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逻辑的力量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7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5 15:0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
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
2
3
养成批判性阅读习惯
4
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
1
01-概念与判断
02-规律与谬误
概念与判断
1-01
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反映事物对象的特有属性;
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
明确概念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概念
明确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间关系主要指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是否重合,可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根据外延重合的多少,相容关系又可分为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明确概念还需要准确辨析概念间的关系。
明确词语表达的真正概念
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词语与概念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存在一词多义,即同一词语可能有多种概念;多词一义,即不同词语表达的是同一概念;多词近义,即不同词语表达的概念相近。
词语表达的概念要明确,否则就会发生逻辑错误。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例:曹雪芹
《红楼梦》作者
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
例:近体诗
古代诗歌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例:唐诗
近体诗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
反对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互为反义词的概念不一定是“矛盾关系”,但一定是“不相容关系”。比如“黑”与“白”互为反义词,但是它们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除了“黑”“白”两种颜色外,还有其他很多种颜色。
S
P
S
P
例:诗歌
非诗歌
例:诗歌
小说
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是陈述句。
所有的同学今天表现都很棒。
有些题目我不是特别明白。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并且是文化中心。
要么我去,要么你去。
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是团员。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即肯定或否定对象的存在,或断定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关系。
判断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p并且q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负判断:并非p
结构:量项+主项+(模态词)+联项+谓项
种类
全称肯定:所有的S是P
特称肯定:有的S是P
全称否定:所有的S不是P
特称否定:有的S不是P
相容选言判断:p或者q
不相容选言判断:要么p,要么q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当且仅当p,才q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
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所有的人(必然)都是动物。
所有的宗教(必然)都不是科学。
有的哺乳动物(可能)是卵生的(动物)。
有的人(可能)不是动物。
性质(直言)判断的结构:
量项+主项+(模态词)+联项+谓项
SAP(所有的……是……)
主项与谓项的逻辑关系
SEP (所有的……不是……)
SIP (有的……是……)
S
P
SOP (有的……不是……)
S
P
准确的判断:
判断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构成判断的各项要符合事实,要遵循各自的逻辑规律,项与项间的搭配要得当。
复合判断的关联词要准确地反映各判断支之间的真实关系。
规律与谬误
1-02
同一律 A是A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和命题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
相互否定的概念(或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一致性)
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或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明确性)
一个概念(或命题)是另一个概念(或命题)的原因,则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
矛盾律
并非(A并且非A)
排中律
A或者非A
充足理由律
A,A推出B
概念模糊、混淆概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自相矛盾
两不可(模棱两可)
理由不充足、理由虚假、强加因果、推不出
规律
学习任务1:发现谬误(教材P83)
在了解概念、认识判断、掌握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任务1的分析与探究,运用规律、发现谬误、巩固新学。
学习任务2:辨析谬误(教材P83)
结合谬误语例,分析错误原因,辨析谬误类型。
歪曲观点、偷换论题、假二择一、模棱两可、不当预设、轻率归纳、不当类比、强加因果、循环论证等
谬误
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严肃场合发表意见时,需要符合语言、思维的逻辑规律。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意地违背逻辑规律,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这也是一种修辞艺术。
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鲁迅《祝福》)
是的,自己什么也不缺,只缺个儿子。(老舍《骆驼祥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2
01-演绎推理形式
02-归纳推理形式
是从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
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根据前提和结论的关系,将推理分成两大类型:
物以稀为贵,
白菜是物,
所以白菜以稀为贵。
白菜以稀为贵,
芦荟以稀为贵,
所以物以稀为贵。
推理
演绎推理:
结论范围没有超过前提
(若前提真,结论一定真)
归纳推理:
结论范围超过前提
(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真)
学习任务3:提炼推理形式(教材P84)
找出前提与结论,写出推理过程,提炼推理形式。
演绎推理形式
2-01
演绎推理
1.三段论直言推理
若是把上边两组推理不可替换的成分保留,可以替换的用大写字母M、S、P表示,再用横线把前提和结论隔开,就会得到如下的抽象形式:
①所有的M都是P
有的S都是M
所以,有的S都是P
②所有的P都是M
所有的S都是M
所以,所有的S都是P
结构:三个命题、三个词项
中项:一个在前提中出现两次、不在结论中出现的项,用M表示
小项:结论的主项,用S表示;包含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
大项:结论的谓项,用P表示;包含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所以,……)
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意义
一类对象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这类对象中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或者说,当肯定或否定全部时,也就肯定或否定了部分。
人都是会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中项 M:人
小项 S:苏格拉
大项 P:会死的
人是离不开水的
鱼是离不开水的
所以,鱼是人
“鱼是人”的结论与事实一致吗?
