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层训练卷(基础篇)
一、选择题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正月/正在 排行/五行 B.供品/供词 畜生/家畜
C.参差/参加 桂冠/冠军 D.号叫/号角 挨近/挨个儿
2.[字音]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匹猹(zhā) 祭祀(sì) 硼酸(péng)
B.殡仪馆(bìng) 膝髁(kē) 獾猪(huān)
C.泼剌(cì) 伽蓝(qié) 装弶(qióng)
D.皱蹙(cù) 追悼(dào) 蓑笠(suō)
3.[字音]下列汉字中,不都是多音字的一项是( )
A.参 正 供 B.差 萍 圈
C.称 曾 撒 D.澄 号 更
4.[字音]下列与“馐”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食 B.羊 C.丑 D.羞
5.[字形]下列形声字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猬 B.综 C.毡 D.伶
6.[词义]下列加点词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状如小狗(形状) B.如许(这么多)
C.素不知道(朴素) D.无端(没有缘由)
7.[词语运用]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凝视夜空,我把星星想象成散落在天幕的宝石。
B.正步走的时候,眼睛要注视前方。
C.我们登上山顶,仰视周围的景色。
D.同学们埋头答卷,老师慢步轻声,在教室里巡视着。
8.[病句诊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谁也不会否认闰土是个聪明能干的少年。
B.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揭示了两种生与死不同的价值。
C.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精练,不写没有用的废话。
D.只要多读几遍课文,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9.鲁迅先生逝世后,有人写了一副挽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挽联中提到的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是( )
A.《尚未》和《已经》 B.《惊闻》和《痛忆》
C.《殒星》和《旧雨》 D.《呐喊》和《彷徨》
10.围绕话题“阅读”,四位同学各自拟了习作题目:《三更有梦书当枕》《爱书才会赢》《那人·那书·那故事》《阅读和写作是我的爱好,我的第二生命》。下列对这四个题目的点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更有梦书当枕”用诗一般的语言,营造了一种魂牵梦萦的唯美阅读意境。
B.“爱书才会赢”化用歌名“爱拼才会赢”,显得新颖别致。
C.“那人·那书·那故事”中间隔号的运用,给读者创造出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D.“阅读和写作是我的爱好,我的第二生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我”热爱读书、热爱写作,主旨鲜明,凝练别致。
11.下列书法作品中哪一个是柳公权的代表作?( )
A.《兰亭集序》 B.《多宝塔碑》
C.《玄秘塔碑》 D.《自叙帖》
二、判断题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整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
13.“好的故事”指的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对理想的追求。( )
14.在《好的故事》一文中,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暗喻中国当时很落后。( )
三、填空题
15.读拼音,写词语。
líng lì shùn jiān dàng yàng píng zǎo dǒu rán
( ) ( ) ( ) ( ) ( )
16.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名言。
学习了本组课文,我们对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的名句“_______,________”说明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他是一位勇于奋斗的人;他的名句“________,_______”是他爱憎分明的真实写照。
17.对联欣赏。
(1)鲁迅的故居三味书屋曾有一副对联,请你选择恰当的下联。
上联:人淡似菊 下联:______
A.有味诗书 B.屋小如舟
(2)鲁迅先生逝世后,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作撰写了一副挽联: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副挽联中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的书名,请你把这两个书名写在下面。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8.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少年闰土》中的“我”,闰土的父亲第二天就要把他带走了,你会怎样和他道别呢?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闰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与感悟
中年闰土
鲁 迅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节选自《故乡》)
19.用“____”画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和少年闰土相比,中年闰土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画出一处描写闰土神态的句子。
21.“厚障壁”比喻_______,“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是指__________。
22.“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表现出闰土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23.“我”也说不出话,表现出“我”此时此刻的感情是( )
A.大喜过望 B.难堪、恼怒
C.震惊、悲哀 D.兴奋、欢喜
阅读
看戏
叶君健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静静的,树叶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人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
