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答案】(1)B
(2)B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风带的分布规律。根据纬度位置和风向判断,①②③④四个近地面风带分别是东北信风带、北半球西风带、东南信风带、南半球西风带。据此分析②为北半球的西风带,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风带的分布规律。由图分析,图中乙处南部形成极锋,甲乙之间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结合图中方向,甲是南半球的信风带,应是东南信风带,对应③。乙是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对应④。B对。
【点评】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移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于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同理南半球也会形成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撞,在近地面形成暖锋(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在30°N附近与来自赤道的高空西南风相撞形成冷锋,加强了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的下沉气流,进一步升高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压,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于是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2.下图示意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数字表示纬度。结合图文,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下列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答案】(1)D
(2)B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读图分析,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说明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图中最外围是南纬30°纬线,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图中A、B、C、D、E依次是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故答案为:D。(2)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据分析可知D处为南半球西风带,为西北风。故答案为:B。
【点评】副热带高气压简称副高,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暧性高压。约位于南、北纬30度附近。此高压带是盛行西风带和东风带的分界,其高纬一侧是西风带。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在其西北一侧是西南气流治跃区(通带雨区)。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压,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区的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3.下图为某半球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季节( )
A.可能为1月 B.丙处气压中心势力最强
C.乙处正值高温多雨 D.丁处主导风向为偏南风
(2)图示太平洋高压弱年份,易导致我国东部地区(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答案】(1)D
(2)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根据图中海陆分布状况来看,应为北半球,北半球印度半岛受低压控制,应为北半球夏季,A错误;丙处气压中心北半球冬季势力最强,B错误;乙处是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少雨,C错误;丁处位于东亚地区,此时主导风向是偏南风,D正确。(2)本题考查夏季风的强弱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图示太平洋高压是控制和影响我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气压系统,它的移动是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如果夏季风弱,北上的速度慢,我国将出现南涝北旱的情况,故答案为:C。
【点评】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4.下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 )
A.①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B.③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C.乙为多雨带 D.②为近地表的西风带
(2)当乙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 )
A.气压带、风带南移 B.天津地区盛行西北风
C.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天津地区昼短夜长
【答案】(1)D
(2)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夏季风的强弱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图示太平洋高压是控制和影响我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气压系统,它的移动是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如果夏季风弱,北上的速度慢,我国将出现南涝北旱的情况,故答案为:C。(2)本地考查地理现象的时间判读。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当乙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副热带高压保留在海洋上,陆地形成低压中心,是北半球的夏季;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A错误;天津地区盛行东南风,B错误;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C正确;天津地区昼长夜短,D错误。
【点评】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
7个气压带分别是赤道低压(1个),副热带高压(南北各一个),副极地低压(南北各一个),极地高压带(南北各一个)。
6个风带分别是信风带(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西风带(西南风 西北风)极地东风带(东北极风 东南极风)。
7个气压带是分别以0,30,60,90度这几条纬线为中心,大致向南北延伸各5~10度。
例如: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暧性高压。约位于南、北纬30度附近,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5.下图为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气压中心出现时,对应的亚洲地区气压中心名称是( )
A.亚洲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夏威夷高压 D.印度低压
(2)当该气压中心强盛时( )
A.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
B.此时一艘海轮经过直布罗陀海峡驶往地中海正好顺风顺水
C.此时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河流处于汛期
D.印度进入旱季
【答案】(1)D
(2)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北太平洋,图中气压中心出现时,北太平洋形成高压中心,对应的亚洲地区形成低压中心,气压中心名称是印度低压,D正确;亚洲高压出现时,北太平洋是低压中心,A错误;亚速尔高压、夏威夷高压出现在海洋上,B、C错误。(2)结合上题分析,当该气压中心强盛时,北半球是夏季,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A错误;此时直布罗陀海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海轮驶往地中海时,没有明显风向,B错误;此时北半球是夏季,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河流处于汛期,C正确;此时印度盛行西南季风,进入雨季,D错误。
