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
鲁迅爱书的故事
①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②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亲戚那里看了不少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本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这可把他的保姆长妈妈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却在探亲回来时设法给鲁迅买回了《山海经》。一听到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拿过来,看了起来。
③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有种习俗,大人往往给孩子一点钱,叫作“压岁钱”。鲁迅得到这些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④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
⑤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来的书,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就不怕麻烦地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过去的翻书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⑥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用文中的四字词语填空。
《山海经》是鲁迅( )的书;抄书使他( );他读过的书( );他收藏书时,将其捆扎得( )。
2.“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读过的书可以将大海填满。
B.他特别喜欢读关于大海的书籍。
C.他读过的书非常多。
3.用“____”画出文章的中心句,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4.根据短文的结构特点,把短文分成3部分,用“‖”在文中标出。
5.你怎么理解“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语段一: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语段二:对付敌人他毫不客气、从不屈从,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陕西、厦门、广州,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自动地替孙伏园打铺盖卷。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
语段三:有一次,夜已深,伏案写作的鲁迅先生刚刚睡下,同住西屋的鲁迅先生家的帮工王妈和我们家的帮工齐妈发生口角。夜深人静,越吵越响,以致鲁迅先生整夜失眠。第二天,他精神不支生病了。我们三姐妹前去探望,谈到口角的事,鲁迅先生问:“【A】你们听到没有?声音可响了。”我们便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去‘喝止’呢?其实只要你咳嗽一下,她们就不会吵了。”鲁迅先生摇摇头说:“【B】她们吵嘴,彼此心里都有气,若制止她们,虽然不会再吵,但心火不消,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都睡不着,不如我一个人睡不着。所以还是让她们吵一吵,等话说清楚了,心里的气也就消了。”
6.语段一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小标题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语段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言( )
A.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C.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8.读语段三,说说鲁迅先生不制止帮工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三个语段,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语段一中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鲁迅先生帮助车夫的情形,并通过对车夫的语言描写以及鲁迅先生掏钱让车夫休养的情节,突出了鲁迅先生对车夫的关爱。
B.语段二中鲁迅先生帮助学生孙伏园的事,是上文中“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C.语段三中的A句应读出抱怨、憎恶的语气,B句应读出温和、释然的语气。
10.结合三个语段,说说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我认识的______先生
巴 金
①像先生这样懂得所谓“人情世故”而且知道旧社会很深的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能够跟年轻人做朋友而且有亲密的关系呢?
②也许有人不了解,其实先生跟别人一样,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不同的是,他由壮年到老年,还是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跟年轻人在一起,他也显得年轻,而且跟年轻人一样纯真。
③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④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主动替孙伏园打铺盖卷儿。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
⑤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这个青年编辑就是《译文》期刊的编辑黄源。
⑥这以后《译文》停刊了,黄源也失了业。他为了《译文》复刊的事情四处奔走。他还常常去看先生,有一回,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了,我觉得很难过。”这是很自然地说出来的。
⑦正因为先生对每一个青年朋友都这样深切地关心,所以在柔石等五位烈士牺牲以后,他会写出像《为了忘却的记念》那样充满悲愤的文章。(有删改)
11.文中的先生指的是谁?想一想,把题目补充完整。
12.第③段运用的手法是( )
A.对比 B.象征 C.衬托 D.想象
13.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感受到了先生( )
A.爱憎分明,关心和爱护青年的高尚品质。
B.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C.十分关心和同情贫苦的人民。
D.有很高深的文学造诣。
14.从“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一句中的“拂袖而去”可以看出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
15.文中先生对青年的爱护,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
16.读了短文,结合下面的资料,你对鲁迅先生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鸟桕(bǎi ji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若的衣裳,和尚,蓑(shuǎi suǒ)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囚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 cān cēn)差(chā cī)如夏云头,镶若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yūn yùn)。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là cì)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时代背景】此文写作于1925年,当时中国军阀混战,极其混乱,帝国主义趁机迫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17.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18.这是一篇描写__________的文章,在其中,“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文章主要表现了鲁迅先生对_________________。
19.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赏析不正确的是( )
A.“都”指代的是前面列举的一系列内容以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即“我”坐船时所看到的一切景和人。
B.“倒影”展现出大面积相对静止的景物画面。
C.“夹带了闪烁的日光”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之美。
D.“荡漾”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萍藻游鱼,表达“我”看到此情此景的异常兴奋之情。
20.作者觉得所见的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而且是分明的。第_____自然段为我们描绘了故事的“美丽”,第____自然段为我们描绘了故事的“有趣”。
21.结合时代背景,下列对“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好的故事”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B.作者希望现实生活中所有苦不堪言的人都拥有和他梦境中一样美好的生活。
C.“好的故事”指在梦中发生的一件具体的事,作者希望现实生活中充满这样的事。
D.表达了作者启示人们毁掉“黑暗的夜”,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五、读短文《寒流来了》后完成后面的题。
寒流来了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22.给第三自然段打上标点符号。
23.把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写在下面。
时间: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
24.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①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
25.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梦寐以求 受益匪浅 浩如烟海 井井有条 2.C 3.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鲁迅小时候,不仅……抄过很多书。 4.①‖②③④⑤‖⑥ 5.这句话说明了鲁迅对书籍的热爱。
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救助车夫 7.B 8.如果制止帮工争吵,她们心中的火气不消,睡不着觉;而不制止她们争吵,让她们把话说清楚了,她们心中的火气就会消除。 9.C 10.鲁迅先生是一个关爱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11.鲁迅 12.A 13.A 14. 鲁迅先生对几个有地位的人在青年编辑本人不在席上的情况下指责他的缺点不满 鲁迅先生爱护青年 15.主动替他的学生孙伏园打铺盖卷儿;关心,爱护青年编辑黄源。 16.虽然青年们信写得草率,但是鲁迅先生还是极为认真地展读他们的来信。他对青年们要求严格又十分关心他们的成长,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严格又热心的品质。
17.bǎi shuāi cān chā yūn cì 18. 梦境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19.D 20. ② ④ 21.C
22.:“ , , ?” 23. 第二天一大早 家 老王 24. 絮絮叨叨 不耐烦 惭愧 25.因为他在给自己儿子打电话时忘记了自己的老母亲 26.对话和环境描写的方法 27.老王在北京家中打电话给在武汉的儿子让他多穿衣服,同时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让他多穿衣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