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第一课时
教材解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先自读第二单元导语页,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单元导语页)
(2)学生交流。
预设:
①图上画的是沙漏,里面装着的是一本本书……
②这个单元要求我们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③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④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是的,大家捕捉到了关键信息,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要素一起走进第五课。
2.师:(课件出示走搭石图片)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转凉,我们就会看到图片上的景象,小溪里有一排排石头,人们踩着这些石头过河。这些石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搭石。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刘章一起走进他的家乡,去看看这些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搭石。(板书课题:搭石)
二、初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
(2)集中注意力,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可相机解释回读:目光重新扫过已经看过的文字)。
2.检测阅读效果。
(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时间:你用了几分钟?
(2)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预设:知道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句子,指名读。
家乡的人们什么时候摆搭石?(进入秋天,天气变凉)
(1)检测字词过关情况:
汛期 访友 脱鞋挽裤 间隔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平衡
指导读准多音字“间”:读四声时是隔开、不连接的意思;写好生字“隔”:右半边下面是一横。
(2)出示填空题检测阅读效果:
课文围绕“搭石”,主要写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
搭石不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了解阅读效果
(1)你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2)你感觉自己的阅读速度如何?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程度是好还是一般或者不太清楚?
4.聚焦阅读策略,交流阅读体会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读得快,但理解得不够准确;有的同学虽然读得慢,但是理解得准确;有的同学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还有的同学读得慢,理解得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就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交流自己的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是否有回读现象,哪些地方出现了回读,为什么会出现回读,如何集中注意力等。
(2)请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
(3)教师总结方法:阅读时要让自己尽可能地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难理解的句子,不要回读,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帮助理解;眼睛注视课文;通句通行地读,不要逐字逐句地读。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自然段,看看在这里,搭石背后蕴含了怎样美好的情感。
1. 用较快的速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聚焦关键句品味情感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溪的?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引读:人们出门工作,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走亲访友,必须——(脱鞋挽裤)
想一想,除了文中列举的情景,还有哪些事也得一遍遍脱鞋挽裤?(预设:上学、看病、游玩……)
是啊,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人们的生活怎么样?(麻烦、累)
引读:没错,它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这就是——(搭石)
它给人们带来了(预设:轻松/安全等),这就是——搭石
搭石,是那样平凡而不平庸,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小结课堂,升华情感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寄托着乡亲们心中最朴素的情感,人们走在它身上,会发生哪些美好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作业加油站
(一)基础巩固
1.课后生字3+1+1(字+拼音+组词);
2.抄写本课中你喜欢的句子;
(二)拓展延伸(任选其一完成)
1.积累一首与“故乡”有关的古诗,并给诗歌配画;
2.动笔写写身边的“美”(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