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古诗文专项复习(必修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古诗文专项复习(必修上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5 15:16:52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长沙》专项训练(原卷版)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应当是 (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橘子洲头独立,湘江北去。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5.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此句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种高于天的理想,    ,    ,    ,    ;这种崇高的理想,   ,    ,    ,    ,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①领导红军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②不怕流血牺牲 ③能够在万分复杂的形势中制定正确的战略 ④使得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无所畏惧 ⑤使得广大红军 ⑥勇往直前,前赴后继 ⑦能够以洞若观火的眼光审时度势 ⑧在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时
A.⑤⑦⑥④⑧②③① B.④⑧②③①⑤⑦⑥
C.④②⑥③①⑧⑦⑤ D.④⑦③①⑤⑧②⑥
7.阅读下面文段,围绕“报国情怀”,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中国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核潜艇的研究和入列,莽莽海疆有了制敌于千里之外的“钢铁蛟龙”,背后深藏着科研人员的奋斗和牺牲。他们用“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诠释了“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报国情怀。这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子情怀;            ;
            ;          。
8.毛泽东的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句至今脍炙人口。请你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写一段结束语,不少于60字。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10、开头前三句,点明了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12、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1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三、课外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①本词写于1935年2月。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2月25日凌晨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14.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练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气候和环境,而且为下面进军的壮行渲染了
气氛。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里“碎”字表现了马蹄踏在结了霜冻的岩石上发出的细碎、杂乱的声音,“咽”字表现军号声在寒冷的西风中抖动振荡,时高时低,时断时续,犹如气咽难喧的实况。用字之妙,深得词学家赞赏。
C.“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借代,表现了雄关的坚硬,暗示夺取雄关的艰难,体现了夺取雄关后的豪迈之情。
D.“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深刻内涵是:虽然革命力量被“左”倾错误葬送殆尽,但我们要以遵义会议为新的起点,再从头走起,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15.词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中有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是刘长卿被贬为南巴尉后新年抒怀之作。②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句中“新岁”紧扣诗题,表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
B.“春归在客先”运用了拟人手法,感叹新年伊始、天下共春之际,春归在我之先。
C.“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从听觉的角度写景,将情感寄寓在美好的春景之中。
D.“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借用贾谊的典故,以贾谊自况,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7、诗歌“天畔独潸然”句直抒胸臆表达伤感之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诗“独潸然”的原因。
四、情境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        ,       ”。
(2)《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        ,        ”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3)“        。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4)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         ,      ,
         ”。
(5)《沁园春·长沙》中“        ,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6)《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沁园春 长沙》专项训练(解析版)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应当是 (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橘子洲头独立,湘江北去。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5.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此句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种高于天的理想,    ,    ,    ,    ;这种崇高的理想,   ,    ,    ,    ,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①领导红军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②不怕流血牺牲 ③能够在万分复杂的形势中制定正确的战略 ④使得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无所畏惧 ⑤使得广大红军 ⑥勇往直前,前赴后继 ⑦能够以洞若观火的眼光审时度势 ⑧在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时
A.⑤⑦⑥④⑧②③① B.④⑧②③①⑤⑦⑥
C.④②⑥③①⑧⑦⑤ D.④⑦③①⑤⑧②⑥
7.阅读下面文段,围绕“报国情怀”,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中国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核潜艇的研究和入列,莽莽海疆有了制敌于千里之外的“钢铁蛟龙”,背后深藏着科研人员的奋斗和牺牲。他们用“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诠释了“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报国情怀。这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子情怀;            ;
            ;          。
8.毛泽东的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句至今脍炙人口。请你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写一段结束语,不少于60字。
1.【答案】 B
【解析】. A项,“比喻”,错误,“万户侯”与“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是借代;
C项,“反问”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
D项,“借代”错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2.【答案】 B
【解析】.B项,“江水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只体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的特点,没有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3.【答案】 D
【解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意思是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如果换成常式语序,这句词就应该改成“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4.【答案】 B
【解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设问。
5.【答案】 B
【解析】.考查课文内容理解。A项,这两句词只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形式上看,不是对偶。B项,正确;C项,“反问”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没有用反问和拟人;D项,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词中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军阀和万户侯都是人,属同类事物,不构成比喻。此处属借代手法。
6、解析:D 先说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制定战略,故先选④⑦③①;再说红军怎样战胜重重困难,故选⑤⑧②⑥。再者分号前的横线处应填“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和“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遥相呼应,由此也可以排除前三项。
7、 (示例)这是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情怀 这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情怀 这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情怀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是否紧扣“报国情怀”,二是仿写的句子必须是判断句,同时要引用恰当的诗句。
8、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解析:首先,要突出结束语的特点,即带有总结性;其次,要恰当地引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以突出这次朗诵会的主题;最后,语言要连贯并富有激情。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10、开头前三句,点明了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12、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1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
