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层训练卷(提升篇)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的“绝”与“伯牙破琴绝弦”中的“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斩尽杀绝 B.绝处逢生
C.悲恸欲绝 D.络绎不绝
2.下列和戏曲有关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当除夕晚上零点的钟声响起时,春晚的压轴大戏就要上演了。
B.这哥俩对台戏表演得真好,相互配合得天衣无缝。
C.爸爸和妈妈总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共同教育我不断进步。
D.亏得明明打圆场,才把两个人劝住,不然,一场激烈的争吵不可避免。
二、填空题
3.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一位著名的mánɡ rén( )演奏家,缓缓走到舞台中央,坐在凳子上,手法chún shú( )地按下qín jiàn( )。大家眼前仿佛打开了一轴画卷:在yōu jìnɡ( )的丛林里,百花齐放,鸟儿鸣叫,pǔ xiě( )着美妙的乐曲……观众们不禁táo zuì( )在无边的想象中。
4.“琴键”的“键”是( )结构,它的第六笔是( )。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终( )散 ( )夺天工
微波( )( ) 余音( )梁
字( )腔( ) 画龙点( )
妙笔( )( ) ( )然而止
6.根据课本内容,完成练习。
(1)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__________。(填原文)
(2)古人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
(3)《月光曲》是______国的________创作的。
(4)忽然,海面上________了大风,________了巨浪。被月光照得________的浪花,一个连一个 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7.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琳琳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上网浏览了有关书法的信息。请你试着完成下面的练习。
(1)下面是琳琳在网上看到的几位书法家的名作,她在下载图片时将书法家的作品弄混了,请你帮她对号入座。(填字母)
A. B. C.
《玄秘塔碑》 《九成宫醴泉铭》 《兰亭集序》
王羲之( ) 欧阳询( ) 柳公权( )
(2)通过对书法的深入了解,琳琳喜欢上了书法,想参加书法兴趣班,但遭到了妈妈的反对。如果你是琳琳,你会如何说服妈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信息匹配
8.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纯熟(shú shóu) 管弦(xián xuán)
谬论(niù miù) 入场券(quàn juàn)
少选(shǎo shào) 汤汤乎(tānɡ shānɡ)
曝书画(bào pù) 霎时间(chà shà)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爸爸得了两张京剧演出的入场券,便带我去看京剧。舞台上,京剧演员们的表演惟妙惟肖:驰骋沙场的将军、恬静温婉的大家闺秀、眼máng( )心善的老人……不仅人物性格鲜明,那唱腔也犹如天籁之音萦绕耳畔,又似一lǚ( )春风拂面而来,令人陶醉不已。
9.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汉字。
10.“陶”在文中的意思是( )
A.制造陶器。 B.比喻教育、培养。
C.快乐。 D.用黏土烧制的材料,质地比瓷松软,有吸水性。
11.与“惟妙惟肖”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像“天籁之音”这样关于音乐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2.听着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联想到了什么?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并填空。
皮鞋匠联想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月亮刚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____________,此时的音乐轻柔、舒缓;第二幅画面是月亮____________,天空中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画面是海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音乐骤然加强;第四幅画面是____________朝岸边涌过来,此时的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13.妹妹本来是个盲人,但文中却写“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妹妹真的看到了大海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的诗句中与选段的意境最吻合的是( )。
A.海上明月共潮生 B.月落乌啼霜满天
C.月明荞麦花如雪 D.唯见江心秋月白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停顿十秒
①一位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准备给观众带来一场没有保险带保护的走钢丝表演,而且钢丝的高度提高到十六米。海报贴出后,立即引来了大批观众。他们都想知道这位演员如何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从容自若地在细细的钢丝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②演出那天,观众黑压压坐满了整个表演现场。他一出场,就引来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他慢慢爬上了云梯,助手在钢丝尽头的吊篮中把平衡木交给他。他站在十六米的高空中,微笑着对观众挥挥手。观众再次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③他开始走向钢丝,钢丝微微抖着,但他的身体像一块磁石一样粘在钢丝上,一米、两米……抬脚、转身、倒走……一切动作都如行云流水。助手站在钢丝的一端充满信心地看着他,暗暗为他加油。
④突然,他停止了表演,停止了所有动作。刚才还兴奋的观众马上被他的动作吸引住了,认为他有更为惊险的动作,整个表演场地马上平静下来。但是,助手马上意识到他可能遇上了麻烦。他背向着助手,助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感觉到钢丝越来越抖,他在竭力平衡自己的身体。经验丰富的助手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冷汗,他知道此刻不能向他问话,否则会让他分心,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⑤助手全身微微抖着,紧张地看着空中的他。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突然他开始向钢丝另一头走了一步,动作又恢复了正常。助手长长松了一口气。
⑥他很快表演完了,从云梯上回到地面。人们发现他的眼睛血红,好像还有泪痕。演员们全都围了过来。他到处找他的助手,见助手从人群外跑来,他一把抱住了助手说:“兄弟,谢谢你。”助手见他安然无恙十分高兴,说:“天哪,我不知道你在空中发生了什么?”他说:“亲爱的兄弟,这是上天的恶作剧——一阵微风吹下了屋顶的灰尘,掉入了我的眼睛,我在十六米的高空中‘失明’了。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命该如此,但我又不甘心,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坚持,我在心中一秒一秒地数着。就在刹那间,我感觉到泪水来了,这是救命的圣水。它很快把灰尘冲了出来。( )你那时叫我一声,我( )会分心或者依赖你来救助,但这样做谁都知道后果是什么。”他刚说完,所有人都为他和他的助手鼓起掌来。
