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你知道哪些?
巨鹿之战、彭城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四渡赤水、转战陕北......
春秋时期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但是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
齐国早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当时周武王为了酬谢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建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国名为齐。因国君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为姜姓吕氏齐国, 史称吕齐。太公东去就国,近邻的夷人莱侯率军与太公争夺营丘。太公至营丘后,因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
虽然当时各诸侯国表面上还尊周天子,但实际上王室已经衰落了,各诸侯兼并、大国争夺霸主不断引起纷争。齐国和鲁国相邻又都是西周初期就分封的诸侯国,在这样动荡的时期,不断产生摩擦。长勺之战就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
《左传》
曹刿论战
《左传》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历史。共18万字。
1. 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712年)
2. 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公元前694年)
3. 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公元前662年)
4. 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公元前660年)
5. 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7年)
6. 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公元前609年)
7. 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公元前591年)
8. 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73年)
9. 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公元前542年)
10. 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公元前510年)
11. 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公元前495年)
12. 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公元前468年)
13. 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请认真聆听音频,标注生字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请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梳理文意。
请借助课文,为长勺之战做一个简介
“十年春,齐师伐我”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
长勺
齐鲁二国
这场战役,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离不开一个强大的统帅,他是谁?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作为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为何能够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与实施?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为何要特意请求面见鲁庄公?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被迫迎战,曹刿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爱国热情: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曹刿作为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为何能够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与实施?他是如何说服鲁庄公的?
乃入见。
(曹刿)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乃入见。
(曹刿)问:“何以战?”
(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于是
安身
不
独自享有
(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回答
使信服
赐福,保佑
遍及
听从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夸大
实情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诉讼事件
请允许我跟从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明察
诚心
鲁庄公的理由
曹刿的评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民心向背、取信于民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启发鲁庄公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曹刿是如何带领军队以弱胜强的?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鲁庄公似乎没有看懂曹刿的战术,请你结合课文第三段内容,为鲁庄公答疑解惑。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的“勇气”是士兵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齐军被激发的勇气未得到呼应,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曹刿抓住了士兵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唯恐中了齐国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请你教一教鲁庄公,如果下一次再遇到战争,该如何取胜呢?
政治上取信于民。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知己知彼。
现在,请补全横线处的空白。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1)事件发展的线索
(2)人物活动的线索
迎战
胜战
请见
释疑
备战
评战
论战
参战
既然是曹刿与鲁庄公一起迎战、备战、胜战、迎战,为何文章还要安排他与乡人的一段对话?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的不当指挥做了铺垫;
显示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写法探究:史家笔法
文中对曹刿和庄公的处理,是我国传统的“实录”“史家笔法”所决定的。史家的原则,是秉笔直书,忠于史实,“寓褒贬”于字里行间。这篇文章无论是战前、战中,还是战后的对话处理,都是作者匠心安排,因为“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战争理论。”
文章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试分析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把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请结合全文分析曹刿与鲁庄公的形象特征。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 疑问。 否则,不可以战。
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请结合全文分析曹刿与鲁庄公的形象特征。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鲁庄公的特点是“鄙”和无“远谋”,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可谓礼贤下士。他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可谓以身作则。 他不固执己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他能从谏如流。他不耻下问,认真求实,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