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如今学生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不同了,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学生接触的东西更多了。特别是广州这样大城市的学生,学生的眼观看得更宽了。在平时的的生活当中,我们创造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下一代的生活,废物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从小就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能从小从身边做起。希望通过“化腐朽为神奇”这课,可以促进学生们进行现实生活中废物利用的这个行为,让现代的这一代被极度宠爱和保护的学生懂得珍惜资源,懂得爱护环境,并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处于思想和道德形成期,实行起上来,比较有教导意义。
2、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积极,乐于和同学或老师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和认同。
3、学生对废物利用方法的认识不深,对如何保护环境的认识多停留在口头上。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不同形态的材质,启发学生的立体造型感受力、判断力和想象力。(2)使学生获得造型思维、方法、技能的基本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心灵手巧、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意识观念。
过程与方法 (1)课前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以及查找有代表性的变废为美的作品图片。(2)课堂中通过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培养同学们的竞争与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评论分析能力。(2)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变废为美的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3)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废物利用的意义,了解不同形态的材质在立体形态中形式美的表现和立体形态的构成形式,学会“化腐朽为神奇”。
难点 创作出造型美观,材料运用巧妙,立意新颖的作品。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制作废品利用的PPT课件:其中包括了平常生活当中的废品制作的工艺品及其介绍、创作的思路、视频等。 思考:运用”垃圾分类“的知识,想想生活中的垃圾主要有哪些?哪些可以再利用的? 课堂提问的预设
课堂导入 抢答:生活中的垃圾主要分类有哪些?人们一般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哪些垃圾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观察设问:“老师自己设计的作品有哪些创意在里面?”展示老师的作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以小组形式抢答,并点评讨论 以抢答提问和老师作品展示的形式,技法形式的求知欲。
课堂发展 感受“神奇”运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同龄人和名家制作的环保艺术作品播放艺术家制作品的视频寻找发现播放图片,引导形式了解意见工艺品的制作环节与材料工具等,学习废品的制作方法。老师从经典的名家作品分析引导形式深入探究。 感受“神奇”形式观看课件,技法学习兴趣与审美愉悦。寻找“神奇”的根源 学生积极思考,理性归纳并表达 感受“神奇”由近到远,由“同龄人”到“艺术家”,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呈现艺术创作的过程,提高教学直观效果寻找“神奇”的根源启发学生深入理解环保艺术作品的创意
评价与发展 探究“神奇”布置学生做研学案中的题目,先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于环保工艺品创作,你或你们小组有什么好主意(即小组作品构思)老师小姐并提出作业要求:画草稿并最终完成作品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完成研学案及作品 研学案的设计针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为下一节课的作品制作做好铺垫
6、设计并制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醒学生使用工具注意安全,教师巡回指导。
七、评价激励延伸作品展示,学生自评和互评。提供评价建议:(1)作品是否有创意(2)是否把废弃物的最佳价值体现出来。(3)色彩搭配是否和谐(4)做工是否细致(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搭档奖、最佳色彩奖、最佳细心奖各一名,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