【点评】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是亚洲大陆夏季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同一纬度地区,夏季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形成冷高压。夏季整个亚洲以至北非均受控制,中心位置在印度半岛西北部,它的一个低压槽伸向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东部,另一个低压槽向西伸向北非。由于印度低压的存在,夏季加强了亚洲南部的西南季风,并对我国东部东南季风产生影响。冬半年亚洲低压完全消失。如亚欧大陆上出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为北半球夏季(7月);如出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则为北半球冬季(1月)。
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 )
A.①③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B.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似
C.③⑥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D.⑤⑥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似
(2)图中⑤地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内陆,主要原因是( )
A.受盛行西风吹拂 B.受近地面逆温的影响
C.受海陆风的影响 D.受气流垂直运动的影响
【答案】(1)A
(2)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及成因。结合经纬度及陆地形状可以判断该区域为非洲,①②④都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地中海气候,⑤⑥为热带雨林气候。①③两地气候的成因都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故成因相似,A正确;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②地是因为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而降水少,④地是因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而降水少,B错误;⑥地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暖流增温增湿,故与③地气候成因不相似,C错误;⑤地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有关,D错误。(2)本题考查大气运动的规律。图中⑤地位于副热带海区,不属于西风常年控制的范围,同时西风影响区域风向不会有明显的昼夜之分,A错误;近地面产生逆温时,大气比较稳定,大气的平流运动弱,雾气不会飘向内陆,B错误;对流运动旺盛,空气垂直运动,不会导致雾气飘向内陆,D错误;⑤地位于西部沿海,日出以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逐渐加大,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更大,气温比陆地低,其气压比陆地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所以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内陆,故答案为:C。
【点评】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7.下图是某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该地夏季( )
A.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B.受东北信风影响
C.受西南季风影响 D.受东北季风影响
【答案】(1)D
(2)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图示气候类型最低气温在20℃以上,属于热带,某一季降水集中,可能为热带季风气候,也可能为热带草原气候。但降水最多月超过600毫米,应为热带季风气候,D正确。(2)本题考查气候的成因。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高温少雨,C正确。
【点评】热带季风气候是气候类型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主要分布于北纬10°至23°26的亚洲大陆南岸地区,是亚洲独有气候。具体分布在中国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全部、南中国海、台湾岛南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中部以北)、菲律宾群岛北部、南亚等地区,即南亚季风区。
8.下图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①②两地降水量逐月累积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与①地相比,②地降水量( )
A.春季较多 B.夏季较多 C.秋季较多 D.冬季较多
(2)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是( )
A.夏季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西风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1)D
(2)A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读图能力。读图,根据降水量逐月累积曲线,与①地相比,②地曲线表示冬季累积降水量较多,说明冬季降水较多,D正确。(2)本题考查气候的成因分析。夏季①地的降水量累积增长快,说明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累积量较为平稳,说明冬季降水少,根据降水总量和题意,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是夏季风,A正确;与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无关,B、C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大陆东岸被季风环流打破,D错误。
【点评】降水多少的成因分析
多雨 少雨
① 气流上升 气流下沉
② 低压中心,低气压带控制 高压中心,高气压带控制
③ 低压槽控制 高压脊控制
④ 锋面控制 单一气团控制
⑤ 地形迎风坡 地形背风坡
⑥ 迎岸风 离岸风
⑦ 暖流沿岸 寒流沿岸
⑧ 夏季风影响 冬季风影响
9.下表为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平均气温(℃) 2 -1 -2 -4
气压(百帕) 1002 1004 1006 1008
天气状况 晴转多云 阴转小雨夹雪 小雪转阴到多云 多云转晴
(1).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2)该天气系统可能造成(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答案】(1)A
(2)B
【知识点】准静止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从表中看,该地18~21日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出现雨雪天气,为冷锋过境。A为冷锋,B为暖锋,C为气旋,D为反气旋,所以A正确。(2)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及其天气。根据所学知识,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是受准静止锋的影响,故A错误;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是受热带气旋的影响,故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副高控制下出现的天气,故D错误;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可能为冷锋过境造成的,故答案为:B。
【点评】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前缘的暖空气沿冷空气团边缘徐徐爬升,其中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等天气。暖锋降水易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于是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暖。
10.下图为某四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C.③—热带季风气候 D.④—地中海气候
(2)下列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正确的是( )
A.①—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
B.②—南北纬40°~60°大陆东岸
C.③—南北纬10°之间
D.④—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答案】(1)B
