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用石灰水、小苏打、淀粉和食醋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碘盐中碘的检验
B.暖瓶中水垢的除去
C.食盐和纯碱的鉴别
D.鸡蛋壳主要成分的检验
解析:选A。选项A中,食盐中的碘以碘酸根(IO)的形式存在,若要检验,可用I-、淀粉,但现缺少I-,不能完成。B项,水垢的主要成分为CaCO3、Mg(OH)2,可用食醋溶解。选项C中,食盐、纯碱分别是NaCl、Na2CO3,可利用Na2CO3能与食醋中的酸反应产生气体(CO2)而与食盐鉴别开,也可直接用澄清石灰水鉴别。选项D中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CaCO3,可与食醋反应产生气体。
2.(2011年杭州高二检测)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通入Cl2后,溶液变为黄色,加淀粉液后溶液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有I-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
C.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O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解析:选A。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是I2,而通入Cl2后,溶液变为黄色,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I-;B项中Ag+干扰;C项中HCO干扰;D项中Ca2+干扰。
3.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表:
配料表
精制海盐、碘酸钾
储藏方式
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
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由以上说明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加碘盐”属于混合物
B.碘酸钾见光、受热易分解
C.碘酸钾的性质很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D.“加碘盐”的推行是为了防止人体缺碘,缺碘能引起“大脖子病”
解析:选C。“加碘盐”中含有海盐、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说明中的密封避光保存、食品熟后再加入碘盐说明碘酸钾见光、受热时容易分解。
4.以下实验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溴水鉴别苯、乙醇、四氯化碳
B.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0.4000 g的NaOH固体配成1000 mL浓度为0.01000 mol·L-1的溶液
C.为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向混合物中加入NaOH溶液后蒸馏
D.用激光笔检验淀粉溶液的丁达尔效应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试剂鉴别与除杂、仪器使用等基础实验知识。A项溴水分别加到苯和四氯化碳中,溶液都会分层,但在苯中加入溴水摇匀静置后,上层为溶有溴的苯,下层为水层,而在四氯化碳中加入溴水摇匀静置后,下层为溶有溴的四氯化碳,上层为水,B项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 g。
5.(2011年厦门高二检测)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不能鉴别的是( )
A.白色粉末:CuSO4、Na2CO3、CaCO3
B.无色液体:乙醇、苯、四氯化碳
C.白色粉末:NaOH、NaCl、NH4NO3
D.无色液体:苯、甲苯、乙醛
解析:选D。 A中CuSO4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Na2CO3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CaCO3不溶于水;B中乙醇与水混溶,苯不溶于水浮于水面,CCl4不溶于水沉于水底;C中NaOH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NaCl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因此A、B、C三个选项中的物质均可通过水进行鉴别。D中苯和甲苯无法用水鉴别。
6.只用一种试剂,一次就能区别Na2SO4、AgNO3和Na2CO3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BaCl2溶液 B.KOH溶液
C.稀硝酸 D.稀盐酸
解析:选D。鉴别Ag+用Cl-,鉴别CO、SO可用Ba2+,CO也可用H+加以鉴别。若将BaCl2溶液加入到待测的三种溶液中,则三种溶液都出现白色沉淀,因现象相同而无法鉴别开;所以要用含有H+和Cl-的盐酸来鉴别,产生的现象分别为无明显变化、白色沉淀、气体放出。
7.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
A.Na2SO4 H2SO4 AlCl3 BaCl2
B.HCl NaOH K2SO4 NaHCO3
C.AlCl3 KHCO3 NaCl NaHSO4
D.NaOH FeCl3 MgCl2 K2SO4
解析:选D。对各组溶液,分别采用两两混合法进行区分。选项D中首先观察出FeCl3溶液,然后利用FeCl3溶液鉴别出NaOH溶液,再用NaOH溶液鉴别出MgCl2溶液,剩下的为K2SO4溶液。
8.利用下列试剂,运用化学方法鉴别Na2SO4、Na2SO3、Na2CO3、NaCl溶液,其中的最佳试剂组是( )
A.BaCl2、AgNO3 B.AgNO3、HNO3
C.BaCl2、HCl、品红 D.HCl、BaCl2、石蕊
解析:选C。取四种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加BaCl2溶液,没有现象的是NaCl,其余三种溶液都有白色沉淀,再滴加盐酸,沉淀不溶解的是BaSO4,原溶液是Na2SO4,沉淀溶解,且能够产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是BaSO3,原溶液是Na2SO3,最后一种是Na2CO3。
9.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试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结论:试液中一定含有SO
B.气体气体白色沉淀
结论:原气体一定是烃
C.某溶液冒白雾白烟
结论: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是浓硫酸
D.某有色溶液紫色
结论: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解析:选D。A中可能为SO,B中可能含硫元素(H2S)可能不是烃,C中应为浓盐酸或浓硝酸。
10.(2011年莆田高二检测)下列四个实验中,结论正确的是( )
A.有一澄清的碱性溶液,做离子鉴定时得出的结论是含有:Al(OH)、Fe3+、HCO
B.某一固体溶于水后,检验出含有K+、NO、Na+、Cl-等离子,则该固体混合物是KNO3和NaCl的混合物或KCl和NaNO3的混合物
C.固体NaOH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溶于水后,则溶液中就一定大量存在碳酸根离子
D.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将生成的气体通过碱石灰能制备NH3
解析:选D。A中几种离子不能共存;B组中也有可能是四种物质KNO3、NaCl、KCl、NaNO3的混合物;C中的二氧化碳的量不能确定,结论是错误的。
