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6 16:39:04

文档简介

福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B C C C D A B D C B D C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A C D C D B C B A D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0分)(1)孔子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创立儒学,主张“仁”、“礼”、“为政以德”。(教育方面和思想方面各2分;共4分。)
(2)思想主张:强调“大一统”。(1分)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1分)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1分) 原因:唐朝社会的繁荣与开放。(1分)
(4)意图:复兴儒学(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1分)获取途径:格物致知。(1分)
32.(12分)(1)原因:周朝分封制的教训;秦国受周朝文化影响较小;加强对边远地区控制的需要。 (3分)
(2)①举措:实行推恩令。
依据:诸侯王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
②举措:设刺史。
依据:设十三州刺史,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
③举措:设中朝。
依据:外廷转内廷,概由内廷官执掌大权。
④举揩:兴儒学。
依据:太学生毕业后在政府机构任职。 (一个措施即可,措施1分、依据2分;措施与依据须对应)
(3)特点:数量增多;职权被分割。(2分)
积极影响: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2分)
消极影响:降低行政效率;致使官僚机构臃肿;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2分)
33.(10分)(1)变化:由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变为农业发达、物质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2分)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都比较重视发展经济;人民的辛勤劳动;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江南(民族交融的推动)。 (4分。一点1分,四点即可)
(2)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 (4分。一点1分,四点即可)
34. (8分)示例:
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的辉煌阶段。
评析:宋代,政治上成功消除了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广泛使用煤炭进行冶铁,棉花等农作物推广种植,城市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对外交通发达,贸易繁盛;科技文化上毕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出现了《梦溪笔谈》等科技著作。在政治、能源、农业、商业、金融和科技等领域均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因此,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突飞猛进"的辉煌时期。
部分主观题详解
32.【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秦国对周朝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可知,周朝分封制的教训;根据材料“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居,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可知,秦国受周朝文化影响较小;根据材料“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可知,加强对边远地区控制的需要。
(2)①举措:根据材料“”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可知,实行推恩令。依据:根据材料可知,诸侯王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②举措: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可知,设刺史。依据:根据材料可知,设十三州刺史,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③举措:根据材料“他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可知,设中朝。依据:根据材料可知,外廷转内廷,概由内廷官执掌大权。④举措:根据材料“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可知,兴儒学。依据:根据材料可知,太学生毕业后在政府机构任职。
(3)特点:根据材料“(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可知,数量增多;根据材料“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可知,职权被分割。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可知,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消极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宰相数量增多和职权被分割,一定程度上降低行政效率;致使官僚机构臃肿;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等等。
33.【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生产方式原始、经济落后。根据第二段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南朝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物质丰裕。原因:结合所学,南朝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而西晋末年北方持续社会动荡,破坏了北方经济。西晋末年北方人口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对南方经济开发产生重要的影响,北民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充足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同时南朝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人民辛勤的劳动,汉族与山区少数民族交融,共同开发。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可知唐代后期,陆路受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指南针的发明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可知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
34.【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根据“两宋历史有其很不窝囊、很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一面”可以得出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辉煌阶段。然后结合所学宋代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评析。最后要有结论,对前面的论证加以总结升华。福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件文物可以说明( )
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
B.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
C.龙的形象标志父系氏族社会确立
D.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
2.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3.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举积极意义在于( )
A. 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 树立德政的贤明形象
C. 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 D. 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
4.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 )
A.道德观念的差异 B.所处政治环境不同
C.政治立场的分歧 D.政治思想完全对立
5.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 )
A. 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 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
C.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 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6.《商君书》载:“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
A.奖励军功 B.君主专制 C.重农抑商 D.取信于民
7.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一时间可表述为(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8.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9. 秦朝时,诽谤罪的基本内涵是“非上”,即对皇帝人身或言行的非议。汉武帝时,诽谤罪发展到极致,出现“腹诽”之罪,即“腹诽而心谤”,许多获罪者并非因为捏造事实诽谤皇帝,而是因为直言进谏触怒统治者。诽谤罪发展的根源是( )
A. 谏议制 B. 皇权至上 C. 监察制 D. 中央集权
10.元狩五年,汉武帝下诏,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并严格规定形制和重量。元鼎四年,汉武帝下诏停止郡国铸钱,非上林三官钱不得流通,违者严惩。这反映了( )
A. 汉朝商品经济繁荣 B. 武帝时郡国经济实力强大
C. 中央铸币技术先进 D. 大一统思想深入金融领域
11. 东汉初年,刘秀下诏采取了如下措施:释放囚徒,不断扩大赦免范围;有计划、有步骤地七次释放奴婢,不断地重申“卖人法”、“略人法”等禁令;对诸侯王的政治行为进行限制等。刘秀的上述措施(  )
A.针对当时突出的人地矛盾 B.意在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C.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旨在控制全国农业劳动力
12. 如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
A. 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 生产方式受中原影响