9、D。 D对虚实手法的分析正好颠倒了,“游水搏浪”是回忆的内容,是虚写,“人生奋斗”是作者要说的本意所在。
10、①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在结构上,为下边抒情做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
11、①“染”字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丽美景。
②“争”字让碧绿无尘的江面充满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12、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
1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三、课外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①本词写于1935年2月。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2月25日凌晨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14.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练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气候和环境,而且为下面进军的壮行渲染了
气氛。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里“碎”字表现了马蹄踏在结了霜冻的岩石上发出的细碎、杂乱的声音,“咽”字表现军号声在寒冷的西风中抖动振荡,时高时低,时断时续,犹如气咽难喧的实况。用字之妙,深得词学家赞赏。
C.“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借代,表现了雄关的坚硬,暗示夺取雄关的艰难,体现了夺取雄关后的豪迈之情。
D.“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深刻内涵是:虽然革命力量被“左”倾错误葬送殆尽,但我们要以遵义会议为新的起点,再从头走起,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解析:C “借代”错,应为比喻。
15.词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中有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五种意象以及晨风猛烈、天空高远、大雁鸣叫、清晨霜落等情景,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
解析:诗词的意象就是诗词使用的含有诗人情感的景、物,意境是意象营造的氛围。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等,从这些景物可以感知到词人描写的场景的阔大。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是刘长卿被贬为南巴尉后新年抒怀之作。②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句中“新岁”紧扣诗题,表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
B.“春归在客先”运用了拟人手法,感叹新年伊始、天下共春之际,春归在我之先。
C.“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从听觉的角度写景,将情感寄寓在美好的春景之中。
D.“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借用贾谊的典故,以贾谊自况,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7、诗歌“天畔独潸然”句直抒胸臆表达伤感之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诗“独潸然”的原因。
16、【答案】C。
17、①思乡念亲。诗人身处异乡,又恰逢新年,思乡念亲之情更加强烈。②愤懑失意。诗人遭遇贬谪,地位低下,心中愤慨,又满腹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③孤独无奈。诗人被贬在外,孤独凄清,归期无望,又已年老,心中满是无奈伤感。
四、情境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        ,       ”。
(2)《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        ,        ”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3)“        。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4)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         ,      ,
         ”。
(5)《沁园春·长沙》中“        ,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6)《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答案:(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3)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5)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6)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少年立志:
《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表达了毛远大的志向。可用于立志、梦想话题。
湖南师范求学:
“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念书的几年中,把洗冷水浴作为每天的‘第一课’。他说,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无畏,又足以练习敢为,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在《我们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毛岸青夫妇回忆了父亲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育观,在关怀青少年德育、智育的同时,把体育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把身体比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把健康的身体看成是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物质基础。——可用于加强体魄、全面发展等话题。
当时的湖南一师教学条件比较差,毛泽东抛开这些外界因素,坚持学习。他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去读书,为的是锻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在学习时心绪不受外界干扰,在任何时间和场所都可以很好地学习。——可用于磨练意志、淡定宁静等话题,与今天青年形成对比。
北大图书管理员期间:担任图书借阅、读报时的登记工作。月薪8元。但他在这个职位上大量阅读,同时旁听了一些课程。(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当时的北大校长是蔡元培,他提倡兼容并包,所以当时的北大集结了大批的中国文人。——可用于抓住机遇,学习精神等。
读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读书方法。
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胸怀和气魄,夸张手法。)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革命乐观精神)
晚年:发动文革,但最后又粉碎了四人帮。——表明有错误不可怕,怕的是不改正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诗词成就:诗词的创新精神: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因为大多数诗人的秋都是悲凉的,萧瑟的,所以毛泽东的秋天反而生机勃勃才令人感动。
共产党的历史:1921建党,1949建国。28年,曲折中前行,有耐心。
二、词(诗余、长短句)
词的流派:
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现有雅、俗词之分)
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
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特征: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简单说叫词牌名。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一段,称为单调;两段,称双调;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4.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三、背景透视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在蓬勃开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地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一九二五年二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词。
四、重点词语
1.漫江满江。漫:满、遍
2.百舸争流舸:大船争流:争着行驶
3.鹰击长空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
4.鱼翔浅底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
5.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一切生物秋天:深秋
6.怅寥廓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
7.谁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
8.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常稠:多
9.恰同学少年恰:正当、刚好
1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书生意气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概念
12.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
13.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
14.粪土:把……看做粪土
15.击水:游泳
16.浪遏飞舟遏:阻止
五、课文理解
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
2.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
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②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深意: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作用:上阙交代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并生发感慨,设问;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因此这三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中流击水图的情景中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正是我辈同学少年。
7.《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8.内容概括
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年的革命形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9.毛泽东的“独立寒秋”的形象与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做,表现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不可相提并论。
10.艺术手法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