三段论推理的规则
①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就会犯“四词项错误”。
②三段论的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④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⑤前提有一个是否定的,其结论必是否定的;若结论是否定的,则前提必有一个是否定的。
⑥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
⑦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结论必须也是特称的。
以人为本。
我是人。
所以,以我为本。
鸵鸟不会飞。
燕子不是鸵鸟。
所以, 。
人是离不开水的
鱼是离不开水的
所以,鱼是人
四词项
中项未周延
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
鲁迅《论辩的灵魂》一文中揭露顽固派的诡辩手法: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甲生疮
甲是中国人
所以,中国人生疮。
(小项不当周延)
中国人生疮
你是中国人
所以,你也生疮。
(中项不周延)
有自知之明的人的话是有价值的
你没有自知之明
所以,你的话没有价值。
甲生疮
你也生疮
所以,你和甲一样。
相容选言推理
①他是教师或律师,
他不是教师,
所以,他是律师。
这两组推理中,“教师”和“律师”就是相容的关系,也就是说他可以既是教师又是律师,那这种推理就是相容选言推理,即几种情况中至少存在一种。相容选言推理的推理规则是“否定肯定式”和“肯定肯定式” ,用p和q来表示就是
p或者q
非p
所以,q
②他是教师或律师,
他是教师,
所以,他不是律师。
p或者q
非q
所以,p
非有效推理
p
所以,p或者q
q
所以,p或者q
探索号航天飞机失事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或是由于人为破坏;已查明失事原因系设备故障。因此,可以排除人为破坏。
失事的原因或者是设备故障,或者是人为破坏
是设备故障,
所以,不是人为破会。
不相容选言推理
①要么小李得冠军,要么小王得冠军
小李没有得冠军,
小王得冠军。
这组推理中“冠军”只有一个,“小李得冠军”和“小王得冠军”就是不相容的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是“否定肯定式”和“肯定否定式” ,用p和q来表示就是
要么p,要么q
非p
q
②要么小李得冠军,要么小王得冠军
小李得了冠军,
小王没有得冠军。
要么p,要么q
非q
p
要么p,要么q
p
非q
要么p,要么q
q
非p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
规则1:“肯前必肯后”: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规则2:“否后必否前”: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根据规则,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个正确的形式:
(1)肯定前件式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2)否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教材P84页《智囊全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袁滋的推理过程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运用的推理规则是: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
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如果是六百两真金,那么两个人不能用竹扁担抬过来。
非(两个人不能用竹扁担抬过来)
所以,非(六百两真金)
这里隐含着一个当时被公认的前提:或者竹扁担不能负担六百两的重物、或者两个人不能担抬起六百两的重物。
大多数推理可以由假设开始,即用“如果……那么……”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因为它的两个有效式“肯前必肯后”和“否后必否前”易用、易理解。
甲:我不是嫌犯
乙:丁是嫌犯
丙:乙是嫌犯
丁:我不是嫌犯
从假设开始……
如果“甲说:我不是嫌犯”为真,那么,“丁说:我不是嫌犯”为假。
只有一个人说真话
矛盾律
“丁说:我不是嫌犯”为假,
且“乙说:丁是嫌犯”为假,
且“丙说:乙是嫌犯”为假。
只有一个人说真话
“丁说:我不是嫌犯”为假,且“乙说:丁是嫌犯”为假
自相矛盾
甲是罪犯。(甲说的为假)
只有一个人说真话
负命题推理
