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层训练卷(基础篇)
一、选择题
1.下面带点字中与“凝视”的“凝”读音相同的是( )
A.疑问 B.安宁 C.铃声 D.树林
2.下面四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温柔 感爱 摇摆 乐器 B.翅榜 勇敢 斗动 鼻子
C.兀立 舒畅 温气 露水 D.麻雀 搬家 忠贞 敬佩
3.“绡”的意思可能与下列哪个字相近?( )
A.肖 B.纨 C.销 D.魈
4.下列汉字中,与其他三个汉字结构不同的是( )
A.翅 B.追 C.挺 D.阔
5.下列词语中,哪个不是写“大自然的温柔”的声音的?( )
A.微风拂过 B.狂风吹起 C.轻轻柔柔 D.呢喃细语
6.“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 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仿照这个写法,下面句子的下半句是( )
彩云飘,彩云游,大山围条花兜兜。_______。
A.乖宝宝,手儿巧,做顶凉帽才叫好。
B.花兜兜,不兜豆,兜起一只红石榴。
C.绿荷叶,摇摇摇,摇来一个乖宝宝。
D.青青叶,包冰
7.“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小壁虎。”这句话应插入( )
①今天下午大扫除,我在擦窗户时,突然看见墙角那儿有一团灰灰的小东西。②远看,它只不过像钢笔套那样长。③小壁虎伏在那儿,一动不动。④圆圆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愣愣地环视着四周,我渐渐靠近它,它都没有一点儿反应。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之后
8.对《父亲、树林和鸟》中父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B.父亲热爱自然。
C.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D.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二、书写
9.看拼音,写词语。
měi miào yǎn zòu ɡǎn shòu shī qì
liè rén kūn chónɡ mǎ yǐ wēn róu
三、填空题
10.按课本内容填空。
1.《采莲曲》一诗中,让人感觉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是大自然的___________。他会在森林里______________。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______________,唱出各种不同的____________。
3.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雨滴_____________,一场______________音乐会便开始了。
四、语言表达
11.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变得更具体、更生动。
例:他声音很大。 他声音大得把我的耳朵都震聋了。
(1)妈妈很忙。
妈妈忙得_________ 。
(2)教室里很吵。
教室里吵得 。
12.仿照下列句子,用加点词写一句话。
1.(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3.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写比喻句)
13.口语交际。
每天我们身边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选择一件写下来,并说明你的看法。
1.“小事”:
2.我的看法:
五、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大自然的声音(节选)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 ),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河流潺潺,流向大海;( )。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 )。
14.将下列句子填在选段中的括号里。(写序号)
①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②小雨滴敲敲打打
③小溪淙淙,流向河流
④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15.选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画上“____”。
16.选段中描写了水的各种声音,体现了水的声音( )的特点。
A.深厚雄壮
B.美妙多变、非常丰富
C.清澈、纯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北大荒的秋天
严 涛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lán)的锦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diàn)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17.北大荒的秋天是一个万花筒。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短文第2自然段运用了多种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天空的色彩,请至少列出四处。_________
18.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把小河比作_____,突出了河水____的特点。
19.请用“ ”画出短文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并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向日葵________
20.这篇短文是围绕北大荒来写的,描写了天空、小河、_____几种景物,展现了北大荒秋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表达了对北大荒的_______之情。
21.下列对短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九月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的
B.北大荒的小河十分清澈
C.“大豆摇铃千里金”是指北大荒盛产黄金
六、书面表达
22.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或问题有什么想法?从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以《我有一个想法》为题写一篇习作。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同音字。凝视:níng。
A错误。疑问:yí。
B正确。安宁:níng。
C错误。铃声:líng。
D错误。树林:lín。
2.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错别字的掌握。
A.感爱——感受: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
B.翅榜——翅膀:昆虫、鸟类的飞行器官。
斗动——抖动:用手有力地振动物体。
C.温气——湿气:属于风寒、暑湿。
D.书写正确。
3.B
【详解】本题考查对汉字造字法的理解。“绡”和“纨”的偏旁是“纟”,推测它们的意思都与丝织物有关。
绡:生丝。
纨:细绢,细的丝织品。
4.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结构。
A翅:左右结构。
B追:左右结构。
C挺:左右结构。
D阔:包围结构。
5.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要抓住关键词“温柔”:温顺体贴。然后仔细体会选项的意思,这里特别注意:呢喃细语:小声说话。
6.B
【详解】本题考查对仿写句子能力。
例句最后一个分词的第一个词重复了前面句子的最后一个词,仿写时需注意。
彩云飘,彩云游,大山围条花兜兜。后应接重复花兜兜的句子。故选择B选项。
7.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句子排列。
仔细体会“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小壁虎。”这句话,注意关键词“走近”,①②③④句话中②的联系最强,关键词“远看”。
8.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知,父亲不是猎人。
9.美妙 演奏 感受 湿气
