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6张PPT。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忆读书冰心叙事性记叙文(猜谜:打一物)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住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关于“书”的名言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3、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考门斯基
4、书籍是当代的生命 --俄 别林斯基
…… ……
读书de名言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大家从小学到现在已读了不少书,读书一定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哪位同学愿把读书带给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大家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冰心,看看读书给她带来了哪些乐趣及她对读书有什么样的深切感受。 青年时的冰心晚年时的冰心 1、初步了解作家冰心。 2、理清作者思路,正确划分文章层次。 3、能说出作者读书的好处及作者认为好书的标准。
4、激励学生们阅读好的书籍,提高品德修养。
世纪老人—冰心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县人。
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同情》,小说集《南归》、《往事》、《去国》、《可纪念的朋友们》,儿童文学作品集《小橘灯》及《冰心诗集》、《冰心游记》等。
她的文章多以童心、母爱、自然为主题,文字清新明媚、玲珑剔透。 背景资料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的读书经历,并向青少年朋友们传授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的读书经验。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0多年的读书经历,对读书有什么深切感受呢? 《忆读书》朗读写作目的提示——留意篇末所署的时日
1989年9月8日清晨
国际扫盲日,中国教师节前夕
告诉人们识字读书有诸多好处;提醒人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关于题目:忆读书“忆”是行文的线索。
作者用顺序的方法,依次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
哪几段是作者“忆”的部分?
答:第2——13段忆 给下列词语中彩色字注音。
悬念( ) 笸箩( )
消遣( ) 聊斋( )
堆砌( ) 罡( )xuánpǒqiǎnliáo qìgāng 解释下列词语
自已:
津津有味:
若有所失:
索然无味:
人情世故:
无病而呻:
风花雪月:抢答 控制自己的感情。形容非常有趣味。好像失去了什么。没有一点儿趣味。指为人处世的道理。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原指文学作品里描写的四种自然现象。后来比喻堆砌词藻内容空泛的诗文。1、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0多年的读书经历,对读书有什么深切感受呢?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2、请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段)总说感受。第二部分(2—11段)回忆自己幼时、少时读书情况,侧重说明读书好、多读书。
第三部分(12—13段)回忆自己晚年的读书情况,侧重说明要读好书。第四部分(14段)概括全文内容。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先总后分。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文章结构 这一环节采取四人一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出示问题后,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然后挑一代表发言。最后看哪一小组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 合作 竞争 1、作者用“一······就”这一关联词语对表达其感受起到了什么效果? 用上这个关联词语,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的感受是多么强烈。2 、 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幼时、少时读哪些书的情形?请一一说出来。3、在书上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些往事的?并回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七岁时;此后;这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时间顺序使条理非常清晰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冰心介绍自己读了那些书? 读书有什么好处? 冰心在文章当中回忆了八十多年的读书生活,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展开的?(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语 )
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告诉我们什么?(能否找出书中的原句)走近文本 读一读 找一找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忆读书的; 表时间的词语有:“七岁时”、“同时” (幼时) 、 “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少年时)。 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想一想: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4、作者醉心于读书给她带来了哪些好处呢?结合第11段分析。(1)带来了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2)得到了做人处世的大道理
5、结合2—10段谈谈读书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1)书中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作者;(2)对作者的作文课很有帮助;(3)使作者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6、研读第12段,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好书?
