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精品复习资料 专题6 古代诗歌鉴同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二轮精品复习资料 专题6 古代诗歌鉴同步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9 08:2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7张PPT。专题6 古代诗歌鉴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①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诗的前六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素蝶的动人形象:与蜂为伴,在草丛中盘旋;为避鸟雀,隐藏于薇叶之下;映日翻飞,顺风起舞;在花丛中、密叶间时出时没,穿进穿出。伴随着绿蕙、青薇、阳光、春风、红花、碧树等不断转换的背景,素蝶轻盈飘然、千姿百态的身影一一展示了出来。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山翁”,即山简,晋末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的习氏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王维《汉江临泛》诗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即用此典。郭祥正《春日独酌(其二)》有“且致百斛酒,醉倒落花畔”句,足见其豪放不羁、率真自然的性情。此处以“山翁”来写隐者独酌,既表现了隐者的避世生活,也隐现出作者的隐逸情怀。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是D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此诗首句“花飞欲尽春”即已明示:峡口飞花飘荡,已是暮春时节。
答案:暮春 飞花一、鉴赏景物形象
诗歌的景物形象是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半景物,而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情感,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分为两类:意象类和意境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词的形象鉴赏能力及比较鉴赏能力。高考中诗歌鉴赏尤其注重对诗歌中“景”和“情”及二者关系的考查。对写景设问时,往往要求概括诗歌中写了什么景,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有什么作用或效果等等。解答时要仔细辨别,深入体味,把握诗歌写景的异同。【答案】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技巧点拨
一、解题方法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如: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在写作技巧上。如:阅读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二、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一)考查意象类
答题步骤:
1.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2.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二)考查意境类
1.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4.鉴赏意境的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  )的情感(心情、心境)。二、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就是寄寓了诗人品格节操或思想情感的具有象征性的具体物象。大自然的万物,无论是山川大河,还是花鸟虫鱼,还是能表现人格情操的梅、兰、竹、菊,都是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ɡ):悲伤。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醴泉”、“山冈”、“凤凰”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把“凤凰”这个形象和阮籍的生平联系起来,再细细品读诗歌后半部分,不难分析出诗人的痛苦情感。这首诗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清朝饮醴泉……延颈望八荒”,这四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没有同伴,没有共鸣。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身一致的。
【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了解“子规”的形象特点,叫声悲切,结合杜宇的传说有思念之悲,结合本诗语境可概括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答案】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技巧点拨
一、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如:阅读下面的咏物诗,回答问题。
赠  别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在回答“诗中蜡烛的形象”时就要结合“有心”来分析。“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 因此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如:阅读下面的一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作者吟咏梅花不是目的,关键是借梅花言志。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的情操趣味。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纵深的分析。
如:阅读下面一首杜甫的诗,举例说说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的。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在这首诗里,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的情感:颔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路途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著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出孤雁的高远追求。表达诗人高远志向,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二、答题步骤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三、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一)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注】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倾注了浓烈的主观色彩。“波神留我看斜阳”“水晶宫里奏《霓裳》”等浪漫的想象,显示了他的英姿以及豪迈的气概,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采。“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上”均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地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答案】 (1)作者以达观、豪迈的胸怀来对待风波险阻的。
(2)“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程为大风浪所阻,而是抒写自己想象的意象,水神怀着深情挽留他欣赏那美好的夕照景象。“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面对风浪阻遏行舟的情况,词人处之泰然。(二)鉴赏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 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注】 ①然:通“燃”。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 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答案】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技巧点拨
一、解题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如杜甫的诗《江汉》:
江 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要分析人物形象,则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这几个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的典故。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通过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如白居易的诗《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结合诗中“逢”、“伴”、“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境,可以定格形象为: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人物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因此其形象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二、答题步骤
(1)点特点: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2)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以及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三、鉴赏形象的答题套路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对(  )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它)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课后题组精炼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①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③分付:交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隔”字把作者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
答案: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 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要准确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的含意,一定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本句描述的是船停下之景,小船像一只小鸟落在江面之上,诗人的船停下来,江水也像住下来一样。
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一、炼字类的考查
(一)炼字
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①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①向子 ,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能体现出诗人所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依托诗句展开联想,体味语言的妙处。“斜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无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答案】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 、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二)赏句
赏句中要赏析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技巧点拨
1.解题切入点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句)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3.炼字、赏句类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二、语言特色(风格)的考查
所谓语言特色(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既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亮)、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诗人借助想象,扩大意境,“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答案】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技巧点拨
1.答题思路
(1)用一两个准确的词语点名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质朴无华、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奔放、简练生动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多指诗的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表现在诗作中是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通过思考而有所得。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要依据具体的题目要求而定)
2.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快乐时空
嘲客久住