猎人 昆虫 蚂蚁 温柔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演、感、猎、昆、蚂、柔”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0.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音乐家 演奏他的手风琴 歌手一样 歌曲 打击乐器 敲敲打打 热闹的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采莲曲》,唐代:王昌龄。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识记与默写能力。《大自然的声音》,相关原文: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识记与默写能力。《大自然的声音》,相关原文: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
11. 像一直不停打转的陀螺 像闹哄哄的菜市场
【详解】主要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加上修饰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事物的状态,仿写时,需要注意。
(1)加上修饰词,突出妈妈的忙,如:妈妈忙得就像一只高速运转的陀螺一样,旋转不停。
(2)加上修饰词,突出教室很吵,如:教室里吵得像炸了锅一般。
12. 她并没有说你的坏话,并没有向老师打小报告。 小燕子在天空中快活地飞来飞去。 平静的湖面如同一面镜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句子仿写。例句句式为:并没有……,并没有……。进行仿写时要紧紧抓住句式特点,要注意句意通顺。
2.本题主要考查句子仿写。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接着再进行造句。快活:高兴快乐;鸟鸣声。指高兴,快乐。
3.本题主要考查句子仿写。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答案将:湖面比作镜子。
13. 看见有人插队挤公交。 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对排队的人不公平,而且可能会因为拥挤导致踩踏事故。
【详解】考查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答案不唯一,可以先写出生活中发生的“小事”,要选择比较有意义的或者带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进行叙述,注意把事件写清楚。接着写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晰。
14.②③①④ 15.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16.B
【解析】14.本题考査补充句子。
本段出自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结合课文内容“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可知答案。
15.本题考查中心句。
中心句是能够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的句子。选段主要写了下雨时,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因此中心句是“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16.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选段中描写了水的各种声音,“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小溪淙淙,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体现了水的声音美妙多变,非常丰富的特点。故选B,
17.一碧如洗、银灰、橘黄、绛紫。 18. 比喻 透明的蓝绸子 清澈见底 19.原野热闹非凡。 示例:迎着太阳,在风中轻轻地点头微笑。 20. 原野 自然风光 丰收景象 无比热爱 21.C
【解析】17.本题考查了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第2自然段中突出天空色彩的词语有:一碧如洗、银灰、橘黄、血红、绛紫、五彩斑斓。
一碧如洗:通常指天空的颜色,碧蓝得没有杂色,也就是形容晴空万里时天空的颜色。
银灰:浅灰而略带银光的颜色。
橘黄:一般指橘黄色,代表着令人着迷和热情。
血红:鲜红。
绛紫:暗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1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是运用比喻,“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写出小河的清澈,“躺”是拟人,表现小河的安闲宁静。
19.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寻找文章中心句的能力。
“中心”就是“中心思想”的前半部分,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第四自然主要写了大豆、高粱、榛树叶子,突出了原野的热闹,所以中心句是第一句话“原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豆”“高粱”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在原野上欢乐的情景。
注意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比如:向日葵尽情地舒展着她婀娜的细腰,笑意盈盈地看着太阳,拼命地展现自己刚带上的金黄色衣裳。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本篇文章通过描写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这些景象总结出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了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根据文章第一自然那段“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可知,选项A叙述正确。
B.根据文章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可知,选项B叙述正确。
C.根据文章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可知,“大豆摇铃千里金”是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是指北大荒的秋天到处一片丰收的景象,就好比大地上到处都是黄金一样。故C选择叙述错误。
22.例文:
我有一个想法
每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到餐厅吃晚饭,就会看见餐桌上都放着一叠叠被折成三角形的或一包包的餐巾纸,很多客人使用完了都会叫前台再次拿过来,好像这已经成了一个习惯。
在我们的生活中餐巾纸无处不见。吃饭时要用到它,上卫生间时要用到它,感冒擦鼻涕要用到它,擦桌子也要用到它。我们出门口袋里当然也要带一包餐巾纸才有安全感喽!有些人,用餐巾纸一擦,明明还能用,就扔掉了;有些人,明明可以用一张纸巾解决问题的,偏偏用了三张。我觉得这种行为十分浪费,因为一张又小又薄的餐巾纸等于一片宽阔无垠的森林。
记得妈妈跟我说过,她出生在八十年代,那时候使用餐巾纸还没有那么普遍,聪明的人们用手帕代替它,只有在上厕所的时候才会用到草纸。他们在上学的时候每个孩子胸前都要用别针别一块手帕,手帕上绣着自己的名字和喜欢的图案,有鲜艳的牡丹花,有翠绿的青草,有一座座高山。既有个性,又美丽。如果他们吃完饭需要擦嘴巴或者擦鼻涕等就会拿起胸前的手帕。放学回家自己还能把小手帕洗的干干净净。
我觉得他们那时候的习惯很好,我们是否可以效仿一下呢?从明天开始也在自己的口袋里放一块小手帕呢!这样我们就节约了很多纸巾,我们城市的树就会越来越多,空气会越来越新鲜,城市会越来越美丽的。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命题作文,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描写。首先明确自己观察的是什么现象,然后进行具体的描写,注意语言完整流畅, 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开头: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文进行铺垫。
过程:具体写出故事的经过,加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的主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