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层训练卷(提升篇)(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测试】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层训练卷(提升篇)(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6 11:3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层训练卷(提升篇)
一、选择题
1.[病句诊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些是唐朝出土的文物。
B.看了这本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大家不断地安慰这个幸福的孩子。
D.他完成了全部的工作,真是了不起!
2.[修辞手法]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B.那雪,如同厚厚的棉花,绵软洁白,铺满了大地。
C.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D.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3.[句子衔接]将句子“我轻轻地走过去,不发出一点儿声音,慢慢地靠近。”插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目标锁定在一只红蝴蝶上。②快接近那只蝴蝶了,我抿着嘴,绷着脸,连气都不敢出。③我悄悄地伸出手,一下子捏住了蝴蝶的翅膀。④蝴蝶被我逮住了,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二、填空题
4.看拼音写字词,将句子补充完整。
读着李清照“生当作rén jié( ),死yì( )为ɡuǐ xiónɡ ( )”的豪言壮语,我相信fán shì( )爱国的人心中的信念都qīnɡ xī( )起来了:心huái( )祖国,bào xiào ( )祖国。
5.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志存( )( )  ②精忠( )( )  
③( )( )无畏 ④视死( )( )
⑤铁面( )( )
中华民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物。有英勇抗敌、________的将领岳飞;有秉公执法、________的官员包拯;有________,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大志向的周恩来,也有面对敌人________、________的方志敏和刘胡兰等革命者。
6.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出塞》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___。这首诗着重表现了________。
(2)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
(3)《夏日绝句》是___创作的。“______,____”两句有借古讽今、发抒悲愤的深刻用意。
三、语言表达
7.读例句,体会不同的语气,然后根据情境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例: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小明把早餐包装盒扔在路边,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 ”(用陈述句)
妈妈告诉你假期要带你回姥姥家,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 ”(用反问句)
四、信息匹配
8.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请将字母填在括号里。
(1)A.模范(fàn)   B.崛起(jué)  
C.轧死(yā)    D.肇事(zhào)( )
(2)A.屈辱(rǔ) B.蓄须(xù)
C.租界(zhū) D.吟唱(yín)( )
(3)A.训斥(chì) B.延长(tíng)
C.妄想(wàng) D.邀请(yāo) ( )
(4)A.破绽(zàn) B.春笋(sǔn)
C.琳琅(lín) D.签订(qiān) ( )
9.选字填空。
(1)( )外的景色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足球比( )。
(2)( )奋人心的呼喊声如春雷阵阵,( )耳欲聋。
10.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____”。
(1)魏校长听到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jué qū)起而读书”时,不禁为之喝(hē hè)彩。
(2)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chǔ chù)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chāi chì)她。
(3)日本侵略军要(yāo  yào)求梅兰芳必须上台演出,但梅兰芳宁(nínɡ nìnɡ)可卖房度日,也决不登台演出。
五、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②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③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1.在“有志者当效此生”中,“有志者”指的是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
12.魏校长之所以“为之一振”,是因为( )
A.周恩来说话的声音很大
B.他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13.选段中的人物说的话,应该分别用什么语气来读?读画线句,写一写。
句子①:________ 句子②:________ 句子③:_______
课外阅读。
民族英雄戚继光
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海盗经常在我国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十分痛恨他们,管他们叫“倭寇”。
当时,有个叫戚继光的将领,他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非常愤慨。他决定招募农民、矿工,组织军队,抗击倭寇。招兵的布告刚一贴出,就有很多人来报名。戚继光组建的军队很快就发展到几千人。这支军队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人称“戚家军”。
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士兵们见主将这样勇敢,斗志倍增,奋不顾身,杀得倭寇东逃西窜,有的倭寇一边逃跑,一边抛撒抢来的财宝,想用这个办法阻挡后面的追杀。可是,戚家军对金银珠宝看都不看一眼,一心想着杀敌。 就这样,戚家军军威大振,令倭寇闻风丧胆。
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有一次,进犯福建的倭寇占据了一个小岛。小岛和海岸之间有一片浅滩。涨潮时,浅滩浸入水中,小岛四周一片汪洋;落潮时,水退滩出,又是一片泥泞,人马一踏上去,就会陷进烂泥里。倭寇以为占据了这样险要的地形,绝对安全。戚继光仔细察看了地形后,命令士兵每人准备一捆干草。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戚家军将士坐船来到小岛附近,趁着落潮,把准备好的干草扔到烂泥里,铺成了一条路,将士们奋勇冲上小岛,不到半天工夫,他们就把倭寇全部消灭了。
还有一次,正值中秋节,城中主力部队正外出作战,倭寇又趁机进犯。戚继光就让全城百姓用绳子拖着石头满街穿行。倭寇听到城中轰隆轰隆作响,以为是千军万马正在调防,吓得掉头就跑。
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14.“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____,冲锋在前。士兵们见主将这样勇敢,斗志倍增,______,杀得倭寇___。”这两句话体现了戚继光______。
15.下面与”闻风丧胆”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
A.心惊胆战
B.不慌不忙
C.毫不惊慌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
17.戚继光为什么选择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进攻倭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_
