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水循环和河流的补给类型(第一课时)课件(6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1水循环和河流的补给类型(第一课时)课件(6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06 07:0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
water cycle Water on earth
第4章 第1节
Chapter4 section 1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表面各种水体的名称和含义,明了水循环各环节包含的概念。
能绘制示意图并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能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01
"Water planet"
“水的行星”
直径
56千米
地球上水的体积与地球体积大小对比
地球上的水
沼泽、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的液态淡水
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
思考:图中的三个水珠并不太大,但地球却被称为“水的行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直径
1384千米
直径
273千米
从太空巡望地球,宇航员看到的水面远远大于陆地。地球上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液态水数量最多
1.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形态,在数量和分布上有何特点?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了水圈。
分布:海洋、陆地、大气之中
海洋水是地球上主要的水体
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
海洋水
2.地球上的水体主体是哪种类型?
陆地水水量虽然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但是它供应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淡水。
读图思考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陆地水都是淡水吗?
2)、陆地水包括哪些水体类型?请按其数量由多到少进行排序。
3)、人类目前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有哪些?
3.学生活动
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
冰川水
1.74%
地下水
1.69%
永冻土底冰
0.022%
湖泊水
0.013%
土壤水
0.001%
沼泽水
0.0008%
河流水
0.0002%
生物水
0.0001%
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大气层中也有少量的水,基本上是以水汽的形态存在。
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占淡水总量的0.3%
湖泊水
生物水
大气水
冰川水
河流水
土壤水
分布于陆地上的各种水体
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水量还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
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河流的补给类型
A
B
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与河流的关系是什么?以图中A、B两处不同的河湖关系进行说明。
2、图中河流水有哪些来源(补给)?
3、这些补给的水又从何而来?
关系:湖泊和河流相互补给关系
原因:A湖泊位于B河流上游
大气降水补给
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补给
湖泊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雨水补给来源于水循环过程,冰川融水(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
01-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联系
01-常见河流的补给方式
A
Precipitation recharge.
……
大气降水
(雨水)补给
Permanent glacier melt water recharge.
……
B
永久性冰川
融水补给
Seasonal snow melt water supply.
……
C
季节性积雪
融水补给
Lake water supply.
……
D
湖泊水补给
Groundwater recharge.
……
E
地下水补给
大气降水补给
河流最重要的补给类型,一般多在夏季和秋季补给河流,个别地区也发生在冬季。雨水补给具有不连续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往往造成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流量
径流(总)量
汛期(丰水期)
枯水期
断流
m3/s
m3
降水越多,水量越大
汛期只在雨季
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世界多数河流主要补给源
大气降水(雨水)补给
——Precipitation recharge.
——Precipitation recharge.
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我国主要分布:普遍,东部季风区最典型
补给特点:水量季节变化较大
径流变化规律: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夏秋季汛期,冬春季枯水期
A
04
全球的长期平均径流量分布图
亚马逊雨林
北美洲东部
北美洲西海岸
刚果雨林
欧洲西部
亚洲东部
印度尼西亚
亚洲南部
新西兰
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
高山地区,永久积雪或冰川的融水补给。这类补给也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区和部分较温润的山区。冰雪融水补给最显著的特点是单位面积出水率高,并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这类补给的河流水量的年变化幅度比雨水补给的河流小。
气温越高,水量越大
汛期在夏季,冬季断流
青藏高原和西北的高山常见
永久性冰川融水补给
——P-glacier melt water recharge.
——Permanent glacier melt water recharge.
B
04
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我国主要分布:西北和青藏地区
补给特点: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
径流变化规律: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流
安第斯山脉
落基山脉
南极洲
格陵兰岛
北冰洋沿岸岛屿
阿尔卑斯山
大高加索山
青藏高原地区
新西兰
Global distribution of major glaciers
全球 主要的冰川分布示意图
中国的冰川
glaciers in China
中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带冰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
中国冰川最多的山系:天山山脉
中国冰川面积最大的省区:西藏
中国最东部的冰川:雪宝顶冰川
中国纬度最低冰川:玉龙雪山冰川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新疆
西藏
青海
甘肃
四川
云南
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
主要发生在春季,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的特点,比雨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径流变化规律:春季积雪融化常形成春汛。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流量(立方米)
降水补给
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
大气降水补给
气温越高,积雪量越大,水量越大
汛期在春季
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湖泊、沼泽水补给
山地地区的湖泊,常成为河流源头。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能汇集湖区许多来水,增加河流流量,较大湖泊对河流水量起调节作用。沼泽水补给,对河流水量的调节作用不明显,补给的水量也较小。
与河水互补
湖泊水补给
——Lake water supply.
