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重点的传播、发展过程。
课堂导入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在抗疫一线,“中医药”被频频提及,备受追捧。中医药利用其自身特色和优势,已经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证明了自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疫情面前,中西医结合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好办法。中医药、西医药是如何在中国发展的?在此次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我们从古人那里学到了哪些有效防疫的方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
1、定义
特点
③突发性,传播快。
①传播范围广;
②危害极大;
一、历史上的疫病
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国内疫情
国外疫情
“疫者,民皆病也。” —— 许慎《说文解字》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上经·尚时》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明吴又可《温疫论》
(1)含义:疫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
(2)原因:古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医疗卫生条件恶劣和技术水平差;加上政府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饥荒;气候导致的灾害;人口的聚集流动以及文明的扩张等导致疫病时常发生。
(3)特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
(4)表现:古代社会的重大疫病有天花、鼠疫、霍乱、痢疾等。
一、历史上的疫病
1、疫病的含义
(1)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因为感染者最后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俗称麻子,故而得名天花。
天花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繁殖能力,感染患者通常在3到5天内就会死亡。病人去世以后,病毒依然能存活数月之久。
一、历史上的疫病
2、中外历史上的疫病
①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②18世纪欧洲: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③中国清朝: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
(前1150-前1145)
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前,阿兹特克帝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
一、历史上的疫病
1520年,殖民者科尔特斯带着西班牙军队进入了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但力量悬殊,西班牙军队遭到惨败,落荒而逃。1521年5月22日,1000名西班牙军队向特诺奇提特兰城发动第二轮进攻。这次进攻如入无人之境,没有遇到一兵一卒的抵抗。推开城门后,他们发现,遍地都是阿兹特克人的尸体。杀死阿兹特克人的,竟然是西班牙人第一轮进攻中留下的、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生物武器——天花。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
一、历史上的疫病
(2)鼠疫
①公元541到542年在地中海沿岸爆发了一次大规模鼠疫。
它使正常的食物生产与供给体系受到破坏,重创了帝国经济和帝国军队,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此后它还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直到1/4的罗马人口死亡。这次鼠疫使东罗马帝国元气大伤,走向崩溃。而且对拜占庭帝国、地中海、欧洲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历史上的疫病
2、中外历史上的疫病
鼠疫是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达30%--60%。
②14世纪时(1347—1353年),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称为“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黑死病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大规模啮齿动物流行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会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在面部、腋下、腹股沟长出大肿块,并且皮肤会出现黑斑,大多会在感染48小时内死去。
一、历史上的疫病
2、中外历史上的疫病
(2)鼠疫
天花
鼠疫
黄热病
斑疹伤寒
西班牙流感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6世纪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14世纪
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
17-19世纪
墨西哥爆发,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20世纪早期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18-1919年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一、历史上的疫病
2、中外历史上的疫病
斑疹伤寒: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传播,患者会出现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主要表现,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黄热病:主要靠蚊虫叮咬传播,患者肤色发黄,精神失常,经常剧烈挣扎,一般在7-9天出现死亡的情况。
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
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导致2500万-1亿人死亡,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不过17亿人左右。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一、历史上的疫病
2、中外历史上的疫病
西班牙大流感(1918—1919)
人类疾病
麻疹 艾滋病
肺结核 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 埃博拉病毒病
百日咳 MERS
疟疾 2019-nCoV
SARS …
当代致命流行病毒
“传染病、战争、饥荒”:被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剑客”。这其中最悲剧的是传染病,由传染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比战争、饥荒死亡的人数要多。有些疫病毁灭了一个村落,有些毁灭了一个城邦,有些甚至毁灭了一个文明。
一、历史上的疫病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旱灾,白水农民王二揭竿酿成明末农民起义,华北社会复陷入一场新的大动乱当中。 ……战争中人口大量死亡,旱灾又使得华北大部分地区陷入饥馑,军队的征战不断将疫情沿途传播,形成明末鼠疫扩散的动力之一。……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政治:社会秩序混乱,国家衰落,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王朝更替
材料二:城市中的无技能劳动者也因死亡而变得短缺,因此他们索要比瘟疫前高得多的工资。有些人来自其他城镇,但许多来自周边农村,任由田地庄稼荒芜。这是遍布欧洲,从都柏林到诺夫哥罗德的城乡移民潮的一部分。当然这伤害了地主,他们的田地和庄稼无人打理。
——约瑟夫·伯恩《黑死病》
经济: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出现严重饥荒
一、历史上的疫病
3、疫病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在黑死期间由于教会的无能已经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怀疑,而黑死病后出现的这种局面更使得教会失去了其在精神和文化上原有的领导地位,为新的思想观念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在这样的空间里成长出了理性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甚至科学的萌芽,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真切地看到文艺复兴的影子。尽管文艺复兴的促成不可能是黑死病爆发的结果,但是后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为前者提供了某种思想的准备和基础。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思想:带来精神冲击,出现信仰危机,新思想萌芽(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兴起)
一、历史上的疫病
3、疫病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黑死病后,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医学哲学和机构开始发展,而且医药学变得专业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材料五:现代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幸存的普通民众也在绝望中转向了狂饮暴食和恣意纵欲。毁坏劳动成果,谋财害命、欺骗、通奸、盗窃,已成通常之事。
——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
同时,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加强,客观上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疫病
3、疫病带来的影响
(5)教育:为教育体制变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疫病的影响
材料二:大批懂拉丁语的教士在瘟疫中死去,很难找到什么人能够,也愿意教孩子们语法。许多大学被迫放弃教拉丁语,.....欧洲普遍开始从拉丁语转向方言,......英国从官方语言法语向英语的转化。黑死病促使教育变得更实用,更世俗化。
——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政治:①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选一P68)
黑死病推动文艺复兴
一、历史上的疫病
3、疫病带来的影响
(1)政治:社会秩序混乱,国家衰落,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王朝更替;
(2)经济:使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许多地方出现严重饥荒;
(3)思想:带来精神冲击,出现信仰危机,促进了新思想萌芽(如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兴起),同时由于社会混乱,宗教变得更加活跃。