18.你认为戚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
__________
19.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六、书面表达
20.习作表达。
题目:给______的一封信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书信的格式要正确,要表达出真情实感;350字以上。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解答时要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句子有毛病的地方。
A.有语病,病因:语序颠倒,应改为:这些出土的文物是唐朝的。
B.有语病,病因: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面加上合适的主语即可。
C.有语病,病因:词语搭配不当,“安慰”的意思是安顿抚慰,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减轻、安抚或鼓励。用来形容幸福的孩子不恰当,可将“幸福”改为:不幸。
D.正确。
2.A
【详解】本题考査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比喻: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
A .将牵牛花当做人来写,会吹小喇叭。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 将白雪比作棉花,绵软洁白,铺满了大地。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C. 将问题比作烈火,在周恩来心中燃烧。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D. 将高楼大厦比作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本题A选项运用的修辞手法与BCD选项不同。
3.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的能力。
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忘性的语句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
由“我轻轻地走过去,不发出一点儿声音,慢慢地靠近”和“快接近那只蝴蝶了”可知,题干中的句子应该在②的前面;从“我的目标锁定在一只红蝴蝶上”可知,是目标锁定在蝴蝶上,才慢慢靠近,所以①在题干前面。
故选择B选项。
4. 人杰 亦 鬼雄 凡是 清晰 怀 报效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鬼、晰、报效”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5. 高 远 报 国 英 勇 如 归 无 私 ② ⑤ ① ③ ④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补全和选词填空。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英勇无畏:非常勇敢,不畏艰险。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形容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怕死。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私人情面。
结合词义,可知,形容将领岳飞可选:精忠报国,故选:②;形容官员包拯可选:铁面无私,故选:⑤;形容周恩来可选:志存高远,故选:①;形容方志敏和刘胡兰等革命者可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故选:③④。
6. 唐 王昌龄 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清照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的识记与掌握能力。
(1)本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全诗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本题出自盛唐高适的《别董大》。全诗为: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是: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3)本题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全诗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7. 小明,虽然有清洁工打扫,但是保护环境是我们应该做的。 难道这是真的吗?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本题,要认真读例句,分析陈述句和反问句不同的语气,再按要求做题。反问句在语气上比陈述句更加肯定有力,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的感情。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语气。
(1)要对小明进行规劝,不能用指责的口吻,要用委婉的语气,更容易被接受。此处适用陈述句。句子意思完整,语言表达合理即可。
如:明明,乱扔垃圾是十分不文明的行为,也是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希望你能改正。
(2)“妈妈告诉你假期要带你回姥姥家,你有点儿不敢相信”,说明你感到意外,非常吃惊。为了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此处适用反问句。句子意思完整,语言表达合理即可。
如:妈妈,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姥姥家吗?
8. C C B 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1)C.有误,轧死(yā)——(yà)。
(2)C.有误,租界(zhū)——(zū)。
(3)B.有误,延长(tíng)——(yán)。
(4)A.有误,破绽(zàn)——(zhàn)。
9. 塞 赛 振 震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的辨析能力。
塞外:中国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比赛:在生产或体育活动中,较量技巧、能力等的高低。
振奋人心:振奋:振作奋发。使人们振作奋发。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10.(1)jué hè 
(2)chǔ chì 
(3)yāo nìn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1)崛起(jué qǐ):意思是地势突起,隆起;相对高起或突起。
喝彩(hè cǎi):大声叫好。
喝[hē]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 喝水、喝茶、喝酒;2、特指喝酒。
喝[hè]1. 高声叫。喝责、喝采、吆喝2. 叹词。表示惊讶。
(2)惩处(chéng chǔ):意思是惩罚处分。
处[chǔ]1. 居住。2.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3. 置身在(某地、某种情况等)。4. 处置;办理。6. 姓。
处[chù]1. 地方。2. 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一般比局低,比科高),也指某些机关。
训斥(xùn chì):意思是指训诫与斥责。
(3)要求(yāo qiú):提出具体事项或愿望,希望能实现。读(yào)时表示重大,值得重视的。可组词:重要、要人、要领。
宁可(nìng kě):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弊得失后,选取其中一面。
宁[níng]1. 平安,安定。2.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3. 守父母之丧,丧假。4.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5.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6. 姓。
宁[nìng]1. 情愿。2. 岂,难道。3. 语助,无实际意义。
