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层训练卷(提升篇)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和元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B.同学们个个笔直地站立着,纹丝不动。
C.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树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
D.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2.与“在水塘边散步,听听青蛙的歌唱”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B.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C.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D.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善于摘抄是一个好习惯,下列关于“摘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摘抄不会丰富我们的知识。
B.摘抄有助于记忆课文内容。
C.摘抄有利于理解课文。
D.摘抄的词句可用在习作中。
4.你在逛动物园时,看到有个小朋友准备向猴山上扔香蕉,而旁边的提示牌上写着“禁止投食”。你想上前制止他,下面说法最恰当的是( )
A.快住手,你难道没有看到提示牌上的内容吗?
B.你不可以这样做!给动物投食是不文明的行为。
C.请不要给猴子喂香蕉!虽然它们很可爱,让人忍不住想要喂它们,但是我们更应该遵守动物园的规定。
D.你简直太不懂事了!
二、书写
5.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鸟儿拍拍chén zhònɡ 的chì bǎnɡ , dǒu jìnɡ 身上的lù shui 和shī qì ,迎接měi miào 的清晨。
三、填空题
6.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你难道不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 )
2.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
3.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 )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水,也是大自然的_____。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_____。小雨滴_____,一场热闹的_____便开始了。
2.《大自然的声音》主要描写了大自然的风、水和动物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_____之情。
3.《父亲、树林和鸟》一文,让我们明白了_____。
4.《读不完的大书》题目中的“大书”指的是_____。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__________。
5.《采莲曲》一诗中“_____,_____”写出了采莲少女混入莲池不见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察觉到人来了的情景。
四、语言表达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爷爷在田里干活,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把教室打扫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句子,找出规律,继续往下写。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____________。
五、信息匹配
1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四个是错误的,请用“_____”标出并改正。
演奏(zòu) 瞬间(sùn) 黎明(lí)
舒畅(chàng) 一副(fú) 春笋(sǔn)
呢喃(ní) 凝神(líng) 清爽(suǎnɡ)
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11.选词填空。
突然 虽然 显然 仍然 居然
1.真没想到,班长林明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成绩( )这么差。
2.( )天气寒冷,但是爷爷( )坚持去公园锻炼。
3.父亲( )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4.这种说法( )是错误的。
六、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父亲、树林和鸟(节选)
①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②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③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④“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⑤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⑥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⑦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
⑧“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⑨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⑩“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12.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①开门见山,点明全文的描写对象。( )
②照应题目,表明了父亲和树林、鸟之间深厚的感情。( )
13.选文第③段中加点的“幽深的雾蒙蒙的”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选文第⑥段,完成练习。
①“我”此时的状态是__________,父亲此时的状态是____________,通过描写“我”和父亲不同的状态,突出了_______________。
②“像树一般兀立”是将父亲比作_________,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__。
15.从选文中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父亲了解鸟并喜欢鸟?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海贝项链
来到北戴河的鹰角崖下,我看见一个穿花布衫的十多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提着一串用海贝穿成的项链。小海贝一颗颗匀净光滑,显得可爱极了。我喜出望外,立刻从小姑娘手里买下一串。这时,伙伴们在催促我去登鹰角崖了,我连忙付了钱,急急忙忙去追赶走远了的伙伴们。
在鹰角崖上,正当我欣赏迷人的风光时,忽然感到有人在拉我的衣角,回头一看,却是那个穿花布衫的卖海贝项链的小姑娘。
“阿姨,您刚才买的项链儿,拿错了。”她说话很急。“什么,我拿错你的东西了?”我没听明白她说的话,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擦了擦额前汗湿的头发,露出一对小虎牙,天真地笑了:“清早上山,我摔了一跤,在大石头上磕坏了两串项链儿。还没等我收起来,就让您挑走一串儿。我想起这事儿,就急忙追您,找您。”
我从衣袋里掏出刚才买下的那串项链,仔细看了看,果然有几个小海贝已经掉了角,裂了缝,样子不那么可爱了。小姑娘举起另一串海贝项链,诚恳地说:“阿姨,给您换一串吧,我仔细看了,每个海贝都很好!”我望着这个小姑娘,一颗颗细密的汗珠从她秀气的鼻尖上渗出来,那红扑扑的脸颊上,还带着一丝抱歉的笑意。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我得到的,不单单是一串海贝项链,还有一个海滨小姑娘淳朴的美好品质,它比任何东西都更美丽!