15.短文第⑥段括号内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A.因为……所以…… B.如果……就…… C.虽然……但是……
16.第③段 “一米、两米……”中的省略号省略了________________;“抬脚、转身、倒走……”中的省略号省略了_______________。
17.下列语句中直接表现了杂技演员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
A.他们都想知道这位演员如何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从容自若地在细细的钢丝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B.他的身体像一块磁石一样粘在钢丝上,一米、两米……抬脚、转身、倒走……一切动作都如行云流水。
C.助手站在钢丝的一端充满信心地看着他,暗暗为他加油。
18.短文不仅描写了杂技演员的精彩表演,而且还写出了助手( )―→( )―→( )―→( )的心理变化过程。
19.从第⑥段中找出与“我感觉到泪水来了,这是救命的圣水”相照应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结尾写“所有人都为他和他的助手鼓起掌来”,大家赞扬的是( )
A.杂技演员与助手配合默契,心灵相通
B.杂技演员与助手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C.杂技演员与助手沉着冷静,处理得当
六、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④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⑤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⑥强⑦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②仕:做官。③并:连同。④欲:想要。⑤夫:语气词。⑥坐:因为,由于。⑦强:勉强。
21.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句中“或”的意思是( )
A.有人。 B.或者。
②“其人自护其短”中“短”的意思是( )
A.长度小,与“长”相反。 B.缺点。
2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坐”在文中是“因为”的意思,请再写一句含有“坐”字并且表示“因为”的意思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书面表达
24.习作。
题目:我最擅长________
提示与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你最擅长的是什么呢?你是怎样练成这项本领的?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把自己最擅长的本领写清楚,500字以上。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
绝,断;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副词,极。独一无二的。气息中止;死亡。
“伯牙破琴绝弦”意思是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绝:断。该句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的《伯牙破琴》。
A不同,绝无此事,全部杀掉,一个也不留,比喻做事不留余地。绝: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
B不同。绝处逢生,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绝: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
C不同。悲恸欲绝,意思是悲哀伤心到了极点。绝:副词,极。
D相同。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绝:断。
因此答案为D。
2.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B.对台戏:日时两个戏班子,为争夺观众压倒对方,在同一场合、同一时间演出同一出戏。现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以反对或搞垮对方。题干中是说这哥俩相互配合得天衣无缝,故用“对台戏”不恰当。
A.压轴:指一场戏剧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
C.唱红脸: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红色脸谱扮演正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跟“唱白脸”相对)。唱白脸:中国传统戏曲中奸臣的脸谱,象征奸诈,泛指反面人物。比喻在矛盾和争斗中充当强硬、蛮横的角色。
D.打圆场:它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3. 盲人 纯熟 琴键 幽静 谱写 陶醉
【详解】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纯、熟、琴、键、谱、陶、醉”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4. 左右
【详解】考查了汉字的间架结构、基本笔画。
基本笔画是组成汉字的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笔顺规则就是按照汉字的书写顺序进行书写汉字。
“键”是左右结构,它的第六笔是横折()。
5. 曲 人 巧 粼 粼 绕 正 圆 睛 生 花 戛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
曲终人散:乐曲终了,听众散去,比喻事情结束,人们各自离去。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
微波粼粼,意思是形容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字正腔圆:(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
画龙点睛,释义为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6.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句话是说办事应当向内行请教。 德 贝多芬 刮起 卷起 雪亮 朝着岸边涌过来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和识记。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的《伯牙破琴》,意思是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摔破琴,终身不再次弹琴,认为世界上没有再次为之弹琴的人了。
(2)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翻译。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戴嵩画牛》,意思是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3)本题考查课文理解识记。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 之名。
(4)本题考查现代文理解和识记。
出自《月光曲》课文,原句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7. C B A 妈妈,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我可以参加书法兴趣班,会写一手好字的话,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益无害;另外,学习书法也可以磨炼我的毅力,有了坚强的毅力,还怕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吗?
