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1-01 21:0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
汉代的黄土高原, 草肥水美、山青水秀。
今天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1、大尺度自然地理环境中有哪些圈层?
2、运用水循环知识解释:为什么B沿海地区植被茂密,A内陆地区却出现荒漠
3、“滚滚长江东逝水”,而塔里木河却悄悄在沙漠中消失?
4、若把图中的山地都夷为平地,A处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5、以上现象说明各圈层彼此间有什么联系与作用?
A
A
A
B
岩石圈
水圈
土壤圈
生物圈
大气圈
3
1、大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由五大圈层组成,他们之间关系?
2、运用水循环知识解释:为什么B地区植被茂密,A内陆地区却出现荒漠
3、“滚滚长江东逝水”,而塔里木河却悄悄在沙漠中消失?
A
A
A
B
岩石圈
水圈
土壤圈
生物圈
大气圈
4、若把图中的山地都夷为平地,A处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5、以上现象说明各圈层彼此间有什么联系与作用?
4
(1) 总结归纳黄土高原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从中能看出整体性有那些表现形式?
今天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汉代的黄土高原, 草肥水美、山青水秀。
5
黄土高原

环境变迁
过度砍伐、
开垦、放牧等
生态
恶化
表现之一
某一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特征的改变
水土
流失
沟壑
纵横
土壤
贫瘠
植被
破坏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6
7
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
河流上、中游水土流失
河流含沙量增加
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涝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二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思考:若想恢复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运用整体性理论,请你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
8
黑土
红土
荒漠土
1、观察几种土壤类型,那些方面有差别
2、“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破崖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这两句诗句你如何从地理角度理解?
3、是什么原因造成土壤类型与特征的差异?读课本72—75页相关知识,看能否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9
地形
气候
岩石风化物
生物
有机质
10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何谓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和土壤有何区别和联系?
(提示:从土壤的物质基础和化学成分上思考)
1.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岩石
成土母质
粒度
质地


化学成分
养分
风化作用
物质基础
矿物养分(氮除外)
11
(二)气候与土壤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湿润和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
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过程。
12
(三)生物与土壤
土壤的表层为有机质(腐殖质),它是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和残体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
裸露岩石
成熟土壤
风化
作用
高等
植物
苔藓类
生物
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13
四、地形与土壤
地势
坡度
坡向
气候和植被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植被茂盛
阴坡植被稀疏
稳定
14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农业生产
裸露岩石
成熟土壤
风化
作用
高等
植物
苔藓类
生物
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有利培育
肥土
消极利用
退化
农业生产活动
15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2、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较快
C 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教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反馈练习:
16
1生物在成土过程中作用表现在( )
A提供土壤矿物质 B 保证土壤蓄水保温
C 减少养分元素 D积累有机物,形成土壤肥力
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展成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 )
A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慢
C 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3、 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关系都很密切
B 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经营活动无关
C 南方是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系
D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耗损肥力
17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有整体的观念,要综合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资源:土地、水、生物、矿产
18
P76活动:
1、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质再归还给地表,从而形成土壤肥力。
2、冲积土为黄河大量泥沙堆积发育而成,发育最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差;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红壤发育较好
3、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
19
读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回答
(1)右侧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暴雨冲刷和 。
(2)树林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靠不断形成的
经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使森林资源得到______。
(3)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会使淋溶作用增加,导致土壤 。没有了树林, 逐渐减少,树木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 灭绝等严重问题。
(4)上述事例说明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 。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 发生变化。
(5)因此,人类在利用资源时,要有 的考虑和对策。
烈日暴晒
整体
更新
退化
枯枝落叶
枯枝落叶
生物
整体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