C. 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 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
13. 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 书法实用性加强 B. 书法流派的统一
C. 竹简木牍的应用 D. 纸张使用的推广
14.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在鼓励禁欲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佛教(  )
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追求三教并行的目标
15. 公元5世纪后期,通过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推动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的是( )
A. 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16. 在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中医的参与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一定疗效。可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借鉴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
A. 《神农本草经》 B. 《黄帝内经》 C. 《伤寒杂病论》 D. 《唐本草》
17. 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
A. 守法精神 B. 用人唯才 C. 兼收并蓄 D. 以民为本
18.下表所示内容当属我国古代的( )
项目 乡试 会试 殿试
参加者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第一名 解元 会元 状元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9.“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
A.两税法 B.租调制 C.均田制 D.租庸调制
20. 下图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内容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此图反映了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 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 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
C. 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 通过和亲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21. 唐代门下省处中书,尚书两省之间,是诏令文书下达上呈的中转站,置政事堂于此,正是为了便于三省首长集中办事…门下政事堂正是平衡三省的保证。但在裴炎为中书令时,却把政事堂从门下迁徙到中书这表明( )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三省长官权力遭到削弱
C.三省体制遭到破坏 D.中枢权力结构出现异变
22.唐代服饰具有追求自由多样且高贵奢华的特点。在宋代,上至贵族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以儒雅素净为风尚,反对过度的装饰与造型。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 宋明理学影响社会生活 B. 积贫积弱导致民众贫困
C. 思想文化影响审美风尚 D. 社会成员身份日趋平等
23. 右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夺将帅权力
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24.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 )
A.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 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
C. 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 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
25.《宋史》对宋太祖备加赞誉:“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此种评价是基于太祖( )
A.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 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C. 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D. 实行鼓励贸易的经济政策
26.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青苗法负责官吏)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
A.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 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27. 宋词数量很多,唐圭璋编的《全宋词》及孔凡礼所编的《全宋词补辑》朝录存宋词2万余首,可考作者多于1300人。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 )
A. 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B. 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
C. 是宋朝空前强盛的表现 D. 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28.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迁徙。辽朝此举( )
A. 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B. 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C. 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 D.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29.从地理形势上看,元代湖广行省的归州西扼长江三峡,遏制四川行省。同时,又犹如打入江北河南行省的楔子,使其不能独据长江北岸之险。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划界旨在( )
A. 便利边疆治理 B. 平衡南北经济
C. 发展交通运输 D. 巩固国家统一
30.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均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汉唐帝国的历史影响有限 B. 元朝的政治疆域已经比较辽阔
C. 汉唐以来大一统进程缓慢 D. 元朝的大一统凸显民族融合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是一个经济大增长、社会大变动同时又政治大发展的时期,旧的精神和世俗的权威失灵加上正在进行的改革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所知的中国第一位职业教师和哲学家也应该在东亚被看作是最伟大的教师和哲学家,这个人就是孔子。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权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神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壁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心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摘编自张国刚 《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四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是“伟大的教师和哲学家”的依据。(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分)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意图,并指出“理”的获取途径。(2分)
32.(12分)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国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居,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他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三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同时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
——摘编自[日]竺沙雅章《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仿照示例指出汉武帝治国举措及其判断依据。(一个举措即可,3分)
示例: 举措:盐铁官营。
依据:设盐官、铁官,直属中央。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太祖时期宰相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6分)
33.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沈约《宋书》
材料二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南朝江南地区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4分)
34. (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前人们常说:宋朝的历史太窝囊。其实,两宋历史有其很不窝囊、很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一面……一讲到宋代,就贬就抑:积贫积弱。其实,宋代弱而不贫。如果一定要说宋代贫,也仅仅是指其中央政府在一段时期内财政比较困难。有宋一代“革命”多。某些学者将宋代石炭即煤的广泛使用并运用于冶炼称为“煤铁革命”或“燃料革命”,其实质为能源革命;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称为“农业革命”;将城市面貌大改观,坊市制度的打破,商品交易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再受限制称为“商业革命”;将纸币的产生称为“金融革命”;将印刷技术的提高以及所引起的书籍逐渐普及称为“印刷革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使用“革命”一词是否恰当,人们可以提出质疑。但很难否定宋代在不少领域的较大发展,有的领域甚至可以用“突飞猛进”一词来形容。积贫积弱之说实不可取。
——摘编自张邦炜《瞻前顾后看宋代》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