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测试(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测试(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6 14:4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六上)第六单元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摇蓝(lán) 遨游(áo) 参天(cān) 粼粼(lín)
B.荡漾(yàng) 恩赐(cì) 璀璨( cuǐ càn) 慷慨( kāng kǎi)
C.闺女(guī) 威协(xié) 荞麦(qiáo) 滥用(làn)
D.肆虐(nüè) 拐丈(zhàng) 和蔼(ǎi) 晶莹(jī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季校运动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班级争光。
B.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C.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D.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3.在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我不禁鼻子一酸( )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
(3)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
5.以下对作品的作者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黑和土地》的作者是苏金伞。
B.《青山不老》的作者是梁衡
C.《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作者是杜牧。
D.《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欧阳修
6.以下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B.慷慨:情绪激动。
C.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D.盘踞:非法占据;霸占(某个地方)。
7.古诗默写。
(1)九曲黄河万里沙, 。
(2) ,水村山郭酒旗风。
(3)南朝四百八十寺, 。
(4)茅檐长扫净无苔, 。
(5)一水护田将绿绕, 。
8.综合性学习。
某班围绕下面一首诗开展诗歌诵读活动。点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我徽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朗诵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诗句标明停顿。(要求:标两处,标在恰当位置)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2)调皮的张明明将抄在黑板上的诗悄悄擦去了两句,请根据画波浪线诗句的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挥想象,在横线上补写出两句。
(3)朗诵完这首诗后,马龙同学对最后两句“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深有感触。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两句诗你能帮他列举名人战胜挫折的事例并加以印证吗?
(4)老师指定羞涩胆小的婷婷同学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可她站在讲台上,怎么也的张不开口。请你写几句话,鼓励她大胆地把这首诗读出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哇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9.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真层次,从院内写到大式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10.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酸奶
①酸奶作为一种饮品对于青海就如同烤鸭于北京、泡馍于西安一样,成了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不能不说这是青海酸奶的独特魅力所在。
②青海酸奶体现着游牧文化,凝聚着高原群族历史,其体现不仅仅是味道独特,更为重要的是在青海民族饮食历史上,酸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③青海酸奶的魅力体现在当地独有的味道、饮尝、包装上。行走在青海的各个大城小镇的街头巷尾,你会时而发现坐在低矮的板凳或马扎上的大妈、大爷面前摆放着两个篮子,上面盖着纱布,层间玻璃隔开,一边放着一摞空的白瓷碗,配上一罐白砂糖。这也就是当地最常见的卖酸奶的小摊,两到三元一碗,完全是地道人家自制。浓度大到凝结在碗里,上面形成一层厚厚的奶皮,点滴金黄的菜籽油,必须用勺子之类舀起送入口中。这就是被称为最地道的青海酸奶,所以,青海人不说喝酸奶,而说“吃”酸奶。但品尝起来酸味有点大。从口感上讲,倒是成品卖的青海老酸奶的味道更适合外地人﹣﹣一样的浓滑如丝,入口即化,醇香四溢,但少了酸味,却保留了独特的香气!到了青海你会发现当地人对酸奶的偏爱,作为在其他地方的普通饮品,在这里却成为了节日礼品的首选之一。在当地的街头,你会看到许多人手提礼品盒包装的酸奶走亲戚。
④据业内专家介绍,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胀气、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青海老酸奶不只是简单的酸奶,它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属真正的绿色营养食品。
⑤一碗老酸奶,化解千般思。到青海记得品尝酸奶,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味,体会高原人的浓浓情怀。
11.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3.阅读全文,说说青海酸奶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14.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5.请为“青海酸奶”拟写一条广告词。
(三)记叙文阅读
一路相伴
王保忠
1944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刚刚把筹到的粮食挑回家,外面就传来了“嗵嗵嗵”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区上的通讯员,父亲知道他肯定有急事,忙拉他进屋说话。对方从怀里掏出一纸信笺,说道:“区长让你们务必在三天内把军粮送到临川去。”说罢匆匆去了。
插上门,父亲又把信看了一遍,半天不吭声。
“临川多远呀,插上翅膀,三天也飞不去。”我娘在一旁说。
“你话咋这么多?”父亲瞪了她一眼,“这是给咱抗日政府送根呢。”
父亲稀里哗啦喝了两碗玉米面糊糊,便要出门。
“又出去?”我娘问。
“开个会,议议明天谁去。”父亲淡淡地说。
我娘追出几步,“让九孩去吧,他比你身子骨壮。”
一直到大半夜,父亲才回来。我娘从被窝里探出头,“九孩答应去了?”
“想想还是我去吧。”父亲瓮声瓮气地说,“灾年筹这点粮不容易,别人去了我心里不踏实。”
醒来时,天都蒙蒙亮了。
一股香味从灶间散出来。父亲走了进去,见我娘在忙着烙玉米面饼子,不由一愣,“你倒舍得?”
