西灵山一号大墓中出土,鼎为铁足刻铭铜鼎,周身刻铭77行,计469字。鼎系中山王十四年铸,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
中山王鼎铭文拓片
鼎身译文
唯十四年中山王作鼎于铭曰呜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昔者燕君子哙睿恰夫吾长为人宗干于天下之勿纠犹迷惑于子之而亡其邦为天下戮而皇在于少君乎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寡人幼童未通 智唯傅 是从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厥忠臣喜克顺克卑亡不率仁敬顺天德以佐右寡人使智社稷之赁臣宗之义夙夜不懈以 道寡人今 方壮智天 其德省其行亡不顺道考宅唯 呜呼折哉社稷其庶乎厥业在只寡人闻之事如长事愚如智此易言而难行也非赁与忠其谁能之其谁能之唯吾老喜是克行之呜呼攸哉天其有 于哉厥邦是以寡人 赁之邦而去之游无遽惕之虑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今吾老喜亲帅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寡人庸其德嘉其力是以赐之厥命唯有死罪及三世不 以明其德庸其工吾老喜奔走不听命寡 惧其忽然不可得惮惮 恐损社稷之光是以寡许之谋虑 从克有工智也诒死罪之有 智为人臣之义也呜呼念之哉后人其庸之毋忘尔邦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赁五年复吴克并之至于今尔毋大而 毋富而骄毋众而嚣邻邦难信仇人在旁呜呼念之哉子子孙孙永保定之毋替厥邦
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共28张PPT)
中 国 美 术 史(史前上)
Chinese Fine Art History
我们为什么学习美术史
人们都有追寻历史、缅怀先人的情感需求,都想探寻远古先人如何从茹毛饮血、鸿蒙初开的年月一步步走到到当今时代?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都经历了怎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由于无法亲身走进那一段段历史,于是那些远古时代的龟甲兽骨、那些古拙的青铜陶罐、那些残存的一砖一瓦、那些奔腾的石雕走兽,那些破损的尺牍画卷就是我们寻根问祖的血脉指引。从某种程度上说器物比文字可靠,因为文字可以修饰,故事可以虚构,历史也可以杜撰,但凝冻在这些器物上的精神、情感、观念是无法抹去的。从它们身上可以反映特定年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美”是什么
“羊”大为美 “羊”人为美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汉字"美"最初象征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同巫术图腾有直接关系。部族首领兼巫师,头戴羊角被认为是最美的事物。
感官愉悦
美通常分三种形式
专指审美对象
伦理判断
第一部分:旧石器时代
今天的考古发现,旧时器时代大约有300万年的时间跨度,这个时期,人类处于狩猎采集的原始生存状态,并开始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这个时期的劳动工具简单粗糙,以打制石器为主。
打制石器
大约三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就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牙齿等遗物。比如钻孔的石珠和动物牙齿,按照大小或类别串在一起,说明这个时候对于事物的同一性有了朦胧的理解,开始具备了装饰性,这是人类审美能力的一次重大飞跃。
第二部分: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进入了新时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时间跨度大约从一万年前到四千年前左右。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是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标志。
磨制石器
在工具的制作上,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演进为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这个时候的石制工具在造型上已经非常规范化,说明人类对造型的理解、形体的把握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其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包含有几个重要的文化类型,比如早期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这是彩陶艺术的第一个兴盛期。接下来又经过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文化类型而进入尾声。
【名 称】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规 格】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出土时间】1955年
【级 别】国家一级文物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为文明萌芽时期的一件作品竟然具备了点线面的绘画语言。头顶的装饰也是用黑白块面的形式来分割和构成,人物形象明显的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这件彩陶盆出土时覆盖于埋葬幼童的瓮棺之上,盆的底部钻有圆孔,推测应该是为了便于死者灵魂的自由出入,所以这件半坡出土的人面网纹盆应该承载了原始宗教的意义。
纵观当时的彩陶,鱼的形象为什么会反复的出现呢?说明鱼猎活动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说法,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
半坡彩陶
从鱼的造型语言上看,当时人们对图案创作规律的把握已经得心应手,将形象简化概括为纯粹的几何图形,在变形化的处理过程中融入了人们的主观理解和想象,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兼有,解构和重构并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度概括的形式语言并没有脱离精神内涵而独立呈现,在今天看来这些只有装饰意味而无具体含义的几何纹样在当时却具有极为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形式与内容是合而为一的。远古先民们对这些图案的感受远远不止于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是具有复杂的观念和想象的意义,即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
