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鉴赏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鉴赏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5 13:54: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观沧海》鉴赏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有力地描绘了大海的壮阔。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实写所见之景。
C.“日月之行”等四句虚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D.全诗写景,刻画高山大海景象的同时含蓄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甘服输的进取精神。
2.下面对《观沧海》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将自己的情与志融于景中,情景交融。
B.写景动静结合,“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动景。
C.“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D.本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伟大的政治抱负和壮阔胸襟。
4.下列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5.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动静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皆为实写,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D.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气氛。
C.“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D.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7.《观沧海》中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
A.水何澹澹,山道竦峙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D.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选出对《观沧海》鉴赏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融情于景,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既表现了大海的雄奇丽壮观,又让人感受到了大海蕴藉的力量。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句所写景物充满生机,由此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涌动的力量。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表达了他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9.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10.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1.下列选项中对《观沧海》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12.下列对《观沧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者曹操,是东晋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诗作的写作背景是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后,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的。
C.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了和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D.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鉴赏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有力地描绘了大海的壮阔。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实写所见之景。
C.“日月之行”等四句虚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D.全诗写景,刻画高山大海景象的同时含蓄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甘服输的进取精神。
【答案】D
【详解】
D.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故选D。
2.下面对《观沧海》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D
【详解】
D.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所以D项表述不恰当。故选D。
3.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将自己的情与志融于景中,情景交融。
B.写景动静结合,“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动景。
C.“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D.本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伟大的政治抱负和壮阔胸襟。
【答案】B
【详解】
B.动景为运动之景,静景为静止之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故选B。
4.下列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C
【详解】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海面的景象,并非虚写;
故选C。
5.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动静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皆为实写,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D.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答案】C
【详解】
C.“皆为实写”有误,应为“皆为虚写”。故选C。
6.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气氛。
C.“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D.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答案】B
【详解】
B.理解不正确,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凉伤感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故B项不正确。故选B。
7.《观沧海》中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
A.水何澹澹,山道竦峙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D.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D
【详解】
D.《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话使用了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两个“若”字,表明是作者想象中的画面。故选D。
8.选出对《观沧海》鉴赏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融情于景,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既表现了大海的雄奇丽壮观,又让人感受到了大海蕴藉的力量。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句所写景物充满生机,由此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涌动的力量。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表达了他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答案】D
【详解】
D.这句诗是作者的想象,通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辰的气势表达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所以这是间接抒写作者胸襟,并不是直接抒发。故选D。
9.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答案】C
【详解】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故选C。
10.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答案】
C
【详解】
1.C.“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错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给人诗意盎然之感。没有丝毫悲凉感伤的情调。故选C。
11.下列选项中对《观沧海》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答案】C
【分析】考查对诗文的理解与分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运用了想象的写法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故C项中的“通篇以写实的手法”理解是错误的。
12.下列对《观沧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者曹操,是东晋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诗作的写作背景是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后,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的。
C.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了和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D.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答案】
A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观沧海》作者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