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3海--气相互作用(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04 21: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1、运用图表说出海—气之间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能够根据图文材料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温故而知新
大气上界
海水吸收
海洋辐射
大气辐射
太阳暖海洋
大气还海洋
海洋暖大气
海洋与大气热量交换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逆辐射
海洋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能量来源。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水反射率比较小。
海洋表层储存85%的热量。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平衡
思考:
1.指出北半球低、中、高纬度海洋热量的收支差异。
2.根据热量收支情况,赤道会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会不会越来越冷?为什么?
热量交换
热量收支:低纬度>高纬度
低纬度:热量盈余;高纬度:热量亏损
不会。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度地区输送到高纬度地区,维持着全球热量平衡。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全球热平衡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海洋与陆地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平衡
海洋
陆地
水汽
577
降水
458
505
47
降水
119
径流
72
蒸发
单位/1000km3
空间 水分的交换方式
海洋→大气 蒸发
大气→海洋 降水
大气中87.5%的水汽由海洋提供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平衡
海洋与大气水分交换
1.读图,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海洋
来自大陆的径流补充了差额。
全球水量平衡示意
活动探究
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陆地上的降水增多,径流增多;反之同理。
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现象
沃克环流(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12月25日前后,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厄尔尼诺现象
沃克环流异常
沃克环流(非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
2017年厄尔尼诺年份秘鲁洪水
2019年厄尔尼诺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
低纬东北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逆流增强,温暖海水东侧集聚
大洋东侧上升补偿流减弱
垂直方向气流东升西沉
水平气压
东低西高
东西两岸气候差异
东涝西旱
厄尔尼诺年份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详细过程。
水温东暖西冷
厄尔尼诺现象
我国东部地区,正常情况下的气候状况应该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当厄尔尼诺发生时:
(1)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地区少雨干旱(南涝北旱)
(2)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
(3)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
(4)全国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
(5)登陆我国台风变少
厄尔尼诺现象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现象。
成因:东南信风加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海水变冷,西部海水温度增高。
拉尼娜现象
洪涝灾害加剧。
太平洋西部:
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
降水更少,加剧干旱危害。
太平洋东部:
对我国的影响(一般影响沿海地区)
(1)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增多
(2)我国东北春夏易出现干旱,气温偏高
(3)我国南方易发生干旱,华北洪涝
(4)冬季较寒冷,寒潮多发,南方易出现冻雨、风雪
拉尼娜现象
拓展活动:对比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完成下列表格。
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海水水温 太平洋东部 降低 增高
太平洋西部 增高 降低
沃克环流 减弱或消失
气候 太平洋东部 降水增加
太平洋西部 降水减少
海—气相互作用
区域异常
能量交换
水分交换
一般表现
热带太平洋
拉尼娜现象
全球水热平衡
厄尔尼诺现象
影响气候和人类活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