庙底沟文化类型因为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处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鼎盛时期,存在于6000年前至5300年前之间,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重要文化类型。而且对周边地区的文化类型影响很大,包括地处南方的两湖地区。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到达洞庭湖以南。
从器物周身的图案纹样来看,显得比半坡时期要丰富、活泼,图案的韵律和节奏都发生了改变。半坡时期的装饰设计注重的是比例和分割,造型手段主要用直线和方块,比较偏向于理性的思维。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则风格迥异,趋向于圆形,曲线的运用,显得更为恬静、活泼、大方。在表现题材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半坡时期的人面和鱼纹到了庙底沟时期则为鸟纹和植物花卉的纹样所取代,这是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图案以二方连续的方式无限延伸以构成有规律的秩序,6000年前的古人对二方连续的运用已经非常娴熟。
马家窑文化发现于甘肃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致分布黄河上游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地层叠压的顺序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
【中文名称】舞蹈纹彩陶盆
【出土地点】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
【规格】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间】1973年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家窑彩陶的材质多以橙黄色的细陶为主,纹饰则是以旋涡纹、波状纹和网格纹为主,反映的主题思想可能是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以及渔猎生活。
半山类型的彩陶以红陶为主,器型肩部宽大,重心上移,在膨胀凸出的腹部饰以华美、生动而又繁缛的纹饰,以旋涡纹、锯齿纹、菱形网格纹、葫芦形网格纹为主,到了半山晚期,纹饰逐渐演变为以四个大圆形为基本构架的装饰图案,再以平行的弧线环绕相连,形成S形的强烈动感,圆形在器物上的反复运用可能和当时人们对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崇拜有关。至此,半山类型彩陶走到了尽头,同时也是彩陶艺术由盛转衰的标志。
马厂类型距今4350年至4050年之间。马厂类型的彩陶主要出土于墓葬,说明这些器物与原始宗教的巫术礼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器物的图案纹样来看,与早期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比较,先前那富于律动感的旋涡纹消失了,自由活泼、热情奔放的情感逐渐趋于静止、严肃、凝重。弧形和波纹减少,圆形让位于方块,直线代替了曲线,方格、菱形、三角折纹以及万字符逐渐增多,这种变化预示着商周青铜器纹饰已在孕育,即将成形。
河姆渡文化分布于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至舟山群岛一带,根据考古学的年代测定,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发现了黑陶、干栏式建筑、水稻栽培等文化遗存。
河姆渡文化
【名 称】双鸟朝阳纹象牙雕
【出土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规 格】长16.6、宽6.3、厚1.2厘米
【馆藏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出土的器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关的礼器,以《双鸟朝阳纹牙雕》为例,在器物的中间部位雕刻有一个五层的同心圆图案,图案上方刻有向上升腾燃烧的火焰纹线条,两侧对称的位置各饰有一只鸟,鸟的颈部向上伸屈,如果将圆形理解成太阳,将火焰纹理解成太阳的炽热光芒的话,那么和拱卫左右的两只鸟则形成了一个双鸟拱日的图案单元。由于这件器物不具有工具的实用功能,因此,它应该是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原始宗教礼器。传统的主流说法是周公制礼作乐,但考古发现证明,早于西周之前三四千年,就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礼制传统。
另一类集审美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日常器物,以《猪纹黑陶钵》为例。就目前的考古发掘而言,河姆渡应该是黑陶的滥觞之地。说明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制作黑陶至关重要的烟熏渗炭工艺。这件陶钵呈长方形,四角作圆弧形处理,平底,外壁两侧都有阴线刻划的猪形纹,猪的形象生动而写实,头部尖长,背部毛发犹如钢针般坚挺,还明显保留有野猪的形象特征,这种描绘为我们忠实地再现了从野猪到家猪的驯化过程。器身形象表现手法如儿童画般稚拙、纯朴而天真。在河姆渡时期的装饰图案中,我们可以发现鸟和猪是最主要的表现主题。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猪的形象都出现在陶器上,而鸟的形象则出现在象牙类的礼器上,这种泾渭分明的行为恰恰证实了两者的功用和目的不同,一个是物质生活的保障,而另一个则是精神信仰的依归。
【名  称】猪纹黑陶钵   
【制造年代】新石器时代   
【材  料】夹炭黑陶   
【规  格】高11.6,口径17.2,长21.2厘米   
【收藏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黑陶器物
象牙鹰首
鸟形象牙雕匕形器
在建筑上也有了惊人的发现,这个时候杆栏式建筑已经成规模的出现,这种建筑的构架大致是下层架空,然后在架空层辅上木地板,以此来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而且普遍使用了榫卯结构,这是中国建筑史上伟大的发明。这种建筑形式在今天的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广泛使用,可以看出这种建筑的普适性和内在生命力的顽强。
杆栏式建筑
骨制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器物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远古人类活动的信息,从而纠正了许多长期以来我们认知上的偏误,比如水稻颗粒和耕作耒耜的大量出土说明了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的技术,中国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水稻的国家,从而纠正了水稻种植是从印度引进的传统说法。
水稻颗粒(共25张PPT)
中 国 美 术 史(史前下)
Chinese Fine Art History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它的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出现年代稍晚于仰韶文化,但有很长的时间交汇,而且彼此之间有相互影响的痕迹。龙山文化出土器物丰富多彩,主要有磨制石器、彩陶、泥塑,以及精美的玉器。
