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浏阳河
学习鉴赏
教学目标
理解民歌基本乐理知识
学唱浏阳河【流行唱法】
鉴赏浏阳河
民歌基本知识
民歌是指每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是每个民族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 ,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
民歌形式
民歌,人民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 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美国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说是最早的民歌唱片录音,所以普遍被认定是现代民歌 (FOLK)的祖师。之后 PETE SEEGER、 THE WEAVERS继续推动这类音乐。六十年代越战,反战民歌手如 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为时代的呼声。
起源与发展
周代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便采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黄河流域十五个地区的民歌,故又称十五国风,它们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绵延五百多年的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伐檀》《硕鼠》《式微》《将仲子》等,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同时也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它们以巧妙的比兴手法,塑造了许多鲜明动人的形象。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创造才智,它们的高度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民歌的优良传统。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楚辞》。楚辞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诗歌;一类是经他们整理的楚国民歌歌词。如《楚辞》中收录了屈原的《九歌》,《九歌》的11首民间祭祀歌曲,是经屈原根据楚国南部的民间祭祀歌曲整理加工而成的。楚辞的最大特色是富于幻想和热情,它为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而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相和歌,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以上二者的优良传统。《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都是当时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优秀民歌。由于内容的需要,他们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诗体,发展了长短不同的句式和五七言体,这样就更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这种新的形式被称为 乐府体,它给以后的民歌和诗人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相和歌的产生,突破了 徒歌的形式,加进了伴奏。从唐代的曲子到今天的说唱、戏曲,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长篇叙事歌曲《孔雀东南飞》等,充分显示了歌曲创作的重大发现。
唐代民歌保存下来虽不多,但从敦煌发掘出的 曲子资料和有关燕乐、变文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是相当繁盛的。随着反映生活内容的需要,唐代民歌经过许多人的不断加工,无论在曲调风格上、演唱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发展。 曲子的产生,除了用于单独清唱外,还被广泛地用于说唱、歌舞中,受到人民的喜爱,成为民歌通向更复杂的艺术形式的桥梁。这种 曲子对以后的宋词、元曲的发展起着有益的影响。
而到了明清近代时期,随着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斗争中,产生了数量相当多的、具有强烈人民性的杰出民歌。这一时期的民歌,除了具有广泛的内容以及清新、明快、朴素的语言外,在形式上也比以前更为自由、活泼。从《魏氏乐谱》所收集的《水龙吟》、《长歌行》,以及明清的传统牌子曲《山门六喜》等歌曲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歌词、曲体结构、曲调的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已经大大丰富。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人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国民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主题便成为它新的特点和历史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民歌与民谣的区别
民歌和民谣的涵意实有点区别,民谣的「谣」字,有「虚」、「无」的意思,亦即所谓谣言、谣传。「民谣」是泛指古时在民间流传的歌曲,而作曲者已无可稽考,这些我们才会叫做民谣(当然也可叫民歌),所以我们会说现代民「歌」或城市民「歌」,而不应有现代民「谣」或城市民「谣」之说。
我们在西洋歌剧或中国地方戏曲,不难发觉其音乐的部分,亦能充分反映一个族群的色彩性格、文化传统,但我们不会称之为民歌,并不尽然是它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而是这类传统音乐,在没有留声机的年代,是宫廷贵族、知识分子或上层社会的「专利品」,并没有在民间普及,所以「流传民间」是成为民歌的最基本条件。
上世纪至今英语是强势语言,在多个领域影响著全世界,民歌亦然。我们这一代人,受欧美民歌熏陶至今。60年代欧美民歌在市场力量推动下作多元发展,臻至圆熟之境。事实上,欧美民歌在音乐上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我们充分推崇和肯定的
民歌形式
(1)高原山歌
山歌是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歌者完全不受正在从事的劳动节奏的限制,兴之所至,引吭而歌,唱腔充满自由、奔放、舒展、悠长的特色。中国的山歌流传很广,但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山区广大地带。
