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840
1912
1636
1644
1661
1722
康熙
1735
雍正
1795
乾隆
嘉庆、道光
“康乾盛世”
清朝前中期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 (1735-1795)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1662-1722)
雍正(爱新觉罗·胤禛) (1722-1735)
盛世表现
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疆域开拓并巩固。
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独断朝纲,事必躬亲。
4:00 朝祭,早膳,读圣训
7:00-12:00 处理政务
12:00-15:00 听学者讲解经史
15:00-23:00 晚膳,处理政务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2、君主专制的加强
(1)奏折制度
①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②特点:迅速、机密
③作用: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提高了决策效率;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雍正奏折批示示意图(部分)
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
雍正年间:设军机处(西北地区有军事行动)
满人入关前: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满人入关后:沿袭明制设内阁、六部(议政王掌权)
康熙即位后:设南书房(负责起草诏令和批答奏章)
2、君主专制的加强
(2)设军机处
①原因
直接——处理西北军务
根本——加强皇权
②职能: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
上传下达(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运作流程
政事上报→皇帝阅览(需要征询意见,则召见军机大臣)→皇帝决断口授,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审批→谕旨 (1.明发(非机密)经过内阁、各部院2.廷寄(机密)直达地方)
2、君主专制的加强
(2)设军机处
③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
④特点
简:机构简单
精: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速:办事效率高
密:保密性强,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处理一般文书
2、君主专制的加强
(2)设军机处
⑤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君主专制,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君主专制的加强
(3)文字狱
①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②影响:
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材料一:世宗(雍正)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材料二:清朝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 ”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中央机构的演变
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朝:汉武帝—中朝制度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宋朝:二府三司制
(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元朝:一省两院制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
总的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疆域的奠定
1、东南——台湾
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③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①原因: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
③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东北——反击沙俄侵略
雅克萨之战
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
二、疆域的奠定
3、北部及西北——蒙古
①平定叛乱: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康熙)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
②加强管辖:
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刺被称为漠西蒙古。
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与漠西蒙古的斗争:
①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②不久,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二、疆域的奠定
4、西南
(1)西藏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派遣驻藏大臣
③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被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二、疆域的奠定
4、西南
(2)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二、疆域的奠定
5、边疆民族政策
①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②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二、疆域的奠定
6、地方制度
①内地:18省,巡抚、总督治理
②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明朝中后期,派大臣出镇地方,称总督、巡抚,用以节制“三司”,协调地方权力,提高统治效率,但设置还不太稳定。
到清朝,总督、巡抚制度已经大体固定。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个别地方仅一省)又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如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闽浙总督辖浙江、福建二省,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二省。
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
2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
1个盟旗:内蒙古
册封达赖、班禅
派驻藏大臣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伊犁将军
盟旗制度
总督—巡抚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原因:
①版图明显开拓
②因地制宜,边疆形成比较稳定的统治
思考:清朝疆域的奠定有何重要意义?
①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②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有利于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促进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⑥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后期,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1、内部
①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人地矛盾突出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
①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人地矛盾突出
②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
材料:嘉庆初年和珅被赐死,查抄家产的清单共109号...其中已估价的26号清单,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
①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人地矛盾突出
②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
③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打斗时,所留下的痕迹
1793 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2、外部
(1)表现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对策——闭关自守
①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外商受到严格约束
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
②政治:对付东南沿海抗清斗争及西方的殖民扩张
③思想: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
(2)影响
积极: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使封建经济长期延续,使封建统治者日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鼎盛
危机
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疆域开拓并巩固
政治:君主专制、吏治腐败
经济:人口膨胀、土地兼并
文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对外:闭关锁国、故步自封
补充:赋税制度
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一条鞭法”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清朝:摊丁入亩
康熙后期,清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号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将丁银并入田赋一并征收。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表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步削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