16.第一自然段中“我喜出望外”是因为( )。
A.来到北戴河的鹰角崖下 B.在鹰角崖欣赏迷人的风光
C.海贝项链匀净光滑,很可爱 D.卖海贝项链的小姑娘很可爱
17.卖海贝项链的小姑娘急着追上“我”,是因为( )。
A.“我”付钱太匆忙 B.她拿错了“我”的东西
C.“我”多拿了她的东西 D.“我”买的项链是磕坏了的
18.认真读文中画“______”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填空。
(1)从“细密的汗珠渗出来”可以看出小姑娘______
(2)从“带着一丝抱歉的笑意”可以看出小姑娘______
19.短文最后一句说:“它比任何东西都更美丽!”这里的“它”指的是______
七、书面表达
20.学作文。
题目:一次令人 的游戏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完成习作。2.有哪些人参与了这次游戏?这次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玩游戏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写一写。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理解和词语搭配。C项运用错误。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此句搭配的是橡树,用词不当。用“挺立”合适。
其余选项的词语:A项恰当,建立:开始成立;开始产生;开始形成。
B项恰当,站立:站。
D项恰当,屹立: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
2.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在水塘边散步,听听青蛙的歌唱”这句话中“青蛙的歌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不相同。把“榕树”比作“大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相同。“风演奏手风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不相同。把“父亲”比作“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不相同。把“梧桐树的落叶”比作“小巴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综上所述,答案选B。
3.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摘抄习惯的掌握。
善于摘抄有助于记忆课文内容、摘抄有利于理解课文、摘抄的词句可用在习作中。一定程度上丰富我们的知识。选项A说法错误。
4.C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A.表达过于生硬,如果小朋友年龄过小,还认不全提示牌上的字,或者不理解,这样直接说是不恰当的。
B.直接说小朋友的行为不文明,会让小朋友尴尬,故不恰当。
C.语言委婉,告知了应该要遵守动物园的规定,这样说既礼貌,又不会吓到小朋友,表达恰当。
D.这样说会让小朋友不知道错在哪了,怎么不懂事了,摸不清头脑。故不恰当。
综上所述,答案选C。
5.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拼音拼写能力,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先读拼音再书写,注意拼读准确,拼读时注意以下三点:1、翘舌、平舌音字母;2、有无鼻音字母;3、最后是音调。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翅、抖、露”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6. 反问 拟人 比喻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所以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本题“唱着歌”赋予小雨滴人的动作,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学生容易搞混比喻句和“像”字句,在这里教师要明确,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本句把“棕榈树的叶子”比作“大蒲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7. 音乐家 打击乐器 敲敲打打 音乐会 热爱 要爱护鸟,保护人类的好朋友 大自然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详解】1.本题考查了课文的背诵。
根据课文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
课文原句: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
2.本题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作者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本题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父亲、树林和鸟》作者是牛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写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一次黎明的时候,父亲带我从一片森林旁走过,父亲马上知道了,树林里有叶子在动,鸟在叫。父亲告诉我鸟在黎明起飞时最容易 被猎人打中。我很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父亲用他的一切行动带动了我,让我知道了父亲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人。
4.本题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读不完的大书》,这是朱维之写的一篇短文。作者写“我”小时候在大自然中——野外的天空、大地、飞禽、走兽、游鱼,找到了玩不尽的材料;自家房子前后左右空地上,栽有各种果树,棕榈和竹林对孩子来说,也很有情趣。文章通过对野外与自家庭院自然环境的描述,说明了大自然是儿童的一本读不完的大书,表述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题目中的“大书”指的是大自然。
5.本题考查了诗歌默写。
诗词的默写,要注意在体会诗词的含义的基础上,加强背诵,增加知识积累,并能正确书写。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意思是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8. 我望着父亲。 直喘气 干干净净 奶奶很开心 合不拢嘴
【详解】(1)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
将例句中的修饰语“茫茫然地”“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去掉。即:我望着父亲。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①前面写爷爷在天理干活,后面补充累成什么样,如:累得“满头大汗”。
②前面是我们打扫教室,后面补充教室打扫后是什么样,如:打扫得“一尘不染”。
