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30 22:1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
2、《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3、 “四书”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常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法家拂士yuègézēngbìquǎn曾益其所不能朗读课文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管 夷 吾 举 于 士
孙 叔 敖 举 于 海
百 里 奚 举 于 市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翻译课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① 曾益其所不能
②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 衡于虑通假字“曾”通“增”,增加“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指不顺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使……痛苦(劳累)(受饥饿)(受到贫困之苦)(颠倒错乱)文言积累违背(意愿)
同“弼”,辅弼国家
国防
国都一词多义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国恒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去国怀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行拂乱其所为为了
做为行行道之人弗受
行拂乱其所为走
做(事)课文分析: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死于安乐事实正面
论人反面
论国家天降大任(思想)(生活)(行为)例举舜、傅说等六人事例道理人恒过  
 改作喻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1、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由卑微而显贵,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2、分析作者列举事例的用意。 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事实论据,暗示环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的道理。内容理解4、从修辞的角度对第一段做点分析。 运用排比句式,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事实论据,暗示环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的道理。3、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时间顺序4、“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舜为帝王,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其余人为臣子,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有明主知遇,故用“举”。
??????? (同:既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2、作者认为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二段1、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3、作者认为艰苦磨练的益处是什么?4、“天将降……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增长了才干,即能担当“大任”的能力。 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第三 段1、本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对比论证。2、你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能够不断地总结犯错误的教训,不断改正。 “人恒过,然后能改”说明改过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使错误变成正确的先导。但这种变化不是无条件的,变化的条件是进行主观的思想斗争。所谓“困于心,衡于虑”就是这种思想斗争的表现。“征于色,发于声”是写一个人进行这种思想斗争时的脸部表情和谈吐。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艰苦环境的磨练,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3、作者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只重视客观艰苦环境的磨练吗???????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5、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当然,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恒过,然后能改承接行拂乱其所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承接苦其心志;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承接动心忍性。6、本段是紧承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的,找出其承接内容?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总结全文,画龙点睛,既深化了主题,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四 段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联系实际谈谈对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感知三要素2、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这种做法不可取。
因为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发愤努力。 死于安乐论据——六个历史人物由卑微而显贵的经历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课后练习一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中心思想 本文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拓展迁移1、由题目可以联想到哪个成语?居安思危2、请列举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事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战胜吴国;
司马迁惨遭宫刑发愤著书写就《史记》;
贝多芬耳聋失聪扼住命运喉咙扑出《命运交响曲》。 3、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能否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4、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身处逆境时要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就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①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②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痛苦使人思索, 思索使人明智, 智慧使人生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