11. 有志向的人 有志向的人应该效仿周恩来同学 12.B 13. 坚定 惊讶 赞叹
【解析】11.本题考查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结合“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知,有志者指的是像周恩来一样有志向的人。“效”意思是效仿,“当”意思是“应当”,“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的意思:有志向的人应该效仿周恩来同学。
1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可知,魏校长之所以“为之一振”是被周恩来的志向所震惊,故选:B。
1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语段可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同学看到中华不振而下的决心,故用坚定的语气来读。
结合语段内容可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是魏校长在听了周恩来同学的抱负后说的一句话,结合“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可知,此时,他是十分惊讶,故用惊讶的语气来读。
结合“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可知,魏校长在读“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时应该是赞扬的语气。
14. 身先士卒 奋不顾身 东逃西窜 身先士卒、英勇无畏的品质 15.A 16.承上启下 17.大雨滂沱的夜晚,敌人容易放松警惕,这时进攻更有利于夺取小岛。我感受到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 18.戚继光是一个爱国将领,他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非常愤慨,决定招募军队,抗击倭寇。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 19.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抗击倭寇,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解析】14.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三段“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兵们见主将这样勇敢,斗志倍增,奋不顾身,杀得倭寇东逃西窜”可得出答案。
从“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可以看出戚继光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
15.本题考查了近义词。
闻风丧胆:听到一点风声,就把胆吓破了。形容对某种力量极其恐惧。
A.心惊胆战: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
B.不慌不忙: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C.毫不惊慌:形容不慌不忙,不紧张。
近义词为心惊胆战。
16.本题考查了分析句子的作用。
文章第一到三自然段写出戚继光作战英勇,第四到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戚继光很有智谋,因此“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是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7.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四自然段“倭寇以为占据了这样险要的地形,绝对安全。”和“戚家军将士坐船来到小岛附近,趁着落潮,把准备好的干草扔到烂泥里,铺成了一条路,将士们奋勇冲上小岛,不到半天工夫,他们就把倭寇全部消灭了。”可知大雨滂沱的夜晚,敌人容易放松警惕,这时进攻更有利于夺取小岛。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戚继光很有智谋。
18.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二自然段“他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非常愤慨。他决定招募农民、矿工,组织军队,抗击倭寇。”可以看出戚继光具有爱国精神。
结合第三自然段“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可以看出戚继光英勇无畏、不怕牺牲。
结合“戚家军对金银珠宝看都不看一眼,一心想着杀敌。”可以看出戚继光作战英勇,不贪图财富。
结合“戚继光就让全城百姓用绳子拖着石头满街穿行。倭寇听到城中轰隆轰隆作响,以为是千军万马正在调防,吓得掉头就跑。”可以看出戚继光很有智谋。
19.本题考查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文章主要写了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组织军队抗击倭寇。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最终他带领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20.范文: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知道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是您。是您用爱的乳汁哺育了我,为我撑起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当我遇到困难时,您安慰我,鼓励我,帮助我,给我无穷的力量,让我勇敢的向前……
每次我踢毽子时,看着毽子在我的脚上欢快地飞舞,我总会想起您教我踢毽子的情景。您还记得吗?一年级时,学校要求我们大课间踢毽子。可是我连一个也踢不到,心里十分难过。您知道了,鼓励我,对我说:“萱萱,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踢得很好!”我抬起头,看着您:“我真的可以吗?”您重重地点了点头:“当然了,我的女儿是最棒的!”后来您首先在我毽子上栓了一根绳子。果然,我可以轻易地踢成功了,而且还能踢两三个。我开心极了。过了几天,我熟练了,您又把绳子去掉了。每天,您都陪着我,和我练习,教我踢毽子的技巧,为我制定练习计划,还和我比赛。当我练习失败,想放弃时,您摸着我的头告诉我:“孩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你能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后来,我果然越踢越好。您说的这句话也牢牢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次我遇到困难时,都会想起它,想起您温暖的笑容。
亲爱的妈妈,谢谢您给我的爱!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勇敢地面对困难,做一个自信、快乐、能干的人!
祝您:
身体健康!
您的女儿:小青
2022年11月28日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以“给 的一封信”,首先要确定这封信是写给谁的,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想要写什么内容。写作时注意格式,它是一封信,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和写信的口吻。书信的格式一般书信可分为称呼、正文、结尾、署名、 日期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格式。
(1)称呼。根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平时怎么称呼,在信中就怎么写。如给爸爸写信,称呼就写“爸爸”;写信给老师、同学的信,称呼就写“*老师”、“**同学”。称呼要从第一行顶格写起。称呼后面要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写信人要说的话都写在这里。正文的开头空两格,如果写的事情较多,可以分段写,一事情写一段。每段起行空两格,转折顶格。
(3)结尾。结尾可根据写信人跟随收信人的关系和具体情况,写上表示祝愿,勉励或敬意的祝颂语。
(4)署名。在结尾的再下一行的后半行写自己的名字,署名的前面也可以写上跟随对方相应的称呼。
(5)日期。写在署名下一行的后半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