③前面是写在做什么,“笑得”后面补充前面的状态即可。如:哥哥在看喜剧,笑得前仰后翻。
9.弯弯的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本题主要强调“弯弯的……有弯弯的……”句式,前句说夜空下有月亮,月亮下有小桥,接着仿写就应该是想象小桥旁有什么事物。
10.sùn fú líng suǎnɡ
shùn fù níng shuǎn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本题“副”是一个多音字 。读“fù”时,意为.第二位的,辅助的,区别于“正”、“主”;.附带的,次要的;相配,相称;量词。读“pì”时,意为剖开,裂开。
11. 居然 虽然 仍然 突然 显然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和近义词辨析。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
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
显然: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
仍然:副词。表示情况没有变化或恢复原状。
居然:副词。竟然,表示出乎预料。
12.①√ ②√ 13.不能删去。因为“幽深的雾蒙蒙的”生动贴切地描写了树林雾气迷蒙的环境,而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中仍能判断出林子里有不少鸟,并分辨出鸟味,突出了父亲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之人。删去后没有此种表达效果。 14. 茫茫然 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 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树 认真专注,仿佛与树林融为一体了 15.父亲只是望了望、闻了闻便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说明父亲对鸟十分了解,正是因为他对鸟非常喜爱,所以才会如此了解鸟的习性与气味;父亲在说话时声音很轻,“生怕惊动鸟”,也说明父亲很喜欢鸟。
【分析】12.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来看写出了父亲和树林以及鸟的关系并且交代了写作对象也表现了对鸟和树林的热爱,所以(1)和(2)都对。
13.考查对词语的作用分析。
这类题首先进行判断,然后结合文章上下内容进行理解,是否有存在照应关系,如果有要表明清楚并且不能删除,反之则可以删除。
1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1)“我茫茫然地望着”可以看出“我”的状态;结合“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可以看出父亲的状态;并且从而突出了父亲对鸟的喜爱和了解;
(2)结合“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成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认真专注的样子。
15.考查学生的文章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题,作答时要结合对文章的进行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语言作答即可,表达合理,答案不唯一。
16.C 17.D 18. 跑得很急 态度非常诚恳 (善良或者淳朴) 19.小姑娘淳朴的美好品质。
【分析】16.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内容的分析能力。做本道题,首先要找关键词,然后将它放在文中,联系上下文,找出答案。“我喜出望外”出自于第一自然段,联系上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看到了小海贝一颗颗匀净光滑,显得十分可爱。选择C选项。
17.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将它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找出答案。卖海贝项链的小姑娘急着追上“我”,这个情节出自于第三自然段,由下文我们得知,是因为作者拿走了小姑娘早上在大石头上磕坏了那两串项链儿。选择D选项。
1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句子的理解。解答本题,我们要多读几遍句子,然后细细品味,根据题目填写正确的答案。
(1)“细密的汗珠渗出来”说明小姑娘在追赶作者时候跑的比较快,可以看出小姑娘跑的很急。
(2)“带着一丝抱歉的笑意”说明小姑娘真的是来找作者换项链的,也让我们看到了小姑娘的态度非常诚恳,从这一举动中,我们也感到了小姑娘的善良或者淳朴。
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短文最后一句“它比任何东西都更美丽!”是文章的主旨句,“它”指的就是作者要歌颂赞扬的小姑娘淳朴的美好品质。
20. 一次令人高兴的游戏
我喜欢玩好多游戏,有捉迷藏、老鹰捉小鸡……但是我最喜欢玩的还是“木头人”的游戏。
有一次课堂上,老师说让我们玩“木头人”的游戏,同学们立刻兴奋地欢呼了起来……
老师跟我们说了游戏规则: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动不许笑,不许说,看谁做得最好。只听见“一、二、三,开始!”后,大家便摆出了各式各样的姿势,有装作老虎张牙舞爪的,有打架姿势的……我和同桌手拉手,各自摆出左脚抬起,右脚弯曲的姿势,刚开始我们的姿势非常到位。好在游戏规则里没有眼睛不要动,眨眨眼,转动一下眼珠,就看见了班长的动作,是雄鹰展翅的动作:双臂张开,一只脚着地。
不一会儿我感觉有些累,我和同桌的动作开始有些微微颤动了,多么想听见老师喊停。可是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短短的一分钟就像漫长的一年,这时才听到老师倒计时:“”三、二、一,休息!”我们长舒一口气,就像散了的架子一样坐在椅子上。
下课铃声响了,我们只好停止了这个游戏,这真是一次令人高兴的游戏!是这个游戏让我明白了坚持才会胜利的道理。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半命题作文。写好这类作文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审题立意:
本题要求以“一次令人________的游戏”为题,写一篇作文。首先要补充题目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要叙事清楚,写出真情实感,注意书写规范、整洁。
二、选材分析:
在我们的课余生活中,一定经常玩游戏,想想哪次游戏让你觉得最有趣,选择你印象深刻的去写,注意将游戏的过程写清楚,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
三、构思指导:
开头:开门见山,引出让你印象深刻的一次游戏。
正文:写时要将这个游戏写具体生动,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注意要恰当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有趣,让人爱读。
结尾:总结这次游戏的感受,要真情流露。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