(2)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①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A错;②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对;③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C错;④最冷月气温高于0℃,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D错。(2)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由分析可知,①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A错;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B错;③为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C对;④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D错。
【点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它的特征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西岸常有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西风从暖洋面吹来,降水颇多。冬季常有温带锋面气旋来袭,因而尽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于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阵雨居多,几乎没有雷雨。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如北美洲西北部)多达2500mm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小部分。除亚洲、非洲和南极洲没有外,其余各大洲都有,其中以欧洲大陆西部及不列颠群岛最为典型。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1.下图中,图a为地表三圈环流局部剖面图(N为北极点);图b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a中表示纬度为30°、60°的字母分别是 、 。
(2)图a中B处是 带,与图b中 处(填 “a” 或
“b”)的风向一致。
(3)图a中C处是 带,D处是 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4)N处气压带的成因是 ,E气压带的成因为 (填“动力”或“热力”)原因。
【答案】(1)C;E
(2)东北信风;a
(3)副热带高气压;西风(中纬西风、盛行西风);地中海气候
(4)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动力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的判读。第(1)题,图a为侧视图,图b为俯视图。30°、60°附近分别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30°纬线处盛行下沉气流,60°纬线处盛行上升气流。第(2)题,由上题可知,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故B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风。根据西风带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可知,图b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东北信风带位于低纬地区,即a处。第(3)题,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西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第(4)题,N处为极地高气压带,成因为纬度高,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成因为动力原因。
【点评】气候的影响因素;
12.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 。
(2)B风带名称为 ,其风向为 。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 (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盛行 ,南亚地区盛行 。
(4)图b中西南季风的成因是 。
(5)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为 。
【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全年高温多雨
(2)东北信风带;东北
(3)甲;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4)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5)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寒冷干燥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第(1)题,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受控制地区气候特征。读图可知,图中A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地区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第(2)题,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读图可知,B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风向为东北。第(3)题,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读图可知,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应为北半球冬季,对应图b中的甲,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第(4)题,本题考查亚洲季风的成因。图b中西南季风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的。第(5)题,本题考查亚洲高压的影响。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点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2)海陆分布。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3)地形地势。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当地气候恶化。此外,人类活动还可形成热岛效应等。全球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13.读三圈环流示意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 (填“冬”或“夏”)季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 。
(2)A处是 (气压带名称),是 (填“动力”或“热力”)原因形成的;B处位于 (风带名称),其气流来自 (气压带名称);D处位于 (风带名称),其气流来自 (气压带名称),是 (填“动力”或“热力”)原因形成的。
(3)一般来说,A气压带控制处比B风带控制处昼夜温差 (填“大”或“小”),原因是 。
【答案】(1)冬;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移动到了南半球)
(2)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热力
(3)小;A地气流向高纬流动,温度下降,容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昼夜温差较小(或B地气流向低纬运动,温度升高,难以成云致雨,多晴天,昼夜温差较大)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第(1)题,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根据图示可知,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所以是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A位于60°N附近,所以应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来自极地的冷气流相遇,被迫抬升,属于动力因素形成的;B位于0°~30°N,所以应为东北信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东北信风;D位于60°S~90°S,所以应为极地东风带,其气流来自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形成原因是极地温度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近地面的高压,属于热力因素形成的。第(3)题,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A地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空气冷却,水汽凝结,降水丰富,阴雨天气多,昼夜温差小,B地受东北信风带控制,从高纬流向低纬,空气增温,干燥,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故一般来说,A气压带控制处比B风带控制处昼夜温差小。
