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古诗文专项复习(必修上册)(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师说》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古诗文专项复习(必修上册)(含答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5 15:15:57

文档简介

《师说》知识梳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像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车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俪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三、重点字词
(一)字词解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知:懂得。
5.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6.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7.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9.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10.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
11.是故:因此,所以。
12.无:无论、不分。
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4.师道:从师的传统。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15.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6.犹且:尚且。
17.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8.下:不如,名词作动词。
19.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20.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1.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2.惑矣:糊涂啊。
23.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5.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
26.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不:通“否”。
27.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8.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29.百工:各种手艺。
30.相师:拜别人为师。
31.族:类。
32.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3.年相若:年岁相近。
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35.复:恢复。
36.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7.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8.乃:竟,竟然。
3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40.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41.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42.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43.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44.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45.之徒:这类。
46.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7.不必:不一定。
48.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49.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50.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51.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52.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53.贻(yí):赠送,赠予。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同“否”。
(三)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五)虚词归纳
1.而
(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2.之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9)彼童子之师:的。
(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11)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3.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4.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4)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5.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
6.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如果。
(六)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5)齐师伐我:军队。
2.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3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4.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
(3)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
(4)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
(5)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
5.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又。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
(5)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回复。
6.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7.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3)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
(6)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方法。
(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8)废先王之道:治国策略。
9.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理解。
(七)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八)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
(4)吾从而师之。(省略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6)学于余。(状语后置句)
(7)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10)不拘于时。(被动句)
四、文本分析
第一段:此文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随即紧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并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二段: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首先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接着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三段:作者以孔子从师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之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既是对前文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四段: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加以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则是一种号召。本段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这一段与第3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五、写作特色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如“传道受业解惑”6个字,极其准确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的三大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传道”是核心,“受业”是目的,“解惑”是手段。任凭时代怎么变,“道”的内容有变,而“受业解惑”则是不变的。
2.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3.多种修辞手法运用。(1)排比对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2)连珠句: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六、文章总结
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1.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2.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3.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师说》专项练习(解析版)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解析:B 师:学习。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孰能无惑 则耻师焉, 惑矣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策之不以其道
解析:C C项,均解释为“学习”。A项,超出/出自;B项,疑惑/糊涂;D项,道理/方法。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解析:D 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天性;C项,“受”同“授”,传授。
4.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解析:D D项中的“所以”和题干句子中的“所以”都译为“用来……的、凭它(他)来……的”。A、B、C三项中的“所以”均表原因。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解析:C C项,使动用法。A、B、D三项与题干句子都是意动用法。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人无常师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解析:B A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C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项,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7.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8.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习题
师说(节选)
韩愈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____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9.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 B.乃 C.则 D.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群聚而笑之
B.①其出人也远矣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①小学而大遗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下列对第①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文段中作者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2.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论证效果。
13.第①段中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请结合文本及你所了解的时代背景,探究“师道不传”的社会现象出现在某个阶层,还是出现在全社会?
答案:
9.C(原文“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_____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意思是: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由此可知,要填的虚词的意思是“就”,四个选项中只有“则”是这个意思。故选C。)