③舞台上的幕布拉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灯光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头饰上,如同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④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迅即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颦一笑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那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阵热烈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感情交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绪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忽然又动荡起来了。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在这时候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成了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过去了,六十六岁的高龄,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奇迹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有改动)
24.解释下列词语。
陡然:
鸦雀无声:
25.短文写了很多场面,不包括( )
A.观众等待看戏的场面。
B.梅兰芳表演的场面。
C.梅兰芳谢幕时观众欢呼的场面。
D.观众看戏的场面。
26.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是对_____大师表演的直接描写,这部分内容既写了他的_____,又写了他的肢体表演。最精妙的是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
27.“这奇迹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书面表达
28.习作园地。
请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你在用文字和他对话。要求写作文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把事情写具体。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考查汉字字音。
A正月——zhēng 正在——zhèng 排行——háng 五行——xíng
B供品——gòng 供词——gòng 畜生——chù 家畜——chù
C参差——cēn 参加——cān 桂冠——guān 冠军——guàn
D号叫——háo 号角—— hào 挨近——āi 挨个儿——āi
2.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有误,一匹猹,读音 yī pǐ chá;
B.有误,殡仪馆,读音bìn yí guǎn;
C.有误,泼剌,读音pō là;装弶,读音zhuāng jiàng;
D.全部正确。
3.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A、C、D选项都是多音字,B选项“萍”只有一个读音,读píng。
4.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馐,读音xiū;
A.食,读音shí;
B.羊,读音yáng;
C.丑,读音chǒu;
D.羞,读音xiū。
5.C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形声字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课内学习可知,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形符表示形声字的意义是属于哪一类的,它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符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结合形声字的结构可知,“猬、综、伶”为左形右声;“毡”是外形内声。
6.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素不知道:一向不知道,向来不知道。“素”是“一向,向来”的意思。
7.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A.正确,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B.正确,注视:注意地看。
C.有误,仰视:抬起头向上看。句子说的是“登上山顶”,语境不符。
D.正确,巡视:到各处视察。
8.A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A.正确。
B.有误,语义重复,删掉“生与死”。
C.有误,成分残缺,在“两种”后面加上“人”。
D.有误,关联词搭配不当,“多读几遍课文”和“理解其中的意思”是条件关系,故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有……才……。
9.D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10.D
【详解】本题考查审题立意。
D.“阅读和写作是我的爱好,我的第二生命”题目篇幅过长,不够言简意赅。
综上所述,答案选D。
11.C
【解析】略
12.√ 13.√ 14.×
【解析】12.略
13.略
14.略
15. 伶俐 瞬间 荡漾 萍藻 陡然
【解析】略
16.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解析】略
17. B 《呐喊》 《彷徨》
【详解】考查了对联。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1)“人淡似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再结合是鲁迅“三味书屋”的对联。下联应对“屋小如舟”;
(2)这副挽联中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彷徨》。
18. 示例:闰土,你明天就要走了,我真舍不得你。你以后会忘记我吗? 不会的。我回去以后,一定会找很多好玩的东西,让我父亲带给你。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闰土的父亲第二天就要把闰土带走了,道别时可以从期待下一次的见面、不舍、铭记等方面来写。
示例:“我”:闰土,你明天就要走了,很感谢你,这段时间给我带来这么多趣事,增长我的见识,我非常舍不得你走,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放心,我不会忘记你这位好朋友的,期待我们下次见面。
闰土:我也谢谢你,真心把我当朋友,我也会把你放心心里,不会忘记你的,下次有机会的话,我还会来找你玩的。
19.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身材变高;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红活圆实的手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20.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21. “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 “我们”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了 22.表现出闰土见到“我”时既欢喜又凄凉的复杂心情。 23.C
【分析】19.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及描写手法,仔细读短文分析作答。