(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俗称 号子或 哨子,是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人们的劳动情绪。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如海洋渔民号子、江河船工号子、码头搬运号子、森林号子、工地建筑号子、 盐工号子、 打连架号子、 车水号子、 打石号子等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地联系着。不同的劳动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歌唱形式。
劳动号子的歌唱方式,基本上以 一领众合为主。即一人领,众人合;或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慢的号子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在一般情形下,都是领句结束后,合句再进入,但也有在领句还未结束,合句就提前进入,造成两声部重叠的结构形态。
(3)稻区 田歌
中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作区之一。自古以来,稻农们都习惯于在栽秧、薅草、车水、挖地时唱歌助兴。这些民歌名目繁多,总称为田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苏中南部的 格冬代、锣鼓车;上海青浦的 田山歌、田歌;安徽的 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 锄山鼓、 打鼓歌;湖北的 长阳薅草锣鼓、畈腔、薅草歌、远安花锣鼓;湖南的 踩田歌、 打锣锣咚;福建的 耘田诗;两广的 打锣开山歌、 插田歌;云、贵、川的 薅草号子等等。
田歌的传唱方式,基本上保留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一般采用 领、 合形式、 领与轮流接唱形式和分组对歌形式。但田歌不象劳动号子那样,在节奏、节拍方面受劳动节奏的限制和支配。而是起讫自由、速度舒缓、随兴而歌。在这一方面,他又与山歌题材比较接近。所以,田歌是介乎劳动号子与山歌之间的一种民歌题材。
(4)城镇 小调
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练,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近代小调的曲目,大致可分以为三类。一类是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明代俗曲如《寄生草》、《山坡羊》、《闹五更》、《耍孩儿》;清代俗曲如《剪靛花》、《玉娥郎》。另一类是地方性小调。
即一些流传范围不广而仅限于一定地区的小调民歌。这类民歌的音调与特定地区的方言结合得很紧,如各地的 对花、 儿歌、 摇儿歌、 揽工调等。第三类是歌舞性小调。即南北方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小调歌曲,北方如各省的 秧歌调、 花鼓调;南方如 灯调、 茶歌等。
(5)云岭 双声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中国的民歌一律是单声形态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音乐学家才开始在中国西南部陆续观察到了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的现象。这些 双声民歌所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
地域划分
陕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兰花花》、《三十里铺》等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渭北民歌、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紫金县,福建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
云南民歌
云南民歌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比较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小河淌水》、《绣荷包》等。
2.欣赏 浏阳河
歌词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
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什么县哪
出了个什么人
领导人民得解放啊咿呀咿子哟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
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湘潭县哪
出了个毛主席
领导人民得解放啊咿呀咿子哟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
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幸福歌儿唱不尽哪
歌唱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啊咿呀咿子哟
3.歌曲鉴赏
鉴赏
浏阳河》是由徐叔华作词、朱立奇和唐璧光作曲的一首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歌曲。歌曲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湖南土改运动为创作背景,歌颂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浏阳河》中熟悉的旋律经过数代人的传唱,穿透了数代人的岁月,回荡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该曲就像一个载体,用音乐的旋律跨越了国界、语言、文化,让全世界都听懂了它。
表达了人们对毛主席领导人民取得解放的感激之情。
《浏阳河》中熟悉的旋律经过数代人的传唱,穿透了数代人的岁月,回荡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
该曲就像一个载体,用音乐的旋律跨越了国界、语言、文化,让全世界都听懂了它。该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带着浓郁的湖湘风情,已经成为浏阳的一种文化符号。
拓展
创作背景
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开始,黎托乡被选为土改试点。当年,由于黎托乡土改的成功,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黎托乡举行一场文艺晚会,并要求文工团的每个人都要创作一部作品参加文艺汇演。徐叔华因此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浏阳河》便是其中的第三段。
当徐叔华把《推土车》报上去后,文工团把名称改为了《双送粮》。1951年,《双送粮》被送到武汉中南文化局接受检阅时,被改成具有湖南特色的曲调。1959年,该曲作为独立的歌曲开始流传。
结束语
民歌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更加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传统民歌的知识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