——Lake water supply.
主要影响因素: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湖泊水位高低
我国主要分布:普遍
补给特点:对河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
径流变化规律: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源头,调节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
D
04
地下水补给
它是河流水量可靠、经常的来源。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变化更为平缓,径流的年内分配均匀,水量较稳定,年际变化小,河流与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丰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 ;枯水期地下水反补河流水。
与河水互补
河流普遍存在的补给源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河流补给类型分布
1
4
7
10
12
(月)
流量
1
4
7
10
12
(月)
流量
1
4
7
10
12
(月)
流量
1
4
7
10
12
(月)
流量
华北地区
西北非季风区
东北地区
河流的补给类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降水
(最主要的类型)
多降水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
(单向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
积雪多少
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冰雪融水
(单向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
气温变化
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沼泽
(互补)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
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
(互补)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
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流量 流量大或小 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依据降水量的多少判断;②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水位 (汛期) 水位变化大或小 何时为汛期 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
流速 流速快或慢 决定于河道地势落差状况
含沙量 含沙量大或小 流域内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
地面物质结构、降水集中程度(暴雨发生频率)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凌汛 有或无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有结冰期
②发生在低纬流向高纬河段
02
Water cycle in nature
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发生领域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海洋和陆地之间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蒸发
降水
海上内循环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循环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下渗
思考:
人类活动能够干预和影响水循环哪些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
降水
植物蒸腾
蒸发
下渗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植被破坏
修建水坝
围湖造田
地面硬化
跨流域调水
植被破坏
地面硬化
人工降雨
植被破坏
地面硬化
开采地下水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降水
蒸腾
蒸发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回到海洋。
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引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的类型
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未登陆的台风
水循环的过程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图
塔里木盆地附近的河流多参与陆上内循环
典例:
陆地内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较少。但对干旱地区有重要影响。
“云气西行;水泉东流”属水循环哪个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正确吗?
思考:
在外流区,存在水的陆地内循环吗?
内流区
外流区
陆地内循环分:外流区循环、内流区循环两种形式。
在外流区循环的过程当中,外流区存在着以降水和蒸发形式而实现地表与空中的水分交换,同时还有多余的水量,以径流的方式注入海洋,这说明必然有等量的水分,以水汽输送的方式从海洋上空输送到外流区上空,因而也必然存在着横向的水分交换。
在内流区循环过程中,内流区仅存在以降水和蒸发的形式而实现地表以空中纵向水分交换,而不存在水分的横向交换。
水循环的类型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蒸发
水汽输送
陆地
海洋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降水
蒸腾
蒸发
地表水
蒸发
降水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如未登陆的台风)
最重要的循环,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循环水量少,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和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特点及意义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循环水量很少,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对于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循环水量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重要作用
典例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如未登陆的台风)
水循环的类型
影响:减少下渗,增加地表径流
影响:拦截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如有计划地控制径流量,可以蓄洪补枯,调节径流的年内分配。
硬化
路面
兴修
水库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
影响: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状况
调水
工程
影响大气降水
影响地下径流、地下空洞、地面沉降或塌方。
影响径流、蒸腾、下渗等
增加下渗,调节径流的变化
修建
梯田
植树
造林
开采
地下水
人工
降雨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洪水时迅速排水,平时蓄水、渗水、净水,需要(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湖泊
森林
湿地
雨水花园
绿化屋顶
生物滞留
透水路面
雨水回收
海绵城市
雨水花园
透水路面
水循环环节 人类活动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局部大气降水
蒸发
下渗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 的影响。
地表径流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引河湖水灌溉
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地下交通线路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
人工降雨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以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下列地理事项中,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有( )
A 洞庭湖湖水 B 塔里木河的径流
C 登陆的台风 D 我国季风区的降水
1、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     
  A 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B 冰川水、大气水、河流水