(4)社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同时,为了防疫,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加强,客观上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5)教育:为教育体制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人们的应对
1、预防
措施 作用
古 罗马
中国古代
①重视公共卫生
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①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②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对疫病的预防起了一定作用
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避免恶性循环;限制出入黑死病疫区;禁止和疫区进行贸易和人员往来。
——刘黎《中世纪英国政府对黑死病的反应及应对措施》
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
——《本草纲目》水部
汉长安城地下3米处巨型排水涵洞
③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空间 措施
古代 中国
古罗马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三、人们的应对
1、预防
②探索防治疫病的方法
空间 措施
古代 中国
英国
法国
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
人痘接种法在明中期已经广泛使用
18世纪,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重视公 共卫生
探索疫病 防治方法
建立 救治机构
近代 医学进步
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中国古代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古罗马时期,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18C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
19世纪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p81思考点:古人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①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 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
②依赖中医药探索治疗疾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疾病形成一定的经验。
③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一、历史上的疫病
4、疫病的防治
人痘接种法
宋代安乐坊
一、历史上的疫病
4、疫病的防治
一、历史上的疫病
【问题探究】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馆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注意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以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为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的地方绅士集团和以民间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摘编自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
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一、历史上的疫病
【知识小结】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古人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
◆依赖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
◆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材料1: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2: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古罗马和明朝在疫病防治方式上各有何特点。
古罗马: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重神学,轻科学。
明政府:政府消极应对;防疫重点主要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
一、历史上的疫病
材料二 明朝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的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朝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并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历程:汉朝至隋朝,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
原因: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医学家的深入研究。
史料实证能力训练:疫病的防治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与成就
战国 扁 鹊
西汉 不 详
东汉 张仲景
东汉 华 佗
东晋 葛 洪
唐代 孙思邈
唐代 政 府
宋代 王惟一
明代 李时珍
四诊法: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辩证施治)
麻醉药——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戏
《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抗疟
《千金方》——临床百科全书
《唐本草》——世界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针灸铜人——医学教学模型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2、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三、人们的应对
《本草纲目》中所附葡萄、苜蓿和玉米图
二、中医药的成就
【问题探究】《本草纲目》的体例有何特点?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
特点:
(1)全书框架一目了然;
(2)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
(3)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
(4)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缺漏。
三、人们的应对
3、西方近代的医学成就
英国威廉·哈维
17世纪
荷兰人列文虎克
17-18世纪
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观察细菌微生物
,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1928年
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发现青霉素
◎弗莱明
◎列文虎克
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
19世纪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中西医的治疗理念有何不同?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西医将人体视为可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可以拆开、修理、更换。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以草药为主,药食同源,注重养生。
西医:局部定位,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知识拓展:中西医的理念差异
起源与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起源于阴阳五行等,发展取决于前人的总结经验。
西医形成发展依赖于药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研究疾病的观念 中医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治疗疾病注重经验。
西医注重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诊断方法的不同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西医借助医疗器械诊断。
治疗方法的不同 中医通过中药各种剂型和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手段治疗。
西医通过手术等化学药物对疾病治疗。
优势不同 中医优势在于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及功能性疾病。
西医优势在于治疗急性病和器质性疾病。
①战国时期: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临床诊断治疗)
②战国至西汉: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中医基础理论)
③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中医外科)
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辩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中医临床学基础)
④唐朝: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⑤针灸: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手段)
望: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
闻: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1)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中医药成就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张仲景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后汉书·华佗传》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中医药成就
①唐朝:《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
②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中医药成就
(2)中药学成就
【学思之窗】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
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①全书框架一目了然;
②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
