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十一月期中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卷I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中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图。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A.地域聚集性 B.区域发展平衡性 C.多元一体性 D.连续未有中断性
2.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用具 D.兵器和农具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勤会同,离为守臣扦(捍)城。”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 )
A.奖赏开国功臣 B.防止外族入侵 C.团结同姓诸侯 D.拱卫王室统治
4.据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与“六雄”共作战65次,获全胜的达58次。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秦国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 B.商鞅变法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
5.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C.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6. 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 )
A.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C.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7. 这是一部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我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该著作是
A. 《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千金方》 D. 《神农本草经》
8.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势之争。当时宦官集权把持朝政,谋取私利,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惨祸。材料反映了造成“党锢之祸”的原因之一是
A. 宦官集团对党人利益的侵犯 B. 东汉皇权与地方士族的冲突
C.“党人”儒家政治理念的影响 D.士大夫豪族政治集团的强大
9.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的结果是
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
C. 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 D.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10.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儒家思想影响 D.政治权力干预
11.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 (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
A.取缔了特权阶层 B.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C.加快了社会流动 D.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12.我国自古以来重视西域的管理,下列与西域管理无关的是( )
A.北庭都元帅府 B.黑水都督府 C.安西都护府 D.伊犁将军
13.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体现的特点是( )
A.兵农合一 B.中央集权 C.因俗而治 D.专制主义
14.唐开元以后,边疆的募兵队伍渐增,但中央的军队却没有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有所变通。据统计,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其它边地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 1/6。这一状况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 B.表明唐朝军事实力强盛
C.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5.下面是关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其中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有
①分工明确,效率提高②相互监督,彼此牵制③分散相权,加强皇权④严格保密,临时机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后代统治者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这一理论的反映的是
A.确立血缘承袭制度 B.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在诏书中常用“奉天承运”
17. 图四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异域
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
18.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 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19.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A.加强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丞相权力 D.完善监察机构
20.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21.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的他
A.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B.变法得到广大人民和上层官僚的支持
C.进行改革实现了北宋的富国强兵 D.通过改革实现了“兵农合一”的募兵制
22.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以后,麻的种植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23. 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昙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 郡县制遭受挫折 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 民族交融的深化 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24.某一著作是使用畏兀体蒙古文撰写的,对于从整体上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著作是
A.《百家姓》 B.《授时历》 C.《梦溪笔谈》 D.《蒙古秘史》
25.沈括在写给欧阳修的信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黄苍赤,岂能尽出于圣人 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他旨在说明
A.科技发展源于实践 B.宋代科技成果丰硕 C.儒家重视科技发明 D.科技发展依赖政府
26.有学者认为,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以及遵守国籍法令等教育内容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这里所说的“理学的功劳“主要指
A.儒学原则真正深入社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先秦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D.儒学的普及和世俗化
27.宋朝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隆礼重法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兼相爱则治
28.宋代文人学士在文化人格上都尚雅忌俗,但在文艺创作上却出现“以俗为雅”和雅俗通融的审美取向,“以俗为雅”。促使宋代文艺创作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娱乐设施的不断健全 C.理学思想的束缚 D.科举考试的推动
29. 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咨。”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30.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A.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皇室铺张浪费严重 C.官员贪污之风盛行D.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分卷Ⅱ
二、材料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
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宋朝除外),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方位 明朝 清朝
台湾 ———— 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反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东部边疆
蒙古 重修长城;隆庆和议;册封鞑靼首领,恢复贸易 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立盟、旗两级单位管辖;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新疆 ———— 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和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册封当地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确立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
西南 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管理
平定“三藩之乱”,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及意义。(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