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名校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自测
语文试卷
满分 100 分 时间 100 分钟
一、古诗文基础知识(每题 2 分,共 14 分)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接近
C.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D.君子不齿. 齿:牙齿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
B.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C.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D.举酒属客 属:劝请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
B.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循:顺着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借助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作《师说》以贻之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拘于.时,学于余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D.蟹六跪而.二螯 锲而.舍之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君子生非异也
C.或师焉,或不焉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7.下列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日;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朔,阴历每月初一;晦,阴历每月的
末一天。
B.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
卿”,主张“性恶论”。
C.“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
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
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
D.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等,是一种用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干支
历既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也可以纪日,《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的“丁未”就
是纪年的。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2题
材料一:
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
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
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
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
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生灵方面,节
奏是一种自然需要。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
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
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
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
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个分别最重要。语
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
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
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信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
话者所标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
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栽。语言是情
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
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
贯,但是只有意境仍不能成为诗,诗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
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到。
凡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里面都必须有它的特殊情趣。其实一切
艺术到精妙处都必有诗的境界。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朱光潜的《诗论》说:诗歌先于文字,音乐舞蹈又先于诗歌。先民们狩猎、祭祀时
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
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而舞蹈先其一步脱离于此体系。后来诗歌也渐渐独立于音
乐,此时,人们更看重诗的意义。
诗的形式,也因为表达的需要从四言、五言、七言,不等字,渐次嬗变。
蒋勋说:每一个新的文学形式的兴起,都是旧有的形式已到了巅峰,无更多的空间
可堪发展了,于是新的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诗的形式,从胡适之倡导的新文学革命开始,就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胡适下定
决心全面使用白话文,提倡写白话诗,提议作诗如说话。关于白话诗该采用何种语言他
与好友梅觐庄、任叔永论战了无数次。
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做的
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
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
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便如现代诗中,所谓的梨花体、羔羊体,不过是把一句话
拆成几个段落,我欣赏不了其精妙在何处。
诗永远是最凝练的语言,除了灵感外,学会掌控和运用技巧也是必须的。正如《诗
论》说的:很多人的诗歌并无可读性。不如将这份灵感,去写篇散文,例有可能是篇精
彩之作。朱自清有文集《文学的美》,其中多篇文章讨论了新诗该采用何形式,用不用韵,
字数是否有讲究,怎样写才是一首合格的新诗。他对新诗的一个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他评论说:新诗是很多关联的意象,然后抽去了其中的桥梁。因之,我读现代诗,稍微
有了一点点门径。
至于新诗到底用不用韵,他们也进行了多方尝试与讨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
是用了韵的。《诗论》中说,由于汉字是单音节,不用韵律的话读起来无节奏感,顿挫感
不强。而英文诗不存在这个问题。法文诗存在类似问题,因而法文诗用韵的多。英文诗
只是在韵诗初传入时尝试过用韵,并且据书中所述,评价不是很高。
总而言之,汉语诗吟诵起来有韵律会更美。倘若功力高深者能兼顾意和音,那就是
善莫大焉了。
现代诗和古诗,我们应该用哪一种形式更好?这并无高下之分。近体格律诗词的好
处在于其固有的格式自带节奏、音律之美,如此,对于水平低下之辈,亦能找到一份成
就感。先有了形式之美,至于雕琢言辞和深刻的涵义,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
日之功。
古体诗写起来很难,全靠意境取胜,这要求的功力更为深厚。我想,现代诗恐怕也
莫不如此。
(摘编自绿杨荫《谈谈诗歌--读朱光潜<诗论>》)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这三种艺术分化后,
仍然都保存着节奏。
B.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这也
是诗与乐的重要分别。
C.“做诗如说话”的观点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的言约义丰、含蓄隽永的
特点,因而被所有人否定。
D.新诗创作也要兼顾意和音,既要有韵律美,更要有意境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至少证明了第一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从诗歌形式谈到了诗歌内容,但它们论述的重点均在诗歌形式上。
B.材料一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诗歌、乐音、舞蹈的不同,论述了诗歌节奏的独特
性。
C.对于现代白话诗,朱光潜先生反对“做诗如说话”的观点,而绿杨荫则持不同意
见。
D.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要追求语言的凝练,必须学会掌控和运用相关技巧。
10.以下不能证明材料一、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五言诗一般采用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多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读起
来朗朗上口,十分和谐。
B.词都有词牌,可配乐歌唱。不同的词牌在字数、韵律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闻一多提出了诗歌“三美”的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诗也追求形
式美,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自由。
D.卞之琳在《断章》一诗中所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富于哲
理,但现代人也会觉得有一点矫情。
11.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诗歌与音乐的区别与联系。(4分)
12.为什么说“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请结合两则
材料谈谈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8 分)
文本一: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①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
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
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
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
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
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
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
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②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
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
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
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
以不妨说说。
③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
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
入凛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
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
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④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
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
有无穷的意味。
⑤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
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
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
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
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
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
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
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褊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
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有删改)
文本二:
秋雨
张爱玲
①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