有个客人到别人家去,久住不走,主人厌烦了。有一天,主人带客人到门前闲望,忽然看见树上有一只像鸡那么大的鸟,主人说:“等我去拿斧头把这棵树砍倒,捉这只鸟来给老兄下饭。”客人说:“只怕树倒时鸟已经飞走了。”主人说:“你不知道,这只鸟往往树倒了还不晓得飞。”遇上这种死缠烂打的客人,主人还真是左右为难,下逐客令则是难以启齿。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 ①本诗约作于皇岉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求写出该诗的写作特色,我们应从全诗出发,考虑描写、抒情、修辞等表现手法。作者首句写凄凉的静夜景色,次句写扑朔迷离的春夜景色,第三句写世事变迁,感慨人生,末句写酒兴已阑,黯然思家。四句分叙了四个不同的意境,都是梦中光景,都透露出作者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无奈之情。从修辞上分析,该诗前后两联字字相对,对仗工巧,天衣无缝。
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①争:怎。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赏析对比衬托手法的诗句,注意衬托包括反衬。前三句,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织,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新欢不抵旧愁多”,“旧愁”与“新欢”构成对比。此外,“新欢”反衬“新愁”,凸显两人的感情。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荡,表达了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雍诗表达情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喜悦。所写景物为清新的早春,为乐景。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一、修辞手法的考查
经常考查的修辞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借代、双关、对偶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烟尘”并非自然界中的烟尘,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战争”,这也与后文相应。“请缨”可联想到高中课本中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可知该词还有其暗含的意思。
【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技巧点拨
答题步骤
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二、表现手法的考查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咏物之作,意在借物以寓情,托物以言志,此诗并非泛泛的咏蝶之作,而是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史载刘孝绰自幼聪颖,然恃才傲物,一生仕途坎坷。此诗前六句描摹素蝶形象,末二句以素蝶口吻表白情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答案】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技巧点拨
答题步骤:
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
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三、描写手法的考查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等。
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
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答案】 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技巧点拨
答题步骤
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
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四、抒情方式的考查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
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5.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6.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风著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技巧点拨
答题步骤
1.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五、行文结构的考查
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在文章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文章的主旨。
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题干第一问实际要求考生思考“天寒”“地暗”的自然环境与“旗彩坏”“鼓声低”的戍卒生活之间的关系。“天寒”“地暗”已明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后面分别接上“旗彩坏”“鼓声低”,给人的感觉就是“因为天寒”,所以使得彩旗褪色;“因为(乌云使得)地暗,所以使得鼓声变低了”,这样就借自然景物写出人的心理感受。第二问可根据第一问的答案和“寒”“别路”等词语判断出来。【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技巧点拨
1.答题步骤
①点出行文技巧的名称。
②阐述“志”的内涵或“景”和“情”的关联。
③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套路
这首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心情、心境)。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本诗主旨,分析上下阕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怀,不难得知作者的情绪变化,然后结合诗句内容作答。
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下片中,作者以酒为伴,随遇而安,不贪图物质享受,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四海为家,乐观旷达。
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3. 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体会思想感情,既要立足诗歌文本本身(下片“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又要知人论世(注解提示了相关背景),还要了解一点我们的文化传统(如自屈原《离骚》开创的香花美人之喻的文化传统)。
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一、把握思想情感
把握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常见的设题模式有:
(1)结合XX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
(2)XX句诗(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作者为什么要写X X两物?作者借这两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释①点出此诗作于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之时,可知作者仕途失意,对前途充满忧虑。尾联“酒阑无奈客思家”写酒兴已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此句是全诗的关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缘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欧阳修何尝不是愁肠百结。客愁贯穿于全诗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何日是归年”呢?作者仕途失意,无可奈何之意,急切返乡之情尽在其中。
【答案】 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 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 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诗歌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诗人丰富而不幸的人生际遇,怎不令人痛感“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呢?而这种际遇实因“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所致。“徂晖”即落日之余晖,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诗人感叹身世,并从自身的不得志中,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的社会现象,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又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
【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技巧点拨
一、解题方法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如:《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
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找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二、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观点态度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体现了X 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首先应否定。“故园”既然“无兵马”,那么“愁”什么呢?这就是诗句的内涵。结合注释①②与历史背景,可知宋朝南北分裂,国土沦丧。综合起来,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 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二者都是直接抒情,要抓住感情侧重点来分析。“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侧重点在旧愁与新恨,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旧愁未消,反加上了难以负荷的思念愁苦的新恨归去。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强调了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答案】 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技巧点拨
一、解题方法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又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明示作者观点态度的作用。
3.常用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喜爱、向往、追求、同情、厌弃、憎恶、不满、痛恨、指责、揭露等。二、答题步骤
1.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2.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三、概括思想内容
“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穗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二联中“燕子”和“梧桐”两个意象应引起重视。秋天就要到了,燕子也该回到南方过冬了,但雨却阻断了行程。细腻的感受为作者捕捉,也暗含作者自身的感情。另一形象是“梧桐”,使人很容易想到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也成了文学作品中“愁”的象征,雨后梧桐更是不同。作者捕捉这两个形象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怀旧、失落之意。【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诗人为何有“寂寞壮心惊”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结合注释①了解到本诗写作时间是763年,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但“边隅还用兵”,吐蕃回纥乘虚而入,战乱再起。战火已烧至“雪岭”一带,注释②告诉我们“雪岭”在成都西,作者曾居住在成都草堂。此时严武已去世,杜甫的生活失去依靠,他又开始了漂泊生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计问题,而是面对“天地日流血”的战乱,发出“朝廷谁请缨”的疑问并由此产生“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这样再概括出答案就容易了。【答案】 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技巧点拨
一、解题要点
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如:王安石的《孤桐》,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孤 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分析:要理解诗歌的主题,就必须结合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了。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2.要结合时代特点。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都打上印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诗、宋词和清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3.要利用暗示信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鉴赏诗歌情感的答题模式
这首诗通过对(  )情景的描写,对(  )原因的阐释,对(  )场景(画面)描绘,从而表达出诗人(  )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