所以,“甲说:我不是嫌犯”为假(假设不成立)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真话
乙说:丁是嫌犯
丁说:我不是嫌犯
矛盾律
只有一个人说假话
所以,“丙说:乙是嫌犯”为真(乙是嫌犯)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
“甲说:我不是嫌犯”为真
且“丙说:乙是嫌犯”为真
联言命题为真,各连言支皆真
从假设开始……
如果“A当上了律师”为真,那么,乙说“A当上了法官”、丙说“A当上了检察官”都为假。
矛盾律:A不能同时具有除律师外的其他身份
如果乙说“A当上了法官”和丙说“A当上了检察官”都为假,那么,乙说“C当上了律师”和丙说“B当上了律师”都应该为真。
对一半
矛盾律:C和B不能同为律师;且与开始的假设矛盾。
所以,“A当上了律师”为假(假设不成立)
甲:A当上了律师,B当上了法官。
对一半
B当上了法官。
乙:A当上了法官,C当上了律师。
矛盾律
对一半
C当上了律师。
从假设开始……
如果“甲说:我不是罪犯”为真,那么,“丁说:我不是罪犯”为假。
只有一个人说真话
矛盾律
“丁说:我不是罪犯”为假,
且“乙说:丁是罪犯”为假,
且“丙说:乙是罪犯”为假。
只有一个人说真话
“丁说:我不是罪犯”为假且“乙说:丁是罪犯”为假
排中律
甲是罪犯。(甲说的为假)
只有一个人说真话
负命题推理
所以,“甲说:我不是罪犯”为假(假设不成立)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规则:
规则1: “否前必否后”: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规则2: “肯后必肯前”: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根据规则,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个正确的形式:

(1)否定前件式
只有p,才q
非p
所以,非q
(2)肯定后件式
只有p,才q
q
所以,p
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小李未满18岁,
所以,小李没有选举权。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规则:
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规则2: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根据规则,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四个正确的形式:
(1)肯定前件式
p当且仅当q
p_____
所以,q
(2)肯定后件式
p当且仅当q
__q_________
所以,p
(3)否定前件式
p当且仅当q
非p__________
所以,非q
(4)否定后件式
p当且仅当q
非q___________
所以,非p
归纳推理形式
2-02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普遍)到个别(特殊)的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特殊)到一般(普遍)的推理
完全归纳
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
不完全归纳 因果联系法(排除归纳法)
类比推理
S1是P,S2是P,……Sn是P
所有S是P
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他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可分为完全类推和不完全类推两种形式。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完全相同时的类推;不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不完全相同时的类推。
A(类)对象具有属性a、b、c、d
B(类)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B(类)对象可能具有属性d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3
01-关注隐含前提
02-间接论证方法
03-引入虚拟论敌
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推理
论证
前提1
前提2
前提3
……
所以,(结论)
观点(论题)
论据1
论据2
论据3
……
所以,
推理有效:
1.前提为真
2.形式有效
论证有说服力:
1.论据真实、有效
2.推理符合逻辑
推理
概念、判断的关系
可靠性、真实性
论证
论证原则
论题
论据
论题明确
论题同一
论据真实
与论题相关
推理有效
推理
论点?