外貌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通读文章可知,“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描写了闰土的外貌。
从文中的“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可知,和少年闰土相比,中年闰土身材变高;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红活圆实的手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20.本题考查神态描写,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答案。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从文中的第五段“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可知,“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是对闰土的神态描写。
21.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我”和“闰土”长大后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之间依旧存在阶级关系,长大之后这种阶级关系显得更加明显。因此这里的“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指“我们”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了。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
结合“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可知,闰土当时是非常开心的,想叫“我”,但是奈何自己的身份在“我”面前是个仆人,闰土要遵守这种阶级关系,对“我”要是恭敬的,并且称呼为“老爷”,想到这里所以心情是凄凉的。因此“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既欢喜又凄凉的复杂心情。
23.本题考查人物心情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
“我”也说不出话,是因为“我”突然发现与闰土家之间的主人与仆人的关系直到长大了也没有改变,闰土继续了他父亲的人生,因此听到“老爷”这一声称呼,“我”也说不出话,说明“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感到震惊和悲哀的。故选C。
24. 突然。 形容非常安静。 25.C 26. 梅兰芳 唱腔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兰芳精湛的表演技艺 27.梅兰芳的精彩的表演和美丽的形象折服了所有人,所以观众热情高涨。这句话表达了艺术家和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
【分析】24.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陡然:骤然,突然。形容形势急转,令人猝不及防,感到意外。
鸦雀无声: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2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每个角落里都是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可知A答案正确。
结合“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可知B答案正确。
结合“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感情交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可知D答案是正确的。由此可知C答案错误。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运梅兰芳是京剧大师,他的唱腔优美动听,就好比是珠子滚落下来,珠圆玉润。所以能将无形的歌声比喻为有形的珠子。“滚” “滴” “溅” “落” 四 个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的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奇迹”一词体现了作者对梅兰芳技艺的赞美。奇迹的产生是必然的”是因为我们的艺术家是人民的艺术家,观众热爱艺术家,艺术家也热爱观众。这句话表达了艺术家和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
28.
有你,真好
有你,真好!
在一次语文测验中,我拿了65分的卷子,我的心情低落极了。也不理人。或许觉得太伤心了吧,便趴在桌子上默默的哭泣着,这时的你犹如天使一般,降临在了我的身旁,你安慰我,鼓励我,帮助我改正出错的题,认真地复习。终于,在这次的测验中,我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看着卷子,高兴极了。心里默默地对你说:有你,真好!
有你,真好!
在班级里,我是一个“马虎小姐”,常常不是忘带铅笔,就是忘带了笔袋。而作为同桌的你,总是无微不至地帮助我,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我忘记写名字了,结果被老师好好地“教育”了一顿。那时,你便向我说:“小糊涂蛋,你怎么就那么笨呢?诺,这个是备忘录,你把每天该记的作业,上课用的书,全记好了。如果这样你还忘了,看我不轻饶你!”那只是一个小小的本子,却令我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我不再马虎了。我感激地抱住你:有你,真好!
有你,真好!
一次外出野炊时,我不小心被火烧伤了,我疼得哇哇直哭,而你却冷静地替我消肿,包扎,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笑眯眯地看着我:“哦,你不要哭了,看你哭的。像一只小花猫,哈哈。”说完,你便哈哈大笑起来。“不理你了”。你见我生气了,便拿着毛巾到小河边,回来后让我擦脸。此时,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有你,真好!
现在我们已经分开了,但我仍旧忘不了你,待下一次遇见你时,我会大声叫出你的名字,并告诉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你,真好!
【详解】本题为命题作文,要求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习作。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你在用文字和他对话。要求写作文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把事情写具体。在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一定有让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老师、同学,或事物,让你觉得拥有他(她或它)是如此的美好。此时你最想和他(她或它)说些什么?可通回忆典型事例,通过叙事或状物抒情。选择你最想表达的去写。
提纲:
开头: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
中间: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
结尾:总结式或者抒情式扣题,升华主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