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5 10:3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知识链接】
秋词(其一)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理解词义
【注释】
逢:碰到。
悲:悲叹(动词,与下一句的 “胜”相对)。
寂寥:寂寞萧索。
言:说。
排:推开,冲破。
碧宵:蓝天。

【译文】
从来每逢秋天到来时候都让人觉得悲伤寂寞萧索,我却说秋天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的时候一只仙鹤遨游白云之上,引得我的诗情也飞上了云霄。
四、作品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夜雨寄北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三、理解诗义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思。
四、古诗赏析
诗的开头说“君问归期”,是写妻子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这一问一答中,把自己怀念妻子,同时妻子也想念自己的深情真挚地表达出来。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妻子诉说,写出了诗人怀念妻子的内心活动。
五、问题归纳
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这样写有何作用?
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使音韵回环往复,同时也恰切地表现了时间、空间的来回转换,表现出妻子盼归、诗人思归的情感,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六、课文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二、故事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 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陷害,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三、理解诗义
【注释】
僵卧:直挺挺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僵:僵硬,僵直。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思:想着,想到。
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夜阑:夜深。
阑:残尽。
卧听:躺着听。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译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四、古诗赏析
前两句言志,以“僵卧孤村”之身反衬“为国戍轮台”之志,表达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后两句由夜听风雨的现实写到披坚执锐、率兵驱敌的梦境,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报国心切的心情。
五、问题归纳
首句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僵”“孤”写出了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表明诗人志向的坚定不移。
六、课文主题
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潼关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二、问题归纳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试题精练】
《秋词》
《秋词》(其一)中诗人推出证据,写出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诗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论调,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达其观点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夜雨寄北》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借助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2.《夜雨寄北》中一问一答,写眼前实景,表达了诗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身居异乡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有何作用。
4.成语“剪烛西窗”源于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借写风雨梦境,抒发 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饱含慷慨悲壮之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诗人表达自己年老体衰,但仍想保卫边关,报效祖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僵”和“尚”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4.请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妙处。
《潼关》
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潼关城高耸壮 阔、寂寥辽远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潼关》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秋词》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全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白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因此说“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发了在巴蜀羁旅中的孤独凄凉之感。
4.“剪烛西窗”在本诗中指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中西窗之下秉烛长叙离别之情。后来泛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僵”写出诗人风雨夜老境的凄凉,与后面所写的诗人的报国壮志形成鲜明对比;“尚”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4.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风吹雨”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潼关》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赋予山水人的情态,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描绘了一幅黄河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的雄壮画面。流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渴望有所成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