故事情节要精彩;人物形象要生动;要满带真情实感。
这一环节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老师提出问题后,请你结合课文认真思考,考虑好后举手回答。看哪些同学表现积极。 自主 探究 1、作者在回忆自己幼时读《三国演义》的情形时,用“咬了牙”“居然”等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好在什么地方? 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读《三国演义》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本书太吸引作者了,她决定咬牙读。用上“咬了牙”一方面很准确生动,同时表现了她对书的热爱。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现了她读懂后的惊喜之情。 2、找出你认为文中用得好的词语,并试着简单分析。
如第三段“津津有味”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小时候听舅舅讲《三国演义》时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之情。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幼年到老年80多年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1、课文第5段写作者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悲哀,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请举个例子说一说。 2、仿写
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知识;读书, ;读书, 。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可以增长人的才干 3、作者在回忆自己读书经历中,写到了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及对它们的看法。请写出四大名著并摘录作者对它们 的看法。 《三国演义》:被书中的人物所吸引;《水浒传》:很欣赏,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性格;《西游记》:情节精彩;《红楼梦》: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课 外 链 接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
课 外 链 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陶渊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课 外 链 接思考:1 、 冰心介绍自己读了那些书?觉得怎么样?写了那些具体的事情?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年时读书经历的?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语。1《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2 读《聊斋志异》对我作文有很大的帮助。3《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4 回忆读《满江红》、《声声慢》,酷爱古典诗词的往事。5《茶花女遗事》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6《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滋味”
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忆读书的; 表时间的词语有:“七岁时”、“同时” (幼时) 、 “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少年时)。“读书好 ”——吗?2、读书有助于写作
(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柳州风骨,长吉清才)3、读书有助于扩大知识面(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读书的好处1、读书可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是好书。这样的书,首先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具体地说就是古代小说要精彩而不烦琐,引人入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须充满真情实感而有质朴浅显。 比如“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对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那种“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就“从脑中抹去”,对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就会“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多读书)你能从文中找出冰心读了哪些书吗? (喜欢读哪些书,不喜欢读哪些书)
(读好书)冰心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读书好)你能从文中找出冰心认为读书好的句子吗?熟读精思找一找 议一议思考题1读书有什么好处呢?
2冰心读过哪些书?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答案答案 答案读书好陶 冶 性 情增 长 知 识有 助 写 作提 高 人 的 品 德 修养返回多读书七岁时:《三国演义》
同时:《聊斋志异》《水浒传》《荡寇志》《精忠说岳》 “古典诗词”
十一岁时: 《茶花女遗事》
十二三岁时: 《红楼梦》冰心读过的书《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西游记》(吴承恩)
《满江红》(岳飞)
《声声慢》(李清照)《茶花女遗事》(小仲马)
《聊斋志异》(蒲松龄)
《封神榜》
《荡寇志》
《精忠说岳》多读书返回读好书“会挑选、比较”。对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读好书 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古代小说则要精彩而不烦琐,引人入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则不是“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而是“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返回4.文中哪一句话集中抒发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答: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5.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作者多年的读书心得可用9字概括读书好
多读书
多读几本书、多读几遍书
读好书(第2—6段)(第7—11段)(第12—13段)开卷有益多多益善择善从之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爱书?“……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第3节]
[析](表情+动作)表现了对故事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第5节]
[析]“我”是性情中人,突出“我”读书的投入。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爱书?“……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第9节]
[析]表现出作者对于读书的极大热情。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懂得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第11节]
[析]点明读书的好处。……第一部分(1段)总说。 第二部分(2—11段)第三部分(12—13段)第四部分(14—15段) 课文可分成四部分:(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 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动动脑:这部分可分几层?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先分说后总说。 (2—10段)回忆幼时、少时自己是如何“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分说) ( 11段)总结一辈子“多读书” 的情况及“读书好”的感受。(总说) 第三部分(12—13段)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12段)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
(13段)总结要做到“读好书”的体会,那就是牢牢抓住个“比”字,有比较才有鉴别。
第四部分(14—15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忆读书第一部分(总说)
第二部分—多读书、读书好(以时间为序)第三部分—读好书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第四部分—概括全文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
书是——能力展示我们自己的名言相关知识链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1、《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2、《三国演义》(明) 罗贯中
3、《西游记》 (明) 吴承恩
4、《红楼梦》 (清) 曹雪芹相关知识链接1、岳飞(岳武穆) 《满江红》
(宋)爱国将领;
2、李清照(字 易安)《声声慢》
(宋)女词人
3、小仲马:法国作家
《茶花女》 拓展迁移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
2、《三国演义》中“三国”指哪三国?
3、“岳母刺字”的故事你可能知道,你知道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下了什么字?
4、“哪吒闹海”出自哪部书?