11. 要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A.加入新制的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CCl4振荡,观察下层是否变为橙红色
B.滴入硝酸银溶液,再加入稀硝酸使溶液呈酸性,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D.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使溶液呈酸性,再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解析:选D。本题将卤代烃水解知识与卤素离子的检验知识融为一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溴乙烷分子中虽然有溴原子,但溴乙烷既不溶于水,在水中又不能电离出Br-(不同于HBr),所以溴乙烷不能直接与新制氯水或硝酸银溶液反应。可见选项A、B是错误的。但溴乙烷在NaOH的水溶液存在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卤代烃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并且生成物中有Br-生成。这样可通过Ag+与Br-反应生成浅黄色的AgBr沉淀来检验溴元素的存在。但还要注意,AgNO3溶液还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而干扰对Br-的检验。因此在检验Br-前还必须先中和溶液中的NaOH。由上述分析可知,只有选项D正确。
12.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加热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请结合下表信息,判断以下区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方法正确的是(双选)( )
亚硝酸钠(NaNO2)
氯化钠(NaCl)
跟H+作用
放出红棕色气体
无反应
跟Ag+溶液作用
生成白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
A.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B.加水
C.品尝味道
D.加热(或加稀盐酸等)
解析:选AD。亚硝酸钠与可溶性银盐能产生白色沉淀,此沉淀能溶于稀硝酸,而氯化钠与可溶性银盐生成的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选项A滴加硝酸银的方法可以区分两种盐;再由亚硝酸钠受热可以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而氯化钠受热不分解,可通过加热两种盐的方法区分;两种盐在与酸混合时,亚硝酸钠可放出红棕色气体,而氯化钠与酸不反应,可通过滴加稀盐酸的方法进行区分;故答案为A、D。
13.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ClO+2NO+Ag+===AgCl↓+2NO
B.NO+2Fe2++2H+===NO↑+2Fe3++H2O
C.IO+5I-+6H+===3I2+3H2O
D.4MnO+5HCHO+10H+===4Mn2++5CO2↑+10H2O
答案:C
14.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少量液体甲逐滴加入到固体乙中,试管中试剂为丙,则下表中对应的选项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试管中的现象
A
浓盐酸
二氧化锰
石蕊试液
先变红后褪色
B
醋酸
粉末状贝壳
BaCl2溶液
变浑浊
C
浓硝酸
铜
KI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D
浓氨水
生石灰
AgNO3溶液
无明显现象
解析:选C。在A中,常温下浓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醋酸与粉末状贝壳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与BaCl2溶液反应;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能与KI反应生成碘,与淀粉作用使溶液变蓝色;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与AgNO3溶液反应先产生沉淀,后被过量的氨水溶解。
15.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他设计的下列实验步骤中没有意义的是( )
A.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减少
B.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K+无色
C.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不反应
D.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紫红色褪去,表明MnO为紫红色
解析:选A。首先高锰酸钾溶液中存在两种离子:K+和MnO,选项B、C表明K+无色且不与锌反应,再由选项D进一步说明MnO能与锌反应,静置后紫红色褪去,表明MnO为紫红色。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9分)贮气袋中贮有有色气体,可能由NO2、CH4、CO2、HCl、NH3、Br2(蒸气)等气体中的几种混合而成。现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通入少许水中,得无色溶液;②通入少许AgNO3溶液中,有沉淀析出;③通入少许澄清石灰水中,无浑浊现象;④通过盛水的洗气瓶后,导出的气体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试回答:
(1)由①可判断一定存在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
(2)由②可判断一定存在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
(3)由③④可判断一定存在________________,可能存在________________。
解析:NO2与Br2的颜色接近,但通入水中,溴水是橙色的,而3NO2+H2O===2HNO3+NO得到溶液是无色的,故由①断定NO2存在,Br2不存在。通入少量AgNO3溶液中,因有HNO3生成又生成白色沉淀,故一定有HCl,从而确定无NH3。由③并不能说明无CO2,因为混合气体产生的HNO3及HCl都可与Ca(OH)2反应,通过④说明有CO2。CH4是否存在由以上实验不能确定。
答案: (1)NO2 Br2
(2)HCl NH3
(3)CO2 CH4
17.(10分)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MgCO3、Al2(SO4)3、Na2SO4、Ba(NO3)2、AgNO3和CuSO4。将该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根据所给实验现象完成表格(对于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写化学式,暂不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填“无”)。
(1)将少许混合物放入水中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2)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3)取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放出气体。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4)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确定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混合物中没有CuSO4;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含有Na2SO4;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放出气体说明无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BaSO4和AgCl,则白色沉淀是MgCO3,原溶液中没有Ba(NO3)2和AgNO3。
