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5 19:5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民风民俗
单元解读:
大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用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其础上的延伸。阅读时要分清内容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教材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本单元的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体现了单元编排上的整体性。
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家乡的风俗",紧密结会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探寻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习作要求是“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确定习作的重点内容,体现了从阅诗到表达的有序过渡。
1北京的春节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于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选入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和改动。课文共十四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总体可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做好各种准备;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在详写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
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
二、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按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段,分清“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揣摩作者详写了哪部分,重点突出了哪些民俗活动的特点。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进一步体会课文主次分明的好处。
3.体会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过春节的图片,教师与学生交流:你们每年都在哪儿过春节呀?你都知道哪些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风俗让你印象深刻?
2.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圈画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生字:蒜 醋 饺 摊 拌 眨 宵 燃 贩 彼 贺 轿 骆 驼 恰
2.词语: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3.多音字:万象更新 间断 正月 白云观 分外
4.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为课文分部分。
5.文章开篇就提到“北京的老规矩”,什么叫“老规矩”?文章中的“老规矩”指什么意思?(春节活动。)具体都有哪些老规矩呢?
6.请同学们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完成表格,分组合作,一二组完成年前部分,三四组完成年后部分。
7.小组汇报
三、进一步感知课文,分清详略
同学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跟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讨论:老北京的春节,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