5、“倒拔垂杨柳”的好汉是谁?他是哪部书中的人物?课堂练习看作者称呼,写出名字、时代,并举出一篇作品:
柳柳州 李长吉 李易安 岳武穆1 注音: 勉强 堆砌 天罡 烦琐 水浒 寻觅
2 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一支(知)半解 怒发充冠 索然无畏 无病而申 不能自己
3 解词: 不能自已 津津有味 无聊
4 选词填空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 )下,含泪上床。
A 督促 B 催促 C 监督
(2)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 )
A 爱好 B 快乐 C 消遣
(3)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 )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
A 指导 B 如何 C 有关
5修改病句 (1)通过集体讨论,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2)我们要努力把这间房屋装饰得既浪漫又工整。
6 仿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话题一致,句式,修辞手法想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7名句填空: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岳飞《满江红》里有一句有名的“劝人珍惜时光,以免后悔悲伤”的句子
(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写出两句关于读书的格言。
8名著阅读 (1)写出《三国演义》中两个故事情节。
(2)“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三豪杰”指哪三个人? 凑成: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将就凑合;写满:凑满;连用这三个词的含义均在强调指出:虽然《水浒传》中着力描写的人物林冲、武松等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但作者要凑满一百零八将,因此,就不能将每个人物都写得像林冲等十多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那样有性情气质、个性鲜明了。强多:意思是在人物描写方面《水浒传》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好得多了。课后练习三作 业:
1.生字解词抄写三遍。
2.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给冰心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简介。3、随笔:《我的读书生活》(模仿《忆读书》的写法,回忆自己的阅读课外书籍的经历和体会。)4.学了《忆读书》一文,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 以《读书乐》为题或以《书》为话题试着写一篇文章。《忆读书》学案
自学方案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最能概括作者读书体会的语句是什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第1自然段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什么作用?(引出下文,总领全篇。)
3、第11自然段与上文内容间有什么关系?(总写与分写的关系。)
4、作者为什么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事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最大的快乐:①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②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大道理:能识别书的好坏,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尝到了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5、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分别与文章中的那些内容相照应?("读书好,多读书"照应第2-11自然段;"读好书"照应第12、13自然段。)
听课方案
老师板书
?
?????????????????????????? 忆读书
?????????????? 时间?????????? 经历??????????????? 读书体会
?????????? 幼时及中年??? 自由读书的经历(详)? 读书好 多读书
?????????? 晚年及一生??? 有选择的读书经历(略)读好书
课堂导学:
1、 文章开头以"一……就……"的格式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析:表现了作者对读书有非常浓厚的情感和深切的体会。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解析:①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②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3、作者心目中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解析: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好书。这样的书,首先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具体地说就是古代小说要精彩而不烦琐,引人入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须充满真情实感而又质朴浅显。
4、画出本文的结构简图。
解析: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第14、15自然段作者借给某儿童刊物题的字来总结一生读书的体会,也是对全文的总结。2-11自然段回忆幼时至中年的读书经历生出"读书好",应该"多读书"的感悟;第12、13自然段从晚年及一生的读书经历中,总结出读书应该"读好书"的体会。因此,本文的结构简图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
训练方案
一、 积累与运用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悬念(? ) 笸箩(? ) 消遣(? ) 津津有味(? ) 索然无味(? ) 天罡地煞(? )(? )
2. 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2)宴桃圆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残残戚戚。(?? )
(4)满纸荒唐言,一把幸酸泪。(?? )
3.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 若有所失? ????????????????????????????????
(2) 人情世故?????????????????????????????????
(3) 津津有味?????? ???????????????????????????
(4) 风花雪月?????????????????????????????????
4.填空组词(或成语):
人情?? 故? ??然无味? 津津有?? ???一知??? 解? 兴亡盛??? ??不能自??? ????
风?? 雪月 气愤填?? ??官??? 民反? 无病呻?? ???自作??? 情? 心动神??? ?
二、 感悟与品味
阅读从"一谈到读书"到"这都是我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回答问题。
5. 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答: ????????????????????????????????????????????????????????????????????????????????????????????????????????????????????????????????
6.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悬念:???????????????????????????????????????????????????????????????? ??????????????????????????????????????????????????????????
(2)我决定咬了牙……
决定:???????????????????????????????????????????????????????????????? ???????????????????????????????????????????????????????????
7.文中有"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你能各用一句话来写出武松和鲁智深的一个故事吗?
