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论厄运》综合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论厄运》综合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9 11:3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苦难中的尊严
论厄运
直面苦难
作者是一位通晓人情
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
家,文章以贵族世家
子弟为阅读对象,谈
论社会风尚、处世哲
学、治学方法、人生
经验等,见解深刻独
到,分析周密严谨,
文风老辣锐利,独具
特色和魅力,开创了
英国散文的传统,影
响很大,在英国早已家喻户晓。
上海人,现代学者、作家。他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以杂感、随笔等大众文体形式表达出来,写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哲理散文”。本文是作者从自己的作品中摘录有价值并可以独立存在的句子和段落编排而成,作者偏爱这种长短参差、自由灵活的“感悟体”。
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随感《人与永恒》透着周国平的睿智,写下了他对人生的哲学式感悟,对人、自然、孤独、情欲、爱情、婚姻的精辟见解,使无数个心灵产生了共鸣,它是这样一本书:万簌俱寂时,它是敲击心扉的一声蝉鸣。喧嚣浮躁时,它是守护心灵的一丝安静。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
对比点:
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则有选材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
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 (阅读目的)
2.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 (关键 )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4.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
比较阅读《论厄运》《 直面苦难》
1、速读文章,划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2、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两位作者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作者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的?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课题 相同点 侧重点







谈的是同一个话题:逆境(那种造成巨大痛苦的事件和遭遇)怎样面对逆境及逆境的价值
强调厄运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厄运可以培养并凸显坚忍的美德
(英雄主义苦难观)
征服 战胜 坚忍
倡导普通人的“苦难观”,承认苦难有积极意义但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
承担 挺住 承受
小结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用名言、事例、比喻来分析,环环相扣而又逻辑分明,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
《直面苦难》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言、具体形象化的语句来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返回菜单
1作者不同(国籍不同,生活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2阅读对象不同(贵族vs普通大众)
3写作角度不同(正面思维,逆向思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讨论:
1、如果说逆境是对人的考验,那么顺境同样是考验,比如,如何在顺境中把握自己,珍惜顺境,又如何增强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本专题的学习,谈谈如何面对顺境?
2如何面对自己生活中的苦难?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论天意》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松下幸之助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琼《确实可靠》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 ——阿霍蒂诺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论厄运》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面对苦难,生命常青。真正热爱生命充满激情的人,不是他面临的苦难越来越少,而是他承受苦难的能力越来越强。
——周弘
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
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随笔内容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人必定干枯无趣,其心必定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所以,身处现代,你选择写作,其实写作也在选择你。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