泥塑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以往的认知里,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没有独立意义的雕塑作品,但是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几件泥塑作品打破了故有的认知,从而改写了中国美术的历史。
女神并非是指它的形象,而是其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地位。由于年代久远,它的四肢已经脱落为一些残块,女神的头部此例和真人一般等大,表现手法趋向于写实。头顶戴有圆环形的装饰物,额头和眉弓骨部分凸起,眼部挖空,两眼分别镶嵌了一颗圆形玉石以代表眼球,发出幽暗而深邃的蓝光;鼻子造型写实,鼻孔和鼻翼的结构、比例非常精准;嘴巴向两边咧开,下嘴唇已经脱落;耳朵的塑造比较概念化,没有进行细节的雕琢,只是塑造大致的外形轮廓。整个人物形象给人一种神秘、威严,甚至有点恐怖的感觉,具有一种震摄人心的力量。
红山女神塑像
泥塑高约6厘米,虽然头部,右臂及膝盖以下部分已经损毁,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远古匠人对人体比例的准确把握。整个人物动态表现的生动传神,尤其对孕妇膨大下垂的腹部塑造,应物象形,浑然天成,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做作。同一时期的西方雕塑没有达到如此高度的艺术水准。
对女性题材的表现说明当时社会形态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主要的社会结构依然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才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红山玉猪龙
勾云形大玉佩 长28.6、宽9.5厘米
红山鸟形玉配
红山玉玦
碧玉C型龙——华夏第一龙
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它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
红山文化的玉器丰富多彩,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土自内蒙古赤峰市的大型碧玉C型龙,这件举世无双的国宝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玉器高26厘米,重达1000克,通体磨光呈墨绿色,采用圆雕和浮雕并用的手法,光洁而圆润。这是一件复合形象的作品,综合了猪、马和蛇的特征。头部是猪的形象,背部飘扬的形象应该取法于马的鬃毛,身体部分则采用蛇形的弧线。这种丰富而自由的造型表明远古时代的人类已具有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表现力。通观整件作品,艺术形像塑造得形神兼备,极富动感。那么创作这件作品的功用和目的是什么呢?从当时的社会形态来看,如此精致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器物肯定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可能代表着部落的标志,凝聚着部落的统一信仰。据推测这应该是部落在出征前的誓师,或者祭祀天地祖先时专用的一种特殊神器。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因为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发现而得名,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中期呢还是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开始出现了黑陶和灰陶,晚期的时候制陶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己经会使用快轮来制作陶器,烧窖的技术也有了改进,通过提高窖温,生产出了薄胎、质地坚硬、而且色泽很美白陶和黑陶。
八角星纹彩陶豆
盛器
高29、口径26CM
豆,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这件彩陶豆最让人着迷的是它身上的八角星符号,中央留白出一个四方形。这个图形意识很强的八角星符号在那远古的年月代表什么?象征什么?关于这个图案纹样的含意,有的研究者认为是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也有学者认为四射的八角寓义着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像征着大地,有天圆地方之喻意。这些解读都过于牵强附会,或者说是泛泛而谈。作家阿城认为这个符号出自河图洛书的数理,跟后世的九宫八卦图有直接的关系,象征着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像,这和远古先民们用感性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是相符合的。
彩陶釜
盛食器
高30.8cm、口径32.4cm、腹径41.2CM
白彩色边,绘云雷纹
1978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彩陶鼓
乐器
高41CM、口径30CM
1978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镂雕旋纹象牙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玉双璧,大汶口文化。长3.8、宽1.9、厚0.2厘米。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绿松石串饰。大汶口文化,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饰物,出土于一座高等级大墓。安徽省萧县皇藏峪金寨遗址出土。现藏于萧县博物馆。
玉串饰。大汶口文化,山东邹县野店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这是典型的大汶口作品之一,可以看到红山文化双联璧的影子。
陶 猪 白陶鬶
彩陶背壶(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彩陶钵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高圈足黑陶豆。高13、口径28CM。盛食器。器表磨光,通体黑亮,高圈足上饰竹节状的凸弦纹,风格简洁。
蛋壳黑陶高柄盖杯。高25、口径4CM。酒器。器壁最薄处仅0。5MM。1980年临沂出土。临沂市博物馆藏
蛋壳黑陶杯。高17、口径11。9CM。酒器。器表素面磨光,器壁薄如蛋壳,器杯磨制成短密的竹节状,十分珍贵。
黑陶单把杯。高10。5、口径5。9CM。酒器。整体磨光,装饰简洁,器形匀称,美观大方。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神人兽面纹
【名称】:玉琮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良渚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高8.8厘米,直径17.1~17.6厘米,重6500克
四龙首玉镯