武松:?????????????????????? ???????????????????????????????????????????????????????????????????????????????????????????????????????????
鲁智深:?????????????????????????????????????????????????????????????? ??????????????????????????????????????????????????????????????
8.冰心在读《红楼梦》时少年和中年的感受不同,那么她中年读这部书的感受怎样?请用直线在文中划出来。
9.选文最后一段中"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读起来似乎在语意上有些重复,真的重复吗?你怎么看?
答:?????????????????????????????????????????????????????????????????????? ??????????????????????????????????????????????????????????????????????
????????????????????????????????? ??????????????????????????????????。
10.选文直接写作者读书的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有没有相同的体验,请举例说明。
答:????????????????????????????????????????????????????????????????????????
????????????????????????????????????????????????????????????????????????? ??????????????????????????????????????????????????????????????????????
????????????????????????????????????????????????????????????????????????? ????????????????????????????????????????????????????????????????????11.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 ??????????????????????????????????????
????????????????????????????????????????????????????????????????????????
???????????????????????????????????????????????????????????????????????????? ?????????????????????????????????????????????????????????????????????三、 拓展与延伸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 山? 的? 呼? 唤
???????????????????????????????????? 琼? 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旖旎与神奇。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声籁、山的倾诉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憧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
12.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 ???????????????????????????????????????????????????????????????????????
????????????????????????????????????????????????????????????????????? ??????????????????????????????????????????????????????????????????????????????????????????????????????????????????????????????????????????????????????????????????????????????????????????????????????????②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
????????????????????????????????????????????? ????????????????????????????????????????????????????????????????????????????????
13.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①白天的玉山:?????????????????????????????????????????????????????????????
?????????????????????????????????????????????????? ????????????
②夜晚的玉山:?????????????????????????????????????????????????????????????
???????????????????????????????????????????????????????????????
14.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 ??????
???????????????????????????????????????????????????????????????????????????? ???????????????????????????????????????????????????????????????
???????????????????????????????????????????????????????????????
15.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 ????????????????????????????????????????????????????????????????????????????
??????????????????????????????????????????????????????????????????????????????
????????????????????????????????????????????????????????????????????????????? ??????????????????????????????????????????????????????????????
16.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 ?????????????????????????????????????????????????????????????????四、表达与探究
17.好的书总是能够吸引读者,优秀的读者总是善于选择好的书。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或体会,尽可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你的意思。
??????????????????????????????????????????????????????????????????????????
????????????????????????????????????????????????????????????????????????
18.大自然也是一部美妙的书,只有用心、用情阅读的人才能领悟出它的妙处来。请你选择一处喜爱的景物,融入真感情并发挥想象,写一段融情于景的文字。
?????????????????? ?????????????????????????????????????????????????????????
????????????????????????????????????????????????????????????????????????????
资源共享
背景资料: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作者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的读书经验.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答案:
一、
1. xuán? pǒ? qiǎn? jīn? suǒ? gāng? shà.
2. (1)"事"改为"势"(2)"圆"改为"园"(3)"残"改为"惨"(4)"幸"改为"辛"
3. (1)好像失去了什么。(2)指为人处世的道理。(3)形容有浓厚的趣味。(4)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词藻、内容空泛的诗文。4.世 索 味 半 衰 已 花 胸 逼 吟 多 移
二、
5、以自己幼年的读书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的快乐和从中得到的道理。 6、(1)表达出渴望和眷恋心情。(2)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7、武松:井阳冈打虎 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等 ??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拳打镇关西等。 8、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9、不重复。要点:"总而言之"是针对读书的经历而言;"统而言之"是针对自己所读的书而言。10、第一问: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第二问:围绕读书快乐举例,酌情给分。11、有见解、新意,即可给分
三、
12.①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 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 ②不懈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13.①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构如幻 ②山籁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14.童年登家乡的山是游球松林,编织梦想;后来登上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觉,实现自己的心愿15.示例:①绘形、绘声与绘色相结合,既突出了山上景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个人登"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形象生动,趣味盎然(举例略)②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概括出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显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举例略)[若从其他角度如调用多种感觉器官、先总写后分写、变换人称等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16.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