【点评】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移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于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同理南半球也会形成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撞,在近地面形成暖锋(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在30°N附近与来自赤道的高空西南风相撞形成冷锋,加强了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的下沉气流,进一步升高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压,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于是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14.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高气压(反气旋)、低气压(气旋)和锋面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台风、寒潮和梅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1)说明北半球高气压(反气旋)气流的旋转方向、中心气流运动方向和所控制地区的天气情况。
(2)说明锋面中冷锋的移动方向,以及冷锋过境后气温、气压、天气的变化情况。
(3)图中表示何种天气现象?有人认为,用高气压(反气旋)和锋面知识都可以从某个方面解释这种天气现象。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1)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心气流运动方向:以下沉为主。天气情况:晴朗(或干燥)
(2)移动方向:由冷空气一侧向暖空气一侧移动。变化情况: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3)天气现象:寒潮。观点:认同。理由:被寒潮侵袭的广大地区被高气压(反气旋)控制;寒潮为冷空气南下,前缘形成冷锋
【知识点】寒潮灾害;冷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判读。第(1)题,北半球反气旋气流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中心气流运动方向为以下沉为主,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情况为晴朗干燥。第(2)题,冷锋的移动方向为向暖空气一侧移动,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第(3)题,由图中的时间信息以及这种天气现象的移动路径可知,图中表示的天气现象为寒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寒潮侵袭的广大地区会被高气压控制;寒潮为冷空气南下,前缘一般会形成冷锋。
【点评】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气旋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悬殊。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千米,大的可达三、四千千米。气旋的垂直气流是上升的,多阴雨天气。夏秋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气旋的一种。气旋中,天气常发生剧烈的变化,是人们最关心和最早研究的天气系统。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按地区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等;按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当某地被低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当某地被高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晴朗天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2.下图示意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数字表示纬度。结合图文,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下列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3.下图为某半球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季节( )
A.可能为1月 B.丙处气压中心势力最强
C.乙处正值高温多雨 D.丁处主导风向为偏南风
(2)图示太平洋高压弱年份,易导致我国东部地区(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4.下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 )
A.①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B.③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C.乙为多雨带 D.②为近地表的西风带
(2)当乙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 )
A.气压带、风带南移 B.天津地区盛行西北风
C.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天津地区昼短夜长
5.下图为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气压中心出现时,对应的亚洲地区气压中心名称是( )
A.亚洲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夏威夷高压 D.印度低压
(2)当该气压中心强盛时( )
A.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
B.此时一艘海轮经过直布罗陀海峡驶往地中海正好顺风顺水
C.此时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河流处于汛期
D.印度进入旱季
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 )
A.①③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B.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似
C.③⑥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D.⑤⑥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似
(2)图中⑤地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内陆,主要原因是( )
A.受盛行西风吹拂 B.受近地面逆温的影响
C.受海陆风的影响 D.受气流垂直运动的影响
7.下图是某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该地夏季( )
A.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B.受东北信风影响
C.受西南季风影响 D.受东北季风影响
8.下图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①②两地降水量逐月累积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与①地相比,②地降水量( )
A.春季较多 B.夏季较多 C.秋季较多 D.冬季较多
(2)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是( )
A.夏季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西风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9.下表为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平均气温(℃) 2 -1 -2 -4
气压(百帕) 1002 1004 1006 1008
天气状况 晴转多云 阴转小雨夹雪 小雪转阴到多云 多云转晴
(1).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2)该天气系统可能造成(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10.下图为某四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C.③—热带季风气候 D.④—地中海气候
(2)下列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正确的是( )