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
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
②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
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③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
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
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
④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
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⑤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
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
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
⑥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
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
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⑦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13.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段②中“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里的“含义”指的是萧杀、凄凉、秋扇、红叶、荒林、萋
草。
B.在作者看来,秋天的况味体现在既能给人温和、成熟、古色苍茫的感觉,还能使人生
活得自由闲适。
C.文章标题是“秋天的况味”,而作者在段⑤中却写到熏黑的陶锅、尚未破烂的字典、
半世的书桌、老气横秋的招牌等事物,意在表明大凡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东西也
能给人以温和、成熟、古色苍茫和愉悦的感觉。
D.作者以“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这句话来结尾的作用有:一是赞许邓肯对秋天的观
点;二是表明自己与邓肯有同样的感受;三是卒章显志,深化主题。
14.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文笔细腻,情感灰色、忧郁、黯然、落寞,体现出了作者多愁善感的消极心理。
B.段①和段⑦,不仅做到了扣题,而且还做到了首尾呼应。
C.“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中“网”字,不仅写出了秋雨的绵密和范围之广,还写出了在这
样的秋雨情形之下人的苦闷和无奈。
D.段③运用拟人手法写垂头含泪的洋水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美好而薄命的怜悯与哀
叹。
15.文本一段①不直接开门见山写“秋天的意味”,而用大量的文字写“抽烟”的过程,
这样写的原因有哪些?(6 分)
16.文本二写“墙角的桂花”和“灰色的癞蛤蟆”,有哪些作用?(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7小题,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18 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7、本文三、四两段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8、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3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9~23 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
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
耳。”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
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
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
①
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 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
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
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
②
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
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
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
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
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
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
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唐才子传·白居易》,有删节)
【注释】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
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居展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
茶铛酒杓不相离
B.卜居展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
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C.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
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D.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
茶铛酒杓不相离
20.下列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因还没到壮年,叫作弱冠。
B.禁中,天子所居曰禁中,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C.河朔,地域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D.致仕,古代指辞官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充传到宫中,受到皇帝的喜欢,皇上召见他并
授予他官职。
B.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抓捕盗贼。
C.河北暴乱,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除去了杭州刺
史一职。
D.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2)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23.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其被贬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②,枫叶落纷纷。
【注】 ①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诵诗,十分欣赏,袁宏从此名声
大振。②席: 一作“去”。
2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 诗人夜泊牛渚,顿生怀古之情,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而名声大噪申甚为羡慕。
C. 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 全诗用语自然清新,内容浅显,写景疏朗有致,写情含蓄不露,却有悠然的神韵。
25. 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无尽情思的?(6 分)
26、默写下面空缺的句子。(12分)
(1)故木受绳则直,
(2)故不积跬步,
(3)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 ,官盛则近谀
(5) ,凌万顷之茫然
(6) ,泣孤舟之嫠妇
(7) ,此时无声胜有声
(8) ,池鱼思故渊。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10)明明如月,
(11)东船西舫悄无言,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1、D 2、A 3、C 4、C 5、A 6、B 7、D
8.D(A 项,“诗歌、音乐、舞蹈具有共同的起源”错,应该是有“共同命脉”,“起源”有先
后 。B 项,张冠李戴,关系说反。C 项,“不符合”“被所有人”等说法过于绝对。)
9.C(C 项,“绿杨荫则持不同看法”错,他也反对,与朱光潜的观点基本一致。)
10.D(D 项,两则材料强调诗歌要有节奏美和意境美,说现代人读卞之琳的诗,觉得“有点
矫情”,与观点无关。)
11.联系:①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1 分)
②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
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1 分)
区别:①乐的节奏可谱,纯为形式的组合;诗的节奏不可谱;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
不能看成纯形式的。(1 分)
②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它既保留有音乐的节奏,又含有语言的节奏。(1 分)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做诗如说话”的危险是可能将诗歌引入歧途,理由: ①情感角度:日常说话所吐露的
情思多粗浅芜乱,需有所选择,入诗的情思比日常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②语言角度:
日常说话比较随意,诗的语言要求精练传神、含蓄隽永,讲求意境,要运用一些语言技巧。
③韵律角度:日常说话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诗歌比较讲求押韵、节奏等,要求韵律美。
(每点 2 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13.D
14.A
15.(1)交代自己“想到秋天的意味”的缘起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历过了一个较长的心理
变化过程;(2)通过写“抽烟”的过程,表现自己闲适散漫的生活姿态和温和、成熟、安闲、
自由的心境;(3)把读者慢慢带入秋天宁静、淡泊的氛围之中;(4)彰显自己笔调闲适、用
意深沉的文风。(每点 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16.(1)与“秋雨”中的其他景物形成对比;(2)象征沉闷、孤寂、落寞、忧郁的“秋雨”
之中的生命力;(3)为文章主题和作者感情增添了一些积极的因素。(每点 2分。)
17、
(1)比喻论证,《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学习的重要意义。
(2)对比论证,“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
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
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每点 2分,答对论证方法 1分,后面的分析过程 1分,分析过程只要找到原文任意一处比
喻和对比论证分析即可,不必全部列出。)
18
(1)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虽”
“槁暴”“然”,各 1分)
(2)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在地上吃泥土,在地下饮泉水,(这是)
用心专一(的缘故)(定语后置句 1 分,判断句 1 分,“一”1 分)
19. C
20. A (“十五岁”错,应为二十岁)
21. C (“被除去了”错,应为“被授予”)
22.(1)(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于是就取笑白居
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恃才”1 分,“推可”
1 分,“谑”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
冉冉降临。(“好”1 分,“履”1 分,“拔”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3.
(1)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
(2)权贵诬陷白居易在母亲落井而死后,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
不可重用。(答对 1 点 2 分,答对两点 3 分。)
24、C
C 项,“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错误。“咏” ,吟咏;“高咏”,好诗篇,佳作。“余亦
能高咏”,是指诗人也有高咏的才华,而不是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
25、
①最后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②想象明天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 凄
清的环境氛围,③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每点 2 分。)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