【类别】玉石器
【年代】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200年
【文物原属】浙江余杭县瑶山墓葬陪葬品
【文物现状】1987年出土,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高2.6厘米,孔径6厘米,外径7.4厘米
俗称蚩龙环。灰白色。镯身宽扁,横断面略呈长方形,内壁平直光滑,外壁浮雕四只首尾相衔的龙首纹饰。龙首顶部雕出两只桃形耳,耳间连以两道桥状阴刻线。两只凸起的重圈眼,由两眼内侧斜向刻出一对弯角,口中一排整齐的牙齿,其上凸起横条表示上唇和鼻,并在两端刻出鼻孔。类似的龙首纹饰曾见于玉璜、玉圆牌等器(共40张PPT)
中 国 美 术 史(夏商周)
Chinese Fine Art History
夏 商 周 美 术
大约在4000年前,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夏代时期。夏代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形式的国家政权组织,从部族首领的禅让制走向了家天下的世袭制。从此,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成为了无法撼动的权力传承方式而统治了中国四千年,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朝家天下的世袭制才正式终结。
进入王朝社会以后,出于统治的需要,服务于政治的巫史文化开始了,这个时候的宗教活动在形式上跟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多少差别,大致还是围绕着丧葬、祭祀、求雨、去灾等方面,但是它背后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成为了统治阶级谋求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原始社会的专职巫师也变成了统治集团的高级贵族阶层。
对于夏代的研究,目前为止最具研究价值的应该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夏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铜石并用的时代。
龙纹陶盘

口径37cm
山西襄汾县陶寺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石磬

长66.8cm,宽28.6cm
山西夏县东下冯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夏代晚期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工作队藏
这件绿松石镶嵌的铜牌,1984年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像一块盾牌的形状,它的基本构架是先用铜铸成一个框架,框架的两侧铸有四个小圆孔,应该是为了便于用绳索固定在其他物体上,框架里由数百枚或方、或圆或是不规则的绿松石镶嵌而成,虽然历经了三四千年的岁月风霜,但这些绿松石依然严丝合缝,没有一颗脱落。这件牌饰出土的时候位于死者胸前,因此很可能是身分显赫的贵族身上一件佩戴饰品,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镶嵌铜器,应该说是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对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青铜爵

高22.5cm,流尾长31.5cm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偃师文化馆藏
这件青铜爵是我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容器。爵是酒器,也是祭祀礼器。其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后有尖状尾翼,中间为杯体。容器部分外侧从上到下有一弯曲的手柄,器身下半部分作了束腰处理,底部平底,下连三只支撑器物的纤细长足,足的部分从上到下逐渐变小,并微微向外侧张开。器形古朴而美观,像一只展翅的飞鸟,体态轻盈,又像一位身姿妙曼,正在伸展双臂,翩翩起舞的窈窕淑女,极富造型的美感和天才的想像力,从形体的构造上看,青铜爵应该是从新石器时代的陶鬶演变而来。
网格纹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这是讫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件青铜鼎,因此被誉为华夏第一鼎,现藏洛阳博物馆。1975年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这是一件圆形的青铜鼎,鼎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是平底的造型。鼎的口部和底部略向内收,口的上沿向外平折,口沿上方对称的位置各有一只半圆环形的耳。腹部较大,腹身以带状的阳线方格纹来装饰,线条并不是很规整和流畅,这显然是受到当时工艺水平的局限,但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古朴和粗犷的美感,底部以下由三只空心倒悬的四棱锥足支持,器物整体看来还是比较对称规整,它的造型和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如出一辙,由此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镶嵌十字纹青铜方钺
夏代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此器方形平刃,两肩开有方孔,便于绳条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六组十字纹,每组三个。此方钺宽大而沉重,且用绿松石镶嵌,因此不具备实战功用,当是仪仗礼器用品。
“模”和“范”
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较为复杂,首先要用泥土做一个模,然后再依据模翻出一个范,模在内,范在外,模与范之间是严丝合缝的,制好范以后再将模的一层括掉,于是模和范之间出现了空隙,然后将融化的金属液体注入模与范之间的空隙,等金属液体冷却以后,再将模和范打碎,这样器物就成型了。
这也是“模范”一词的由来。
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由前期的兄终弟及至后期的父死子继。商代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商代美术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源于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缘,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病了,派家人到药铺抓药,药抓回来以后在检查药方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一味叫龙骨的药,在动物骨片上有一些类似文字符号的刻痕,基于他深厚的学识素养和敏锐的洞察,他认为这些刻划符号应该是一种比大篆和金文年代更为久远的文字,于是他到了药铺里把这些带有刻划符号的龙骨全部收购,带回家里作仔细的研究,经过认真的比对从而确信无疑这是一种远古的文字。