A.①—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
B.②—南北纬40°~60°大陆东岸
C.③—南北纬10°之间
D.④—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1.下图中,图a为地表三圈环流局部剖面图(N为北极点);图b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a中表示纬度为30°、60°的字母分别是 、 。
(2)图a中B处是 带,与图b中 处(填 “a” 或
“b”)的风向一致。
(3)图a中C处是 带,D处是 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4)N处气压带的成因是 ,E气压带的成因为 (填“动力”或“热力”)原因。
12.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 。
(2)B风带名称为 ,其风向为 。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 (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盛行 ,南亚地区盛行 。
(4)图b中西南季风的成因是 。
(5)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为 。
13.读三圈环流示意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 (填“冬”或“夏”)季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 。
(2)A处是 (气压带名称),是 (填“动力”或“热力”)原因形成的;B处位于 (风带名称),其气流来自 (气压带名称);D处位于 (风带名称),其气流来自 (气压带名称),是 (填“动力”或“热力”)原因形成的。
(3)一般来说,A气压带控制处比B风带控制处昼夜温差 (填“大”或“小”),原因是 。
14.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高气压(反气旋)、低气压(气旋)和锋面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台风、寒潮和梅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1)说明北半球高气压(反气旋)气流的旋转方向、中心气流运动方向和所控制地区的天气情况。
(2)说明锋面中冷锋的移动方向,以及冷锋过境后气温、气压、天气的变化情况。
(3)图中表示何种天气现象?有人认为,用高气压(反气旋)和锋面知识都可以从某个方面解释这种天气现象。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B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风带的分布规律。根据纬度位置和风向判断,①②③④四个近地面风带分别是东北信风带、北半球西风带、东南信风带、南半球西风带。据此分析②为北半球的西风带,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风带的分布规律。由图分析,图中乙处南部形成极锋,甲乙之间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结合图中方向,甲是南半球的信风带,应是东南信风带,对应③。乙是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对应④。B对。
【点评】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移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于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同理南半球也会形成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撞,在近地面形成暖锋(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在30°N附近与来自赤道的高空西南风相撞形成冷锋,加强了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的下沉气流,进一步升高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压,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于是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2.【答案】(1)D
(2)B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读图分析,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说明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图中最外围是南纬30°纬线,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图中A、B、C、D、E依次是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故答案为:D。(2)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据分析可知D处为南半球西风带,为西北风。故答案为:B。
【点评】副热带高气压简称副高,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暧性高压。约位于南、北纬30度附近。此高压带是盛行西风带和东风带的分界,其高纬一侧是西风带。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在其西北一侧是西南气流治跃区(通带雨区)。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压,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区的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3.【答案】(1)D
(2)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根据图中海陆分布状况来看,应为北半球,北半球印度半岛受低压控制,应为北半球夏季,A错误;丙处气压中心北半球冬季势力最强,B错误;乙处是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少雨,C错误;丁处位于东亚地区,此时主导风向是偏南风,D正确。(2)本题考查夏季风的强弱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图示太平洋高压是控制和影响我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气压系统,它的移动是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如果夏季风弱,北上的速度慢,我国将出现南涝北旱的情况,故答案为:C。
【点评】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4.【答案】(1)D
(2)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夏季风的强弱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图示太平洋高压是控制和影响我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气压系统,它的移动是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如果夏季风弱,北上的速度慢,我国将出现南涝北旱的情况,故答案为:C。(2)本地考查地理现象的时间判读。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当乙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副热带高压保留在海洋上,陆地形成低压中心,是北半球的夏季;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A错误;天津地区盛行东南风,B错误;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C正确;天津地区昼长夜短,D错误。
【点评】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
7个气压带分别是赤道低压(1个),副热带高压(南北各一个),副极地低压(南北各一个),极地高压带(南北各一个)。
6个风带分别是信风带(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西风带(西南风 西北风)极地东风带(东北极风 东南极风)。
7个气压带是分别以0,30,60,90度这几条纬线为中心,大致向南北延伸各5~10度。
例如: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暧性高压。约位于南、北纬30度附近,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5.【答案】(1)D
(2)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北太平洋,图中气压中心出现时,北太平洋形成高压中心,对应的亚洲地区形成低压中心,气压中心名称是印度低压,D正确;亚洲高压出现时,北太平洋是低压中心,A错误;亚速尔高压、夏威夷高压出现在海洋上,B、C错误。(2)结合上题分析,当该气压中心强盛时,北半球是夏季,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A错误;此时直布罗陀海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海轮驶往地中海时,没有明显风向,B错误;此时北半球是夏季,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河流处于汛期,C正确;此时印度盛行西南季风,进入雨季,D错误。