关注隐含前提
3-01
直接论证——关注隐含前提
在直接论证中,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多会省略部分前提,这些省略的前提就是隐含前提。
小苏来了
苏格拉底是有死的,因为苏格拉底也是人。
论据1:苏格拉底是人
隐含前提1:
论点:苏格拉底是有死的
人都是有死的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论据1:狗没有吠
隐含前提2:
隐含前提1: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人
狗吠会惊醒草料棚里的人
狗见到熟悉的人不吠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间接论证方法
3-02
间接论证——排除法、归谬法、反证法
(1)排除法
如果一个论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
学会间接论证
(2)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排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司马光《训俭示康》)
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做出否定,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
学会间接论证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个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证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
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
①二者的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②二者的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与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真;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
③二者的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则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
引入虚拟论敌
3-03
“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从论点推出错误。
“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
“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在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做到无懈可击,让“论敌”无处可驳。因此,议论文写作时,列提纲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另外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做这位“论敌”,来反驳别人的文章,从而写作出很棒的驳论文。
完善论证——“虚拟论敌”
学习任务4:分析典型议论性文章的逻辑链条
学习任务5: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教材P87)
养成批判性阅读习惯
4
批判性阅读
即指在阅读过程中,利用逻辑方法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分析、评估、说明、推论的阅读过程。
1.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去听、去读、去理解,读通、读懂 基础阅读
2.概括地说,它的观点、结论是什么?——真的懂了吗?准确理解原意 检视阅读
3.它是怎么说的(写的)?——它的逻辑推理或论证过程/逻辑有效性 批判阅读
4.你认同它的观点或说理吗?——你的思考、判断
5.你认为是怎样的?你的观点是?——你的观点
批判性阅读过程
练习用批判性阅读的方法阅读下文
_________________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理论预设是: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可以并且应该受到质疑和批判;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应该通过理性的论证来为自身辩护;在理性和逻辑面前,任何人或思想都没有对于质疑、批判的豁免权。批判性思维要培养学生这样的品质:不盲从、不迷信,遇事问为什么;清楚地、有条理地思考,追求合理性;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注重推理和论证的实际运用。
批判性思维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态度。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谈到哲学,认为它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它对一切问题都要追本溯源、寻根究底,做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切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的省察,质疑它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权利。科学的一切领域、人生的一切方面都向哲学思维敞开,接受哲学家的质疑、批判和拷问;同时哲学思维本身也向质疑、批判和拷问敞开,也要在这种质疑、批判和拷问中证明自身的合理性。我把这一点叫作哲学思维的敞开性。哲学活动因此成为一种质疑、批判和拷问的活动,其具体任务包括两个:一是揭示、彰显暗含或隐匿在人们日常所拥有的各种常识、成见和理论背后的根本性假定和前提;二是对这些假定或前提的合理性进行质疑、批判和拷问,迫使它们为自己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哲学活动看作一种前提性批判。
有人曾经这样为哲学家的上述活动辩护:“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人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人类和人类思想的进步部分是反叛的结果,子革父命,至少是革去了父辈的信条,而达成新的信仰。这正是发展、进步赖以存在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提出上述恼人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发挥着绝对的核心作用。这种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不多见。当他们系统从事这种活动并使用同样可以受到别人批判检验的合理方法时,他们便被称之为哲学家了。”
——陈波《逻辑学导论》P249
1.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基础阅读
2.概括地说,它的观点、结论是什么?——检视阅读
3.它是怎么说的(写的)?——批判阅读
4.你认同它的观点或说理吗?——你的思考、判断
5.你认为是怎样的?你的观点是?——你的观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我们学习逻辑,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对周遭世界有更加准确、理性的认识。但千万不要就此舍弃、甚至鄙夷感性思维的价值。就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宋诗,确是好诗,但我们可能更喜欢“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这样的诗。毕竟,如果这个世界只讲逻辑与真理,而缺少情感的体悟与感受,它将只是一个充满理性的荒漠,毫无生机与希望。你觉得呢?
本单元所涉及概念、知识点、结论等部分来自:
1.陈波.逻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逻辑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王彦君.批判性思维.浙江大学视频公开课.2019
4.李静.逻辑学导论.西北大学视频公开课.2019
谢谢聆听!
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