  C 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 D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下列关于长江水与水循环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只参与海陆间循环 B 只参与陆地水循环
C 只参与海洋水循环 D 既参与海洋水循环,又参与陆地水循环
D
D
B
课堂练习
D
F
E
A
C
B
M
N
P
(1)水循环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_
太阳辐射
(2)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的海水(A)______形成水汽,水汽被(B)________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C)_____,降落到地面的水,通过(F)___________和(D)_________ 又返回海洋,这种水循环称为_________循环,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_______、_________,使水资源得以______。
蒸发
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海陆间
补充
更新
再生
4.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03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water cycle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大气圈
生物圈
岩石圈
水圈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
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
01 - maintain th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water renewal and global water volume
01-维持水体更新与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01 - maintain th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water renewal and global water volume
01-维持水体更新与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水循环还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表-地球上不同的水体更新周期
水体 江河 湖泊 深层地下水 高山冰川 极地冰川 海洋
周期 16天 17年 1400年 1600年 9700年 2500年
02-太阳能的能量转换传输
02 - energy conversion and transmission of solar energy
水循环深入大气系统内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水循环作为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的重新分配,使得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以缓解
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
水循环的强弱变化,往往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03 - the main link between sea and land
0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In this system, water is continuously moving and transforming, so that all kinds of water bodies on the earth are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renewal, forming the water resources on which human beings depend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03 - the main link between sea and land
04-塑造地表形态
Driven by the water cycle, surface materials are eroded, transported and accumulated, and the landform has developed and evolved, forming a colorful surface morphology.
在水循环的驱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得到发育、演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阅读-黄河输沙造陆
黄河以高含沙量而闻名
它流经黄土高原,从那里带来大量泥沙
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入下游的泥沙约为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
其余输入渤海, 在入海口处形成黄河三角洲
#阅读-黄河输沙造陆
1954-1982年
黄河造陆面积达110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陆约39平方千米,三角洲一带的海岸线平均每年外延470米
图4-6-1979 年与2012年黄河三角洲卫星影像对比
1999年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高强度、大规模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河年均输沙量从16亿吨减少到近年来的3亿吨左右
Hydrology
问题探究:
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试从水循环的角度想一想,鱼鳞坑为什么能保土、保水、保肥?
鱼鳞坑一般建在较陡的坡上,下雨时可拦蓄坡面径流;在鱼鳞坑中植树造林,可增加水的下渗作用,达到涵养水源、固定表土等目的,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
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就会造成水量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因此,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思考: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储量并不多,而人类每天都在大量取用它,这会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呢?为什么?
河流:16天
湖泊水:17年
深层地下水:1400年
高山冰川:1600年
海水:2500年
永久积雪:9700年
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不同
生物水
大气水
河流
沼泽
湖泊和水库
土壤水
冰河
海洋
地下水
1周
1.5周
2周
1-10年
10年
2周-1年
1000年
4000年
2周-10000年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年
水体更新周期:指一定量的水从进入储存环境至离开该环境所需要花费的平均时间。
材料:不同水体的更新时间不等,很多类型的水体取用后难以恢复,一般不宜作为长期稳定的供水水源;更替周期短的水体,如河水为16天,浅层地下水约为一年,取用后容易恢复,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而地球上的液态水96.53%为海洋水,淡水中2/3是冰川,可以直接利用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少之又少。如果将地球水比作一桶的话,可直接利用的淡水仅相当于一滴。
目前我国有16个省区重度缺水,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极度缺水。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属于“严重缺水”或“缺水”的城市。京津冀人均水资源仅286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 “极度缺水”的标准。
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就会造成水量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因此,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总结
1.联系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3.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4.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5.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水循环
“水的行星”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洪涝灾害
存在形式
水体类型
概念
类型
环节
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促进水体不断更新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成因
防治措施
塑造地表形态
固、液、气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