【详解】(1)本题考查书法常识。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时写下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题目要求同学们以琳琳的身份来劝说妈妈同意参加书法兴趣班。同学们在劝说时要注意语气和用词,语气要平和真诚,用词要委婉,说话要用针对性。同学们在劝说时可以重点提及学习书法的好处以及如何安排学习时间。
示例:妈妈,参加书法兴趣班不仅可以帮助我会写一手好字,还可以协调脑、眼、手的并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习书法还能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8.shú xián
miù quàn
shǎo shānɡ
pù shà
【详解】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纯熟(shú) 管弦(xián)
谬论(miù) 入场券(quàn)
少选(shǎo) 汤汤乎(shānɡ)
曝书画(pù) 霎时间(shà)
9.盲 缕 10.C 11. 栩栩如生 余音绕梁
【解析】9.此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句子,读一读拼音,根据语境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缕”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0.此题考查理解字义。
“陶”在文中最后一句话“不仅人物性格鲜明,那唱腔也犹如天籁之音萦绕耳畔,又似一缕春风拂面而来,令人陶醉不已。”
陶醉,意思是: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这里的“陶”是满意、快乐的意思。
故选C。
11.此题考查近义词和词语积累。
“惟妙惟肖”,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近义词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天籁之音”,意思是: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这样关于音乐的词语还有:余音绕梁、行云流水、高山流水、一唱三叹、弦外之音等。
12.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洒满了银光 越升越高 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 雪亮的浪花 13.没有。因为妹妹被贝多芬的琴声深深地吸引了,她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却用心感受到了乐曲的美妙。 14.A
【分析】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想的内容,指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只是人物头脑中的想象,即: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第一幅画面:结合“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可知①答案;
第二幅画面:结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可知②③答案;
第三幅画面:结合“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可知④⑤答案;
第四幅画面:结合“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可知⑥答案。
1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妹妹是盲人,所以她没有看到大海。结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可以看出妹妹被贝多芬的琴声深深地吸引了,这样写既体现了贝多芬的技艺高超,也体现了妹妹用心感受到了乐曲的美妙。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诗句理解。
文段选自《月光曲》,写了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产生的联想。文字描写生动,富有诗意。
A 吻合。海上明月共潮生: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B 不吻合。句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C 不吻合。句意: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
D 不吻合。句意: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15.B 16. 杂技演员走的距离的列举 杂技演员的各种表演动作 17.B 18. 充满信心 紧张 长长松了一口气 十分高兴 19.人们发现他的眼睛血红,好像还有泪痕。 20.C
【解析】15.本题考查对关联词的掌握能力。
“你那时叫我一声,我会分心或者依赖你来救助,但这样做谁都知道后果是什么”。该句前后部分是假设关系,所以选择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故选B。
16.本题主要考查对标点符号知识点的识记、理解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平日所积累的标点符号作用进行作答。
“一米、两米……”中的省略号省略了杂技演员走的距离的列举。
抬脚、转身、倒走……”中的省略号省略了杂技演员的各种表演动作。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是从观众的角度来表现演员技艺高超的,属于间接描写。故本题叙述错误。
B 项是直接对演员表演动作的描写,是直接描写。故本题叙述正确。
C 是从助手的角度来表现演员技艺高超的,属于间接描写。故本题叙述错误。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阅读文章,“助手站在钢丝的一端充满信心地看着他”“紧张地看着空中的他”“助手长长松了一口气”“助手见他安然无恙十分高兴”,可以看出助手由充满自信—紧张—松一口气—高兴的心理变化过程。