【点评】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是亚洲大陆夏季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同一纬度地区,夏季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形成冷高压。夏季整个亚洲以至北非均受控制,中心位置在印度半岛西北部,它的一个低压槽伸向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东部,另一个低压槽向西伸向北非。由于印度低压的存在,夏季加强了亚洲南部的西南季风,并对我国东部东南季风产生影响。冬半年亚洲低压完全消失。如亚欧大陆上出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为北半球夏季(7月);如出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则为北半球冬季(1月)。
6.【答案】(1)A
(2)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及成因。结合经纬度及陆地形状可以判断该区域为非洲,①②④都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地中海气候,⑤⑥为热带雨林气候。①③两地气候的成因都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故成因相似,A正确;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②地是因为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而降水少,④地是因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而降水少,B错误;⑥地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暖流增温增湿,故与③地气候成因不相似,C错误;⑤地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有关,D错误。(2)本题考查大气运动的规律。图中⑤地位于副热带海区,不属于西风常年控制的范围,同时西风影响区域风向不会有明显的昼夜之分,A错误;近地面产生逆温时,大气比较稳定,大气的平流运动弱,雾气不会飘向内陆,B错误;对流运动旺盛,空气垂直运动,不会导致雾气飘向内陆,D错误;⑤地位于西部沿海,日出以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逐渐加大,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更大,气温比陆地低,其气压比陆地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所以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内陆,故答案为:C。
【点评】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7.【答案】(1)D
(2)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图示气候类型最低气温在20℃以上,属于热带,某一季降水集中,可能为热带季风气候,也可能为热带草原气候。但降水最多月超过600毫米,应为热带季风气候,D正确。(2)本题考查气候的成因。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高温少雨,C正确。
【点评】热带季风气候是气候类型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主要分布于北纬10°至23°26的亚洲大陆南岸地区,是亚洲独有气候。具体分布在中国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全部、南中国海、台湾岛南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中部以北)、菲律宾群岛北部、南亚等地区,即南亚季风区。
8.【答案】(1)D
(2)A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读图能力。读图,根据降水量逐月累积曲线,与①地相比,②地曲线表示冬季累积降水量较多,说明冬季降水较多,D正确。(2)本题考查气候的成因分析。夏季①地的降水量累积增长快,说明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累积量较为平稳,说明冬季降水少,根据降水总量和题意,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是夏季风,A正确;与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无关,B、C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大陆东岸被季风环流打破,D错误。
【点评】降水多少的成因分析
多雨 少雨
① 气流上升 气流下沉
② 低压中心,低气压带控制 高压中心,高气压带控制
③ 低压槽控制 高压脊控制
④ 锋面控制 单一气团控制
⑤ 地形迎风坡 地形背风坡
⑥ 迎岸风 离岸风
⑦ 暖流沿岸 寒流沿岸
⑧ 夏季风影响 冬季风影响
9.【答案】(1)A
(2)B
【知识点】准静止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从表中看,该地18~21日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出现雨雪天气,为冷锋过境。A为冷锋,B为暖锋,C为气旋,D为反气旋,所以A正确。(2)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及其天气。根据所学知识,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是受准静止锋的影响,故A错误;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是受热带气旋的影响,故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副高控制下出现的天气,故D错误;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可能为冷锋过境造成的,故答案为:B。
【点评】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前缘的暖空气沿冷空气团边缘徐徐爬升,其中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等天气。暖锋降水易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于是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暖。
10.【答案】(1)B
(2)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①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A错;②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对;③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C错;④最冷月气温高于0℃,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D错。(2)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由分析可知,①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A错;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B错;③为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C对;④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D错。
【点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它的特征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西岸常有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西风从暖洋面吹来,降水颇多。冬季常有温带锋面气旋来袭,因而尽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于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阵雨居多,几乎没有雷雨。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如北美洲西北部)多达2500mm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小部分。除亚洲、非洲和南极洲没有外,其余各大洲都有,其中以欧洲大陆西部及不列颠群岛最为典型。
11.【答案】(1)C;E
(2)东北信风;a
(3)副热带高气压;西风(中纬西风、盛行西风);地中海气候