10.D(A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他们。B项,第一个“其”,代词,指代古之圣人;第二个“其”,代词,那。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是;第二个“而”,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D项,两个“所以”,都是“……的原因”。故选D。)
11.D(D项,“目的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错误,目的在于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故选D。)
12.事实论证,以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的事实,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选材典型,使论证更加具体,富有说服力。
13.出现在士大夫阶层。
(1)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2)文本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这也证明士大夫们不从师求学。
二、(2020·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高一月考)阅读《师说》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②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③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书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以贻之。
注: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受:通“授”,传授。③年:出生的年岁④众人:普通般人。⑤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面须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⑥不断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道理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下面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D.惑而不从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6.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向老师学习”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②李蟠③童子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君子⑥今之众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1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文章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以向别人学习为耻的恶劣习气。
C.文章第三段,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四人拜孔子为师的实例,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D.《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答案】
14.C 15.B 16.C 17.D 18.C
19.(1)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惑呢?(2)因为爱他的孩子,就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来教。可对于自身的学习,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解析】
1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C项,“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是“低,落后”的意思,而不是“下面”。故选C。
1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A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B项,两句中的“其”,都是代词,可译为“他们”。C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 “于”,介词,译为“比”;“不拘于时,学于余”中的 “于”,介词,译为“向”。D项“惑而不从师”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中的“而”表修饰。故选B。
16.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向老师学习一项”。“君子”对应原文“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知,没有向老师学习,故排除含有⑤的选项ABD;“今之众人”对应原文“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故排除含有⑥的D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
17.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达到词句通顺。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D项,“贵、贱”指“地位高贵、卑贱”,而不是“家里有钱还是没钱”。所以正确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错在“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个地方,文章第三段,阐述的应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判断句;“孰”,谁;第(2)句采分点:“于”,对于;“身”,自己;“耻”,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耻”。
三、课外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道受业解惑 受:同“授”,传授。
B.今世以无忌惮相高 高:以……为高。
C.古人姓氏,道听未审 审:仔细。
D.作《续师说》以谢之 谢:道歉,谢罪。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句读之不知
B.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 其出人也远矣
C.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 作师说以贻之
D.羲老而失学 吾尝跂而望矣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2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案】
20.D 21.C 22.A
23.(1)(何北山)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2)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默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解析】
20.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D项“谢”翻译错误。“作《续师说》以谢之”译为“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所以可以推断“谢”译为“推辞”。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之”第一个译为“助词,的”;第二个译为“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其”第一个译为“哪里,难道”;第二个译为“那”;C项,两句话中的“以”都译为“来”;
D项“而”第一个译为“表并列”;第二个译为“表修饰”;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本题(1)关键词:苟,如果;以为,认为;虚,空着;以,来;学者,有学识的人;坏,败坏。(2)关键词:守,默守;而已,罢了;非,不是。
【参考译文】
哎!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做老师的人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啊。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学生)有疑惑(他)却不能解答,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的人,竟还比不上儿童的老师,能教给他们句读的方法,(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样的人,把那些实际的技艺技术传授学生。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不替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于是就认为古代的老师教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让老师传授道理,(却)比不上儿童的老师、巫医、乐师、百工等人,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当今世上把无所忌惮当作高明,代笔的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知识浅陋的读书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考察清楚,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已经没有孔子了,自己就不应当在学生的行列。大概(世人)不只是把做学生当作羞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就像是人具有着贼心,我(反而)只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在(他的)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就一定站着,进出拜见(石守道)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所以(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曾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做老师的风气从自己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慎重得像这样啊!(而)我年纪大了并且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成为我的弟子,各位只是因为刘先生过分盛情的推荐夸奖而白白地久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时华州刺史阎济美以公事停华阴令柳涧县务,俾摄掾曹。居数月,济美罢郡,出居公馆,涧遂讽百姓遮道索前年军顿役直。后刺史赵昌按得涧罪以闻,贬房州司马。愈因使过华,知其事,以为刺史相党,上疏理涧,留中不下。诏监察御史李宗奭按验,得涧赃状,再贬涧封溪尉。以愈妄论,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迎佛骨表》。
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 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选自《旧唐书》)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董晋出/ 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 徐州张建封又请/ 为其宾佐/ 愈发言/ 真率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B.宰相董晋出/ 镇大梁辟为巡/ 官府除/ 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 愈发言真率/ 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 拙于世务
C.宰相董晋出镇/ 大梁辟为巡/ 官府除徐州/ 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 愈发言真率/ 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D.宰相董晋出镇大梁/ 辟为巡官/ 府除/ 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 愈发言真率/ 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 拙于世务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有些人还有号,对人的称呼可称名可称字也可称号,也可用出生地称呼。如韩愈因为是昌黎人,便被称作“韩昌黎”。
B.在古汉语中“孤”“独”都有专指。“孤”是指少而无父,“独”是指老而无子。
C.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和王公年次纪年。“大历”“贞元”均是采用的年号纪年法。
D.“博士”是指博学的人士。韩愈因知识渊博,学识丰富被称为国子监中博学的人。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要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公卿大臣,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因此韩愈在当时很快就出了名,不久便考取了进士。
B.韩愈在徐州做张建封的幕宾的时候,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
C.在阎济美与柳涧的问题上,韩愈没有做充分的调查,就认为两位刺史相互结党,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最终被皇帝贬为封溪尉。
D.从皇帝到百姓为了能求得凤翔法门寺中释迦牟尼佛骨的保佑,都虔诚地信奉,韩愈因为一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结果惹得皇帝大怒。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2)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
掾曹。
28.从节选文字来看,韩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归纳。
答案:
24、解析:D 注意句中的主语的变化。原文标点如下: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25、解析:D 博士是古代官名。
26、解析:C “被皇帝贬为封溪尉”的是柳涧,不是韩愈。
27、(1)大历、贞元年间,文坛风气是比较崇尚古文,模仿杨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称为模仿得最好,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推崇。
(2)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仅不听,还一怒之下把他贬为连州山阳县县令,不久又转到江陵府供职。
28、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大历、贞元年间,文坛风气是比较崇尚古文,模仿杨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称为模仿得最好,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推崇。韩愈和那一类人交往,刻苦钻研和模仿,想振兴一代文风。等到考取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公卿大臣,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韩愈)很快就出了名。不久,(他)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到大梁去工作,请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幕府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慕名请他去做下属。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承认)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去从事一些世俗的人情交际。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仅不听,还一怒之下把他贬为连州山阳县县令,不久又转到江陵府供职。
元和初年,韩愈被召去做国子博士,后来又被任命为都官员外郎。当时华州刺史阎济美因为公事停止了华阴县令柳涧县令的工作,但还让他临时担任职员的工作。过了几个月,阎济美停职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涧挑拨百姓遮挡道路去向他讨要前年为军队服劳役的报酬。后来的刺史赵昌认为柳涧做事不妥,上报朝廷,朝廷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正好经过华州,听说此事后,认为两位刺史相互勾结,就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韩愈的奏章被留在了皇宫中没有处理。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李宗奭考察这件事,发现了柳涧的罪恶,于是追加处罚,把柳涧贬为封溪尉。朝廷认为韩愈(在不清楚实情的情况下)胡说八道,又把他恢复成国子博士。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丢在一边,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我安慰。
凤翔有个法门寺,(法门寺中)有座护国真身塔,塔中珍藏了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传布佛法的书本里写着,(塔)三十年开启一次,每次开启会保佑庄稼收成好,人民幸福和谐。元和十四年正月,皇帝让太监杜英奇带领三十个人,手持香和鲜花到临皋去迎接佛骨。迎接的队伍从光顺门进入大内,要在皇宫中保留三天,再送到各个寺院。大臣和老百姓们,都跑去施舍,唯恐落在后面。老百姓就有因此而导致破产的,甚至有烧掉头发、灼伤胳膊也去请求供养的。韩愈一向不喜欢佛教,于是呈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表疏奏上,宪宗看了这篇文章十分生气。过了一天,出示给大臣们看,将要严厉处置韩愈。裴度和崔群上奏说:“韩愈虽然让您生气,确实应该判罪,但如果不是(因为)他内心很诚恳,不怕被您处置,否则他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请宽恕他以显示您的大度,这样会鼓励其他上书言事的人。”皇帝说:“韩愈说我过度信仰佛教,我可以宽容他。而他却说自从东汉帝王信佛之后,都导致短命结局,这岂不是太荒谬了 作为臣子,如此狂妄,不能原谅!”于是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其他官员也都认为韩愈罪有应得,随便找了个借口,于是把韩愈贬官为潮州
刺史。
四、情境默写。
(1)《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        ,        ”。
(2)《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           。”
(3)《师说》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句子是“        ,        。”
(4)在《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5)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6)《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答案:(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4)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师说》专项练习(原卷版)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孰能无惑 则耻师焉, 惑矣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4.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人无常师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习题
师说(节选)
韩愈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____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9.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 B.乃 C.则 D.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群聚而笑之
B.①其出人也远矣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①小学而大遗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下列对第①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文段中作者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2.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论证效果。
13.第①段中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请结合文本及你所了解的时代背景,探究“师道不传”的社会现象出现在某个阶层,还是出现在全社会?
二、(2020·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高一月考)阅读《师说》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②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③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书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以贻之。
注: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受:通“授”,传授。③年:出生的年岁④众人:普通般人。⑤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面须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⑥不断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道理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下面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D.惑而不从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6.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向老师学习”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②李蟠③童子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君子⑥今之众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1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文章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以向别人学习为耻的恶劣习气。
C.文章第三段,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四人拜孔子为师的实例,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D.《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三、课外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道受业解惑 受:同“授”,传授。
B.今世以无忌惮相高 高:以……为高。
C.古人姓氏,道听未审 审:仔细。
D.作《续师说》以谢之 谢:道歉,谢罪。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句读之不知
B.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 其出人也远矣
C.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 作师说以贻之
D.羲老而失学 吾尝跂而望矣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2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时华州刺史阎济美以公事停华阴令柳涧县务,俾摄掾曹。居数月,济美罢郡,出居公馆,涧遂讽百姓遮道索前年军顿役直。后刺史赵昌按得涧罪以闻,贬房州司马。愈因使过华,知其事,以为刺史相党,上疏理涧,留中不下。诏监察御史李宗奭按验,得涧赃状,再贬涧封溪尉。以愈妄论,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迎佛骨表》。
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 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选自《旧唐书》)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董晋出/ 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 徐州张建封又请/ 为其宾佐/ 愈发言/ 真率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B.宰相董晋出/ 镇大梁辟为巡/ 官府除/ 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 愈发言真率/ 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 拙于世务
C.宰相董晋出镇/ 大梁辟为巡/ 官府除徐州/ 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 愈发言真率/ 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D.宰相董晋出镇大梁/ 辟为巡官/ 府除/ 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 愈发言真率/ 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 拙于世务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有些人还有号,对人的称呼可称名可称字也可称号,也可用出生地称呼。如韩愈因为是昌黎人,便被称作“韩昌黎”。
B.在古汉语中“孤”“独”都有专指。“孤”是指少而无父,“独”是指老而无子。
C.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和王公年次纪年。“大历”“贞元”均是采用的年号纪年法。
D.“博士”是指博学的人士。韩愈因知识渊博,学识丰富被称为国子监中博学的人。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要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公卿大臣,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因此韩愈在当时很快就出了名,不久便考取了进士。
B.韩愈在徐州做张建封的幕宾的时候,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
C.在阎济美与柳涧的问题上,韩愈没有做充分的调查,就认为两位刺史相互结党,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最终被皇帝贬为封溪尉。
D.从皇帝到百姓为了能求得凤翔法门寺中释迦牟尼佛骨的保佑,都虔诚地信奉,韩愈因为一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结果惹得皇帝大怒。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2)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
掾曹。
28.从节选文字来看,韩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归纳。
四、情境默写。
(1)《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        ,        ”。
(2)《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           。”
(3)《师说》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句子是“        ,        。”
(4)在《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5)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6)《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