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5 10:54:10

文档简介

厦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B(A让:责备 B 稍:渐渐 爱:吝惜 C微:含蓄隐晦)
2.B(A 沿袭/于是/通过C 目的连词,来/介词,用 /介词,在D属:撰写/接连/类、辈)
3.D(A畔,乡,泥 B决,详,指 C以,蹈, 离 D 绌,质)
4.D(A.形容/开关 B.实在/从容 C从事 D. 人事/贵人/诡辩 )
5.C(意动/名作动/使动/名作状)
6.C(C被动句,A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 B状语后置/被动句/被动句 D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 )
7.C(A楚王逃到赵,越王不接纳他,他又去秦,最终死在秦,尸身运回国安葬;B原:推其根本 D会:会同,论:判罪)
8.A(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
9.C(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C(A.“如果……也就不会……”假设推导错误。材料一说的是“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消解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是“非虚构写作的兴盛”,所以“《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定导致“非虚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因果关系错误,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错误,应该是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足。D.“内涵相同”错误,材料一中提到“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二者内涵并不相同。)
11.B(文章以此证明“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的观点)
12.C(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力图构建出深广和完整的代面貌。C项符合这个观点。A项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B项说的是作家如何艺术创作。D项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注个人的故事性、传奇性)
13.
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②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
③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要到材料二第一段找出反驳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内容,分析是如何反驳的。语段先列出评论家们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的理由,“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然后进行反驳,如“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针对对方的观点一一击破,借助假设的方式,采用归谬法指出其在逻辑上不成立;语段先列出对方错误的两个观点,然后一个个击破,“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指出其不成立,而这也是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这是破立结合;作者说“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这“伤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周全”,采用的是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
14.C(“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错误)
15. ①采用李响称呼,使其成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我”客观冷静的态度;②使用爷爷称谓,拉近距离,增强亲近感,既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崇敬:③称呼的转换,蕴含着“我”由不关心到仰慕的情感变化。(6 分。每条2分)
16.构思:①小说采用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手法,讲述李响的故事,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②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
主题:①塑造李响等老一代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2赞美了新一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6分,每条2分,任答三条即可)
17. B 18. C 19. B
20. (1)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
(2)秦有富余的力量控制他们的弱点。追逐(九国)逃走的败兵,倒下的尸体有上百万,血流成河,可以让大盾牌漂浮。
补充题: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
①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②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③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
“山居”指“生活在山野之中”独立成句;“五谷所生”作主语,与“非麦而豆”形成判断句,中间断开,排除AC;
“豆饭藿羹”并列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正确。
B.正确。
C.《促织》中的“被”意为“覆盖”,意义不同。句意: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
D.正确。“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句意: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错误。原文“听从人之甘言好辞”“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是说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私”,占有;“说”,通“悦”,使……悦。
(2)制、北、漂
【补充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可知,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
结合“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可知,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
结合“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可知,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
2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最终冒犯皇帝的悲苦”错误。“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意思是“借纸上几行奏章,直接向皇帝进言,博得了皇帝垂青”,没有冒犯皇帝,更无所谓悲苦,本诗表达其虽备受挫折但凌云之志不改之意。
22.(1)相同:都含有怀才不遇之愁。(2)不同:①《致酒行》结尾,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抒展抱负的心情。②《将进酒》结尾,李白大声呼喊,要将手中名贵宝物都换成美酒,与友人一起排遣心中之愁。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慷慨豪迈、纵情享乐之情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致酒行》此诗是劝酒致词之歌,通过对主父偃和马周两个古人故事的叙述,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后的一种哀愤之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
《将进酒》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致酒行》结尾几句意思是,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但我深信雄鸡一叫,天下必大亮。年轻人胸中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作者直抒胸臆,“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谁念”句,既是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对诗人以前的批判。总体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尔”,口气很大;而且具有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可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
23.(1)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2)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4)《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5)数十伶人困之
24.B( “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千变万化”,意思是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通指世事。在此形容时代,故用“瞬息万变”。排除A项、D项。“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居安思危”,意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在此指事先做好准备,故用“未雨绸缪”。排除C项。“洞若观火”,意思是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出来。在此强调的是对未来的事看得清楚,故用“洞若观火”。“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周密,考虑得久远。“深思熟虑”,指深入地反复地考虑。对未来的事应该是考虑的久远,故用“深谋远虑”。)
25.D( “空前绝后” 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用在这不合逻辑,故排除B、C两项;A项滥用否定词“不”,应删除,故又排除A项。故选D。)
26.C(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括号处要表达的意思。“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是个陈述句,是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概括、评价,过渡自然。如果直接换成“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这个短语,显得唐突,衔接不够紧密;中心意思强调不要只看现在,而要看得未来、长远,故后半句应用“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故选C。)
27.A(B项违反同一律,“作品幼稚”与“儿童文学”不是同一概念; C项2月没有30号,金鱼也不会淹死,不合事理逻辑; D项,肤色、身高与人思考问题是否周密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组织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估计大王手下的军队,全部加上不足三十万,而且其中还要包括杂役人员。除去守卫边界亭堡的兵士外现成的可供调动的最多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穿着盔甲的军队有一百多万,战车有千辆,战马有万匹,勇猛的士兵,赤脚不戴头盔踊跃奔杀,弯弓射敌持戟冲锋的,多得数不清。秦军战马精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同样不可胜数。崤山东面的六国军队,披盔戴甲参与会战,秦军脱掉盔甲袒臂赤足来迎敌,个个能左手提人头,右手挟俘虏。秦兵与崤山东面的六国兵士相比好比勇士孟贲与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贵、乌获一样的勇士作战,去攻打不服的弱小国家,与把千钓重力直接压在鸟卵上面没有什么不同,肯定没有能够幸免的了。各国的诸侯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缺乏,却去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勾结在一起相互吹嘘,个个都说:‘听了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称强称霸。’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向东夺取成皋、宜阳,那么鸿台宫、桑林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断了上党地区,那么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侍奉秦国就安全,不侍奉奉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而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即使想要国家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替大王着想,还不如侍奉秦国。秦最大的希望没有比得上使楚国削弱了,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国的地势决定的。现在大王面向西侍奉秦国来进攻楚国,做秦国的城邑,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因而秦王派使臣向大王的传命小臣献上书信,敬待大王决定。”韩王说:“幸亏您教导我,我们韩国愿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筑行宫,春秋供奉祭品做秦国东边的属国,并且把宜阳献给秦国。”厦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惠语让单于 让:谦让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稍微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推此志也 推:推赞 其文约,其辞微 微:优美