(4)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动力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的判读。第(1)题,图a为侧视图,图b为俯视图。30°、60°附近分别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30°纬线处盛行下沉气流,60°纬线处盛行上升气流。第(2)题,由上题可知,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故B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风。根据西风带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可知,图b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东北信风带位于低纬地区,即a处。第(3)题,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西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第(4)题,N处为极地高气压带,成因为纬度高,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成因为动力原因。
【点评】气候的影响因素;
12.【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全年高温多雨
(2)东北信风带;东北
(3)甲;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4)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5)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寒冷干燥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第(1)题,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受控制地区气候特征。读图可知,图中A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地区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第(2)题,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读图可知,B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风向为东北。第(3)题,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读图可知,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应为北半球冬季,对应图b中的甲,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第(4)题,本题考查亚洲季风的成因。图b中西南季风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的。第(5)题,本题考查亚洲高压的影响。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点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2)海陆分布。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3)地形地势。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当地气候恶化。此外,人类活动还可形成热岛效应等。全球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13.【答案】(1)冬;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移动到了南半球)
(2)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热力
(3)小;A地气流向高纬流动,温度下降,容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昼夜温差较小(或B地气流向低纬运动,温度升高,难以成云致雨,多晴天,昼夜温差较大)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分析】第(1)题,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根据图示可知,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所以是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A位于60°N附近,所以应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来自极地的冷气流相遇,被迫抬升,属于动力因素形成的;B位于0°~30°N,所以应为东北信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东北信风;D位于60°S~90°S,所以应为极地东风带,其气流来自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形成原因是极地温度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近地面的高压,属于热力因素形成的。第(3)题,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A地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空气冷却,水汽凝结,降水丰富,阴雨天气多,昼夜温差小,B地受东北信风带控制,从高纬流向低纬,空气增温,干燥,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故一般来说,A气压带控制处比B风带控制处昼夜温差小。
【点评】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移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于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同理南半球也会形成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撞,在近地面形成暖锋(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在30°N附近与来自赤道的高空西南风相撞形成冷锋,加强了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的下沉气流,进一步升高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压,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于是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14.【答案】(1)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心气流运动方向:以下沉为主。天气情况:晴朗(或干燥)
(2)移动方向:由冷空气一侧向暖空气一侧移动。变化情况: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3)天气现象:寒潮。观点:认同。理由:被寒潮侵袭的广大地区被高气压(反气旋)控制;寒潮为冷空气南下,前缘形成冷锋
【知识点】寒潮灾害;冷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判读。第(1)题,北半球反气旋气流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中心气流运动方向为以下沉为主,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情况为晴朗干燥。第(2)题,冷锋的移动方向为向暖空气一侧移动,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第(3)题,由图中的时间信息以及这种天气现象的移动路径可知,图中表示的天气现象为寒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寒潮侵袭的广大地区会被高气压控制;寒潮为冷空气南下,前缘一般会形成冷锋。
【点评】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气旋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悬殊。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千米,大的可达三、四千千米。气旋的垂直气流是上升的,多阴雨天气。夏秋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气旋的一种。气旋中,天气常发生剧烈的变化,是人们最关心和最早研究的天气系统。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按地区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等;按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当某地被低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当某地被高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晴朗天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