我娘剜了他一眼,将烙好的两个饼子用麻纸一包,塞进了他怀里。
父亲挑着粮离开了村庄。
上路没多久,空中飘起了雪花,沟沟峁峁都白了。
那边有棵歪脖树,树下堆着个坟丘,是赵明的坟。赵明是村中第一任“抗日村长”,那年村里闹饥荒,赵明偷偷倒卖了一担军粮,被边区政府处决了。
父亲的目光在坟丘上停留了一会儿,仿佛又看到了赵明笑眯眯的样子。赵明爱说笑,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还喜欢唱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唱得很带劲,很好听。
父亲心里说,“你先歇缓吧,等我回来再看你。”
他继续赶路。
去临川有二百公里的路程。
走了半天,饥饿袭来。父亲舍不得吃掉这两个饼子,他需要它们紧贴肺腑、心窝。此时,它们对他来说,已不仅仅是食物了,更是一个念头,一种安慰和支撑。
雪片子越来越急,越来越大,蝙蝠似的飞舞着。
下一个坡梁时,父亲也不知滑倒了多少次,可他不敢停留,爬起来,挑着担子继续往前走。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听到有人在他耳畔唱起来。
眼前不由滑过了赵明的身影,“你跟着也好,跟着也好。”
天黑下来时,父亲进了一个村庄。
父亲把挑子放到一户人家的门楼下,当他把手自然而然探向了怀里时,他发现那两个饼子已经不知丢哪里了。
父亲浑身一激灵,心说得找个歇息的地方了,不然,饿不死也会给冻死。他转了半天,总算找到处破庙。庙里黑漆漆的,父亲划了根火柴,发现墙角有一堆玉米秸秆,便抽了几根点着。他伸出手烤了一会儿,又在秸秆堆里翻找起来。可是,他把那些秸秆一根根摸过了,也没摸到一根棒子。他蹲在那里,恨不得将秸秆都嚼了。
这时,他的视线被什么晃了一下,是一颗金黄的玉米粒!
父亲霍地跳起来,将那堆秸秆抱到一边,发现腾出的地方有几十粒玉米。“我的天呐!”他差点没蹦起来。他弯下腰,迫不及待地将它们一粒一粒拣起。扁担上缠着一节铁丝,他解下来,又把它们一粒一粒串起,然后,他把玉米串拿到火上烤。渐渐地,玉米粒变了颜色,发出“噗噗”的爆裂声,每响一下,父亲的心也跟着响一下,浑身的每个毛孔似乎都张大了嘴,贪婪地呼吸着玉米粒散出的芳香。他吃得很小心,隔一会儿扔进嘴里一颗,又隔一会儿再扔进一颗,他嚼得很慢很慢,仿佛时间拉得越长,吃下的东西越多。嚼完最后一颗,他觉得有些口渴,跑到庙外捧了一捧雪,几口吞了下去。
在火堆前蹲了一夜,没等天亮,父亲就又动身了。
因为没休息好,父亲走起来,感到头重脚轻,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走了大半天,总算来到一个热闹的集镇。
看着集镇上的各种吃的,父亲不由咽了口唾沫。在一个窝头摊前,父亲指着笼屉说,“没带钱,能不能先借我两个?”
“你挑着粮,倒跟我要?”老头哼了一声,端着笼屉进了屋里。
到后来,父亲总算从一个开杂货铺的婆婆那里讨了一个窝头,半碗稀饭。婆婆摇摇头说,“没见过你这种人,挑着粮讨饭吃。”吃完后他又挑着担子上路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赵明的声音一直跟着他。
傍晚,父亲又到了一个村庄。
这一次,他打消了借宿的念头,直接在村外的破庙住下了。他去村里讨得两个拳头大的山药蛋。不等烤熟就大口吞吃起来。
吃过了,还是感觉饿。他忽然嗅到了玉米的气息。“你可真是个死人啊,咋不抓一把玉米烤着吃呢。”
“你不能,这可是军粮啊。”有人在他耳畔说。他的手火烫似的缩回来。
过了一会儿,他猛地抓了一把,也顾不上烤了,颤颤地移到嘴边。
“你不能!”那个声音有些凶恶了。
父亲被击垮了,手一松,玉米粒“哗”地落进了袋子。
父亲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粮袋子了,睡意渐渐向他袭来。恍惚中,赵明来了,还那个样子,笑眯眯的,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
父亲也笑了,“赵明啊赵明,我知道你一路跟着我。”
“不跟不行啊,我怕你犯错。”赵明说。
“你知道我的品性,不会犯啥大错的。”
“人就怕鬼迷心窍啊,迷住了就会栽跟头。”赵明说着拍了拍我父亲的肩膀。
父亲蓦地醒了。这一醒再睡不着了,又往火堆里添了几根柴,烤了烤,挑起担子摸黑上了路。
半下午时,临川县城已在眼前。
父亲刚要进城,竟然遇到区上的通讯员。父亲不由眼一亮,“你咋来了?”
“抗日政府转移了,区长让我通知你回村待命。”
“你有没有搞错?”父亲咆哮。
“王村长,你还是回吧。”
父亲盯着他问,“县政府往哪里走了?”
“有可能去了顿村。”通讯员说。
父亲看了他一眼,挑起挑子,匆匆地奔着顿村去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耳畔又响起了赵明的歌声。
据我父亲讲,等他到了顿村,有人告诉他县政府刚刚迁走。后来的事就艰难多了,他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从冬天一直找到春天,又从春天找到夏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完成了任务。等他挑着一副空挑子回到村里时,已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早打完了。那天路过赵明的坟丘,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在那里一直坐了很久。
“你这死鬼啊,伴了我一路,也该歇歇了。”他对那座坟丘说。
后来父亲站起身时,发现对面添了一座新坟,碑上刻着“抗日村长XXX之墓”。那正是他的名字。他蓦地愣在那里,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
16.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17.探究小说题目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18.末段画线句子的“泪水”里包含了“父亲”哪些情感?
19.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第六单元练习答案
1. B 2.C 3. ------ 4.(1)比喻(2)拟人(3)引用 5. D 6.B 7.(1)浪淘风簸自天涯(2)千里莺啼绿映红(3)多少楼台烟雨中(4)花木成畦手自栽(5)两山排闼送青来 8.(1)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2)示例: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3) 示例: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微笑着走向生活,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4)示例:婷婷同学,不敢在讲台上诵读是你人生的一道坎儿,成功跨过去,你会发现一片灿烂的天地,那里有你的自信,有你的荣耀。婷婷,用你最美的嗓音大胆去读吧