19.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
“泪水”与“泪痕”相照应。与“我感觉到泪水来了,这是救命的圣水”相照应的一句是“人们发现他的眼睛血红,好像还有泪痕。”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杂技演员在灰尘掉入眼中的情况下,能够冷静下来并坚持下去,与此同时,助手也做到了沉着冷静,不去问话,这表现了二人在危险时刻,都能够沉着冷静,处理得当。故选C。
21. A B 22.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这是因为他勉强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参考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2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该句句意为: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或。有人。故选A。
②该句句意为: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短,缺点。故选B。
2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并,连同。欲,想要。句意: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2)句中重点词有:坐:因为,由于。此坐,这是因为;强,勉强。句意为: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积累。
学生根据要求写一句含有“坐”字并且表示“因为”的意思的古诗句即可,答案不唯一。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24.例文:
我最擅长剪纸
每当看到妈妈把我的剪纸作品送给邻居的时候,也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我喜欢剪纸是从四岁时开始的,多才多艺的奶奶经常用纸剪小动物,她几剪子就能将各种小动物勾画得活灵活现,我对奶奶的剪纸艺术真的羡慕极了。从那时起,我就被奶奶的剪纸艺术所征服了,也许正是这种家庭氛围,使我对剪纸有了最初的朦胧的认识。
记得在一年级时候,正好我的美术老师又是剪纸高手。“今天,我们要完成一幅剪纸作品。”老师说道,我顺着她的声音望去,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展现在我的眼前。我顿时一愣,心里想:高难度的剪纸,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完成,可能吗?
可是我的想法却错了,在老师的诀窍讲解和示范剪纸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完成一幅剪纸竟然也是易如反掌之事。大部分剪纸是轴对称的,只需要简简单单在用剪刀“飞舞”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个图案便能整整齐齐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不能纸上谈兵。我急不可耐地开始“行动”了。我先在纸上勾勒出半个蝴蝶,然后再用剪刀小心翼翼地赋予它“生命”。可是这只蝴蝶仍然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点活力。
我决定在它的翅膀上加以点缀。我在蝴蝶翅膀边缘剪了一条花纹。不料,我在剪的时候,一不小心边缘剪破了,留下了一道刺眼的“伤疤”,我便用一点胶带帮它“疗伤”。尽管如此,那道“疤痕”仍然清晰可见。我更仔细地为蝴蝶“化妆”。
很快“装扮一新”充满活力地蝴蝶在我的眼前“亮相”。看!美丽精致的花边,仿佛给蝴蝶穿上了一件新衣。一颗颗如明珠般的圆点 仿佛给蝴蝶戴上了-件件靓丽的首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从那以后,我一写完作业,就拿起小剪刀和各种颜色的纸,剪来剪去。剪纸还能修身养性呢:只有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奥妙,才能使作品顺乎自然,质朴清新,拙中见巧,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行云流水。
【详解】此题考查书面表达。
写作时要审清题意,明确习作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要求围绕“最擅长的特长”写一篇作文。根据要求进行选材构思,确定标题“我最擅长________”。
一、审题:明确习作要求。“我最擅长________”要求我们写自己最擅长的,可以是艺术方面的特长,可以是手工制作的技巧,可以使擅长的一项技能等等,十分宽泛。
二、选材想想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让你做过什么有趣、有意思的事?让你感到印象深刻?选择一件最想写的事,进行表达。注意:要写清你擅长的特长吸引人的地方,突出自己的感受、想法。
三、表达:一可以抓环境,做铺垫。特定的环境中的人的出现、事的发生,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写好有关自己的擅长事要抓好细节描写。二可以抓场面,显特别。要想让读者被你的擅长的事吸引,就要抓住场面,注意周围人的反应,突显你特长的不一般,可以结合大家整体表现出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再突出整体里的某一个体,由面到点聚焦。三可以抓心理,表情感。应该抓自己的动作,边叙述边写自己的体验,突出自己的心理感悟,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开头:扣题,定位、引下文。把题目中的字或词写进第一段中。确定写作范围,引出下文,适当过渡。(略写)
中间:按一定顺序写。详写重点部分,注意写清学习、展示自己擅长的特长时所发生的事情。(详写)
结尾:照应开头写所感。照应开头部分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或感悟。 (略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