目前发现整理的甲骨文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来的有2500多个。从出土的甲骨文字来看,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具备了书法的三个要素,也就是用笔、结字和章法。甲骨主要为占卜,其占卜过程神秘而有特点,负责占卜的官员在占卜时,先在甲骨的背面凿洞,在即将凿穿的时候用燃着的木棍对坑洞进行烧灼,然后骨头的正面就会裂开,裂纹我们称之为“卜兆”,也就是推问事情吉凶的依据。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包括四个部分:一、序辞:叙述占卜的日期和贞卜的人物;二、命辞:记录所卜问的具体事情;三、占辞:根据卜兆来判断吉凶的话;验辞:验辞就记录这次占卜结束后的应验的情况。甲骨文所记叙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殷商时候的经济生产、政治军事活动及意识形态等内容,是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最为可靠的史料。
甲骨文中还发现了以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组成的干支纪年,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应用
四羊方尊 盛酒器 湖南宁乡出土
青铜器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远古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
后母戊鼎
鼎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商代人面纹铜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湖南宁乡出土
虎食人卣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两件,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卣作为礼器,它是贵族阶层的标志。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青铜纵目人面像
四川省广汉三星堆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
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青铜器。现存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大立人像,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青铜神树
1986年出土,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有三层枝叶,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三根上翘树枝的花果上都站立着一只鸟,鸟共九只(即太阳神鸟)。神树的下部悬着一条龙,龙的头朝下,尾在上,夭矫多姿。使神树显示出非凡的魅力与深厚的象征意义。
西周美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国号周,定都镐京,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
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器物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译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释文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






大盂鼎
大盂鼎,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铭文
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大克鼎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立耳,口沿下饰变形兽面纹,中又饰小兽面纹,并有觚棱凸棱,整个造型庄严厚重。腹内铸铭文290字,内容则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
大克鼎
大盂鼎
毛公鼎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公分,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铭文大意: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铭文拓片
散氏盘(西周晚期青铜器)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盘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径54.6厘米,底径41.4厘米。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铭文拓片
通篇用笔粗放豪犷,凝重含蓄,朴茂豪迈。于不规整之中见其错落摇曳之趣,给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泼的艺术美感。既凝重遒美,又兼具潇洒畅达。在朴茂厚重之中,又增添雄强的意蕴,故而显得博大、宽厚,让人感到一种生气的存在。
史墙盘(西周晚期青铜器)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
史墙盘铭文拓片
铭文内容涉及统治阶级的政治谋划、征战杀伐、祭辞诰命、册赐宴享以及贵族间的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婚嫁礼俗等。此铭文字体为西周时期的标准字体,其字形整齐划一,笔式流畅,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佳作。
虢季子白盘
长130.2厘米,宽82.7 厘米 ,高41.3厘米,为传世体积最大的西周时代青铜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商周时期盛水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虢季子白盘铭文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寳盤。不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聝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周庙宣榭,爰飨。王曰:“白父,孔显又光。”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钺),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青铜匜盘 (一套)
匜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匜是由盉演变而来,与盘配套组成盥洗器。
饕 餮 纹
夔 龙 纹
凤 鸟 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