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客观题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客观题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5 14:2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诗歌鉴赏客观题
课程目标
了解诗歌鉴赏五选二的常见错误题型
掌握诗歌鉴赏五选二常考错误类型
五选二题型辨识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9.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诗歌第一句写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B.诗歌第二句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是秋日赏菊的趣味。
C.诗歌第三句写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这句写出了菊花贪恋枝头,害怕被秋风吹落。
D.诗歌第四句中的“北风”既指秋风,又被作者隐喻为来自北方的蒙古统治者。
E.本诗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又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情感判断
写作技法
文学常识
修辞手法
时令判断
意象翻译
诗歌鉴赏五选二常见错误类型
五选二常考错误类型
情感判断
写作技法
文学常识
情感判断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诗歌第一句写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B.诗歌第二句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是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是秋日赏菊的趣味。
C.诗歌第三句写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这句写出了菊花贪恋枝头,害怕被秋风吹落。
D.诗歌第四句中的“北风”既指秋风,又被作者隐喻为来自北方的蒙古统治者。
E.本诗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又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情感判断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诗歌第一句写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
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B.诗歌第二句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是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
这里的“趣”是秋日赏菊的趣味。
C.诗歌第三句写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
这句写出了菊花贪恋枝头,害怕被秋风吹落。
D.诗歌第四句中的“北风”既指秋风,又被作者隐喻为来自北方的蒙古统治者。
E.本诗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又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B
C
五选二
【答案】
BC
B.这里的“趣”并非单纯指赏菊之趣味,暗喻了菊不屈的品质;C.第三句并非是菊花贪恋枝头,怕被秋风吹落,而是写出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五选二常考错误类型
情感判断
写作技法
文学常识
写作技法
宴 词①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②畎(quǎn):田间小沟。③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
棹,长的船桨。 ④胜:承受 。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五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新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B.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的特色。
C.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 唤起人们联想。
D.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想到的”,最终写到“看到的”,“听到 的”,
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读之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心,耐人玩味。
E.三,四句,尽管添愁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绪一齐就到船上。
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
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感委婉动人。
视野角度
感官角度
CD
写作角度
早过大通驿①
清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9.下列选项对本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首联“夙”“朝”两个时间名词和“才”“未”两个副词,巧妙地扣紧试题的“早”字。
B.颔联红绿辉映,鲜艳明丽,给人以新奇之感。
C.颈联两句上写远景虚景,下写近景实景,给人一种独特别致的美感。
D.尾联写同游的荆关二人想描画这山光水色,费尽心思,反复斟酌,亦是体现大通驿的美。
E.这首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山水明丽,虚实相生,浓淡得宜,俨然一副写意山水画。
远近角度
虚实角度
像荆关,而非就是两人
CD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②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①此诗写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③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指渔歌。
下面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4分)
A.诗的一二句,及设定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的时间变化引出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B.诗的三四句,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为欢欣愉悦。
C.诗的最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忧无虑地前后追逐,诗境悠逸恬淡。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全诗按时空顺序叙述渔翁行踪的同时,展现了一幅幅山水美景。
时间角度
拟人
C
E
写作技法?
写作角度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空间角度
时间角度
感官角度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五选二常考错误类型
情感判断
写作技法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春游南庭
韦应物
川明气已变,岩寨云尚拥。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遗遥池馆华,益愧专城①宠,
判断:本诗写得简洁明快,情真意切。“拥”、“绿”、“重”、“华”四个韵脚字用得准确、生动,意韵完美。
韵脚韵律
韵脚韵律
平仄
韵脚
第一二声为平
第三四声为仄
一句诗的最后一字
有重复的韵母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①
王 勃
乱烟笼碧砌②,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③此夜寒。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②碧砌:青石台阶。③江山:江水和高山。
9.下列各项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
B.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心情的迷乱。
C.第二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欣喜之感。
D.这首诗写了地面景、天空景,近处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联,融合为一。
E.这首诗寓情于景、景中见情,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文学常识
绝句律诗的判断
“欣喜”一词不恰当,应是凄凉寂寞之情
AC
绝句律诗
绝句
律诗
四句
八句;首颔颈尾
总结
情感判断
写作技法
空间角度 远近、上下、
左右、前后等
时间角度 季节、晨昏
时间推移
感官角度 视、听、嗅等
文学常识 韵脚韵律 平仄、韵脚
绝句律诗 四句、八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