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五章
第
一节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统一要素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 课堂总结
· 课堂小练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
第
一节
·
第一节
大气
地形
土壤
水
植被
·图中包含哪些自然要素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要素:大气、水、
土壤、生物、岩石、地貌等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
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相
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
第一节
·大气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
第一节
·土壤
红壤和黄壤
·
第一节
·生物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第一节
·水文
地表水丰富,河流众多
·
第一节
·地貌
流水作用强烈
山、丘、盆、谷交错
·
第一节
大气
生物
土壤
地貌
水文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
间,不是彼此孤立、互
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
整体
·
第一节
·水循环
·各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
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
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第一节
·大气循环
·各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
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
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
·各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
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
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第一节
·生物循环
·各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
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
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第一节
·
第一节
思考探究
·水在各要素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通过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
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在适当条件下凝结
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
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
壤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
获得水分的补给,又通过上述条
件进入大气
·
第一节
思考探究
·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大气 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水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参与水循环
·岩石 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
矿物形成
·地形 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
·土壤 土壤的肥力、土壤的保持
第五章
第
一节
·
第一节
·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相应的
功能,同时在各要素共同作
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
第一节
·生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
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大气
植物
土壤岩
石水圈
CO2、光热
叶绿素
水分、无机盐
有机物
·
第一节
·生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坡地
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植被
稀少,土地生产功能弱
·
第一节
·生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平地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功能强
·
第一节
·稳定功能 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
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植物光
合作用
海气相
互作用
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
CO2含量
相对稳定
消减CO2
的途径
·
第一节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① 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还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② 可可西里地区的藏羚羊在自然状态下数量变化有何特征?
其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哪种功能?
·
第一节
·环境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
·藏羚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环境
食物、水源不足
避风处、含盐土壤不足
·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第五章
第
一节
·
第一节
·变化性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统一性 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
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
第一节
平坦
高原
·自然环境要素在不断的演化
山地
丘陵
平原
流水
侵蚀
逐步
侵蚀
进一步侵蚀
高原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
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
第一节
奇石
怪松
云海
温泉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黄山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特色突出的“四绝”
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黄山“四绝”与自然要素阶段组合
·
第一节
·花岗岩
岩体沿节理风化
造就“奇石”
·
第一节
·山地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
形成“云海”
·
第一节
·植被
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
发育不良的黄山松
成为“奇松”
·
第一节
·水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
形成“温泉”
·
第一节
·湖泊面积深浅
面积逐渐减小,湖水越来越浅,直至消失
·地貌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生物
由水生生物变成陆生生物
·气候 土壤
由湿润变干燥
·
第一节
·深水湖泊
浅水湖泊
沼泽
草甸
森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
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演化过
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
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第五章
第
一节
·
第一节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
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
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
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
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
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
改变
地形
植被
陡峭
山地
灌木
草地
浑圆
丘陵
森林
外力侵蚀
植被
演化
·正常演化:需要上千万年
·
第一节
·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植被
灌木
草地
森林
植被
演化
·遭受火灾被干扰:需要几十年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东北森林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
南部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它平衡
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
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对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
要的作用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东北森林
·经过20世纪大规模的开采,目
前,东北林海已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森林面积锐减,现存森林
多为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变薄
岩石裸露
风化加快
水土流失
沟谷纵横
生态恶化
过度砍伐
植被破坏
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旱涝灾害增多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
第一节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第
一节
·
第一节
大兴安岭北段冻土广布,积雪期长逾8个月。该区域生长的兴安落叶松对水分要求高,生长季为6月至9月初。经研究表明,该区域气候趋向暖干,3月气温异常偏高,西坡兴安落叶松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对东坡的兴安落叶松影响较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南段相比、大兴安岭北段积雪期较长的原因有( )
①针叶林面积广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③受冬季风影响大④纬度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该区域西坡兴安落叶松的生长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3月气温异常偏高导致( )
A.3月土壤蒸发加剧 B.3月土壤温度降低
C.5月积雪融水减少 D.7月冻土厚度变薄
3.下列气象要素中,与该区域西坡兴安落叶松生长具有显著正相关的是( )
A.冬季降雪量 B.地表蒸发量
C.大风天日数 D.气温日较差
B
C
A
·
第一节
杨树是土生土长的"西北汉",能适应当地的恶劣条件,且生长迅速。因此,在农田防护林建设中,老百姓清一色地选择杨树。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种叫天牛的树心虫在西北地区蔓延成灾,使许多杨树枝枯梢断,空心烂肠,宁夏90%以上市县受害。在喷药救治无效之后宁夏砍了8000万余株杨树,占1.4亿株林木总量的50%多,他们引以为豪的绿色长廊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根据材料推测杨树的生长习性是( )
A.抗风耐旱 B.喜光,不耐盐碱 C.喜水喜湿 D.抗寒,不耐高温
5.针对材料中的问题,该地可采取的措施有( )
A.人工增雨,增加林区水分含量 B.从亚热带地区引进树种,促进林地更新
C.加大技术投入,研制新型农药 D.营造乔灌草、多树种、多层次结合的林带
A
D
·
第一节
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6.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②植被稀疏③降水量大④全年风大⑤土质疏松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C
A
·
第一节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下图)。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
(1)简述杭盖草原上河谷牧草相对于缓坡更加繁茂的原因。
(2)古时游牧民族往往选择在杭盖草原附近山地的南麓越冬,分析其原因。
(3)牧民长期居住在草原上,过度放牧,极易出现草地退化。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草地退化带来的影响。
·
第一节
8.(1)靠近河流,地下水水位高,土壤含水量较大;河谷地带泥沙易沉积,土壤厚度大、肥力高。
(2)南坡是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较温暖;南坡光照条件好,气温相对较高,利于越冬。
(3)气候变干,易出现沙尘天气;失去草原植被的保护,土壤保水保土能力下降,土壤贫瘠,易出现荒漠化;植被退化,下渗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化增大;坡度较大的草地,受流水冲刷,易出现沟谷;环境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五章
第
一节
·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