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
④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禆补缺漏。
【思考点】谈一样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中医药成就
①重视临床经验;
②辩证施治,药食同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形成了独特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
④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
4、西医传播
(1)明末清初:
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
①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②西医院校建立,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③西方公共卫生知识及措施传入中国,影响深远。
1569年,澳门白马行医院
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西医学校
来水亭
大清抗疫英雄伍连德
三、人们的应对
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②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③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它是近代西方在否定并且摒弃了古希腊医学之后,以还原论观点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的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一门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全新的医学体系。
(1)西医的概念
(2)西医的创立
(3)近代西医的发展
1、近代西医的产生、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
(1)明末清初: 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医在中国迅速传播。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西方文明的传入,传教士的作用;洋务运动的开展,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受到日本的影响。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2、西医传入中国
西式医院建立:医生凭借医疗设备进行诊断、治疗;
医疗技术的传入:如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
西医院校建立: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科学处理垃圾与粪便,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凭借消毒、化验等手段,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医疗的影响
公共卫生的影响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2、西医传入中国
(3)近代西医传播的概况及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总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
促进了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小结】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西医的传入给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带来显著的变化;
◆推动医疗机构的现代化:西式医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
◆医疗技术的科学化:诊断、治疗借助仪器与实验手段;
◆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
(3)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5、新中国的中医药成就
屠呦呦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院士等领衔的最新论文聚焦中成药连花清瘟用于临床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疗效。它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人们的应对
四、病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性开发,打破自然循环。
人
病
自然
社会
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黑格尔
过度
开发
引发
四、病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性开发,打破自然循环。
人
病
自然
社会
过度
开发
危 害
引发
促发
应对
医护人员
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冲锋在抗疫第一线,医疗物资紧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守护患者、守护人民。
防疫专家
普罗大众
这里是十多亿的芸芸众生,是社区和村头值守的大爷、是警察、是环卫工人,是各种类型的爱心人士、是你、也是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七八十岁的高龄依然选择“逆行”,说真话、做事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信赖的力量。
政府
在疫情时代,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提供各种经济救济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更在宏观层面为经济恢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财政支撑。
四、病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性开发,打破自然循环。
人
病
自然
社会
过度
开发
危 害
引发
促发
人与社会:政府组织开展救疗活动;
民间社会力量的救灾活动;
应对
瘟疫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 未来也将会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 ——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人与疾病:共存共生,积极应对。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在2019年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疫病和灾难的斗争史!
——习近平
中西医的认识
瘟疫对人来说,带来的无非是痛苦和死亡,还能有什么?
但这只是局部的观察,假如放大到宏观的人类历史上看,瘟疫施加给人类的作用力要复杂得多。科学的发展让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的伤亡看似不断减少,但这绝对不能成为助长部分人类自大无知、挑战自然法则的理由。要知道,不管是人类、生命还是自然,还都有太多的未知等着我们探索。
对疫病的认识
古代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中医药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西医概念
传播状况
传播影响
公共卫生的影响
明末清初传入,影响有限;近代后,影响扩大
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
古代成就
现代成就
重大疫病
疫病影响
疫病防控
天花、鼠疫、伤寒、流感
隔离、派药、预防、赈恤、接种
政治:社会秩序混乱,国家衰落,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王朝更替;
经济:使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许多地方出现严重饥荒;
文化:促进新思想萌芽
社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加强。
中西医结合,设立中医院,走向世界
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诊治疾病
【课堂小结】
医疗的影响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指出,14世纪的黑死病席卷欧洲、波及世界,死亡人数高达2 500万。而这场跨洲际的瘟疫大流行,结果也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变革。……黑死病动摇了宗教的权威。“当时宗教的神职人员都说黑死病是上帝对罪人的处罚,后来看到传教士、神职的人也死了,大家都不相信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当时欧洲黑死病( )
A、直接导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使得人们摆脱了宗教迷信
C、在某种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契机 D、挑战了天主教会的创世说
随堂演练
炎帝神农制五谷,尝百草开创农耕文明,在2016年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筹备过程中,中国邮政计划发行《国粹中医》邮票。张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上网搜索“中医药”。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
A、东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本草纲目》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C、《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D、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随堂演练
课堂小结
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20年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
课堂小结
疫病的流行让人类饱受痛苦,不仅带来人口死亡与社会混乱,也给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历史上,天花、鼠疫等疾病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但与此同时,在与疫病的斗争中,古人逐渐重视疫病防治和公共卫生,积累了大量经验,表现出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面对西医的冲击,中医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迅速发展。
面对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中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有效取得了抗疫的成功。这正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感谢您的观看!
2022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