答案:(1)
无
CuSO4
溶液无色,而CuSO4溶液为蓝色
(2)
Na2SO4
无
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
(3)
MgCO3
Ba(NO3)2
AgNO3
MgCO3沉淀溶于盐酸,有气体放出;如有Ba(NO3)2,生成的BaSO4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如有AgNO3,生成的沉淀在稀盐酸中不消失
(4)Al2(SO4)3
18.(11分)已知火柴头上的物质一般是KClO3、MnO2等氧化剂和易燃物如硫等。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氯酸钾中各元素的存在,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假设1:氯酸钾中只含有__________和钾两种元素。
假设2:氯酸钾中除含有氯和钾元素外还含有__________元素。
(2)设计实验方案:基于假设2,设计出实验方案。
(3)实验过程:
根据(2)的实验方案填写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
解析:本题基于O2的制取但高于O2的制取,考查思维的条理性,每一步实验都是需要掌握的:O2的检验、Cl-的检验、K元素的检验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ClO转化为Cl-。
答案:(1)氯 氧
(3)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混入少量MnO2后加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KClO3中含有O元素
步骤2:将加热后的固体溶于水并过滤以除去MnO2,得澄清滤液备用
步骤3:用一根洁净的铂丝蘸取滤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
火焰呈紫色,证明KClO3中含有K元素
步骤4: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用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证明KClO3中含有Cl元素
(注:氯元素的检验也可用下述方法:取KClO3固体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后,滴加AgNO3溶液、稀HNO3和NaNO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证明KClO3中含有Cl元素)
19.(12分)某校学生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用来验证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最适宜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中没有装置C,使装置B与装置D直接相连,会对实验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中黑色固体为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时,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证明CO具有还原性,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要根据装置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确认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应在上图装置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连接下图中的________装置(填序号)。
解析:A是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C装置的作用是干燥CO2气体,D是产生CO的装置,黑色固体为碳单质,E中发生的反应为:CO+CuOCu+CO2,现象是出现红色物质,F装置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的CO2和除去尾气。
答案:(1)CaCO3+2H+===Ca2++H2O+CO2↑
(2)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造成实验不准确,因为没有除去气体中水蒸气,高温下水蒸气与炭反应生成H2和CO,H2也能还原CuO
(4)炭 C+CO22CO
(5)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6)E装置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CuO+COCu+CO2
(7)D E ②
20.(13分)由于NaNO2有毒,将含该物质的废水直接排放会引起水体的严重污染,所以这种废水必须经处理后才能排放。处理方法之一的原理如下:
NaNO2+KI+―→NO↑+I2+K2SO4+Na2SO4+
(1)请完成并配平该化学方程式。
(2)在上述反应中,若要生成50.8 g I2,则电子转移了________个。
(3)用上述反应来处理NaNO2并不是最佳方法,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环保角度来讲,要处理NaNO2,所用物质的________(填“还原性”或“氧化性”)应该比KI更______(填“强”或“弱”)。
(4)亚硝酸钠可以与酸反应生成亚硝酸,亚硝酸是不稳定的弱酸,它只存在于冷的稀溶液中,易发生分解反应:3HNO2===2NO↑+HNO3+H2O。
请从浓醋酸、氨水、纯碱、稀盐酸、碘化钾溶液、淀粉溶液中选择适当的物质,设计两个简单的实验鉴别NaNO2和NaCl。
方案1:所加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限用一种试剂),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2:所加试剂是______________,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元素守恒可以判断缺少的反应物为H2SO4,缺少的生成物为H2O,然后利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上述方程式:2NaNO2+2KI+2H2SO4===2NO↑+I2+K2SO4+Na2SO4+2H2O。
(2) I2 ~ 2 mol e-
254 g 2 mol
50.8 g 0.4 mol
转移电子:0.4 mol×6.02×1023 mol-1=2.408×1023。
(3)上述反应中生成了污染环境的NO,故不是最佳方法,要处理NaNO2应选用还原性更强的物质,将NaNO2中的氮还原到更低价态的N2,从而可减少污染。
(4)根据NaNO2的性质结合题给信息,可利用向亚硝酸钠溶液中加入浓醋酸反应生成HNO2,HNO2分解产生的NO在空气中变为红棕色这一现象进行鉴别。也可利用在酸性条件下NO的氧化性,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这一现象来鉴别。
答案:(1)NaNO2+KI+===
NO↑+I2+K2SO4+Na2SO4+
(2)2.408×1023(或0.4NA)
(3)反应生成了NO,该物质会造成大气污染
还原性 强
(4)浓醋酸 生成无色气体,遇到空气立即变成红棕色的是NaNO2 碘化钾溶液、淀粉溶液、稀盐酸 溶液变蓝的是Na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