D.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抵押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蒙故业,因遗策 因泣下沾衿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C.以致天下之士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屈平属草稿未定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3.下列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畔主背亲 非及乡时之士 皭然泥而不滓者
B.与武决去 乃令张仪详去秦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前以降及物故 蹈其背以出血 “离骚”者,犹离忧也
D.屈平既绌 子卿壹听陵言 厚币委质事楚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形容枯槁 秦人开关延敌 陵见其至诚
B.武等实在 然秦以区区之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及凯旋而纳之 素与副张胜相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岂非人事哉 召诸贵人议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单于壮其节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诚甘乐之 
⑤羝乳乃得归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欲因此时降武  ⑧舆归营
⑨函梁君臣之首 ⑩过秦论 反欲斗两主 剑斩虞常已
A.①④⑥ /⑧⑨⑩ /②③⑤⑦ B.①④⑥ /⑤⑧⑨⑩ /②③⑦
C.①④ /⑤⑧⑨⑩/②③⑥⑦ / D.①④ /②⑧⑨⑩/③⑤⑥⑦ /
6.下列各组句子中,所包含的句式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为降虏于蛮夷 请其矢,盛以锦囊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而告以成功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竟为秦所灭 见犯乃死,重负国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D.子卿尚复谁为乎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7.下列对课文相关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译文:楚王让赵王逃亡,赵王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赵王去了秦国,最终死在秦,尸身运回国安葬。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原来庄宗取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原因是可以被知晓的。
C.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译文:一个戍卒起事宗庙就被毁灭,自己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译文: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适逢虞常,就和他讨论,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战国四公子,指齐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孟尝君。
B.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C.相坐,即连坐,指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D.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9.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背景下展现,叙议结合,论中有情,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彰显屈原爱国志洁的人格风采。
B.《苏武传》选自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文章以叙事为主,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失的事迹;同时善用对比,表现出对苏武在困境中坚守理想的敬佩与赞美。
C.《过秦论》多用夸张、对比,通过对秦经数代经营,横扫六国,统一四海,却被弱小的陈涉及山东豪俊所亡的历史事实,阐发“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观点。
D.《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立论,提出盛衰多由“人事”的观点,随后以庄宗之事加以印证,叙论结合,警戒后人。言辞平易晓畅,情意恳切,引人深思。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材料一:
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
(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
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12.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C.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D.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
13.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慰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
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1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 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 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15. 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6. 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原因。(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①,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③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③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贵、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跬踟科头: 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B.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C.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D.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 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
C. 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
D. 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
19.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
B. 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C. 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
D. 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
2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4分)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21-22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③,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孥云:凌云﹐比喻高昂的志趣。
21.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零落栖迟”与“一杯酒”,写诗人于飘零落拓中,遇主人捧杯劝酒,受到祝福。
B.诗人以主父偃自比,“困不归”中含辛酸之情;“家人折柳”,即想象家人的望眼欲穿。
C.“天荒地老无人识”以夸张手法表现马周有才华却“无人识”,最终冒犯皇帝的悲苦。
D.诗中运用主客对话的方式。“吾闻”的“吾”指劝酒的主人,“我有”的“我”指诗人。
22.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它们的情感有何相同点?《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的解释是“ , ”。
(2)《过秦论》中贾谊用“ , ”两句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后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 , ”告诫人们要注重细节,防微杜渐。
(3)陆机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过秦论》中结尾“ ”一句是点明秦灭亡原因的警策语;《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则借庄宗先兴后亡之事警诫后来不要贪图享乐。
(4)《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
(5)《伶官传序》中,提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
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________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_______。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_______,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_______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千变万化  居安思危  洞若观火  深思熟虑
B.瞬息万变  未雨绸缪  洞若观火  深谋远虑
C.瞬息万变  居安思危  明察秋毫  深谋远虑
D.千变万化  未雨绸缪  明察秋毫  深思熟虑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它本身就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不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
B.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
C.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
D.它本身就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
2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
B.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
C.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
D.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
27. 下列各句中,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2分)
A.因为常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是比别人高明。
B.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C.2月30日,晴。今天爸爸买回两条金鱼,淹死了一条,我很伤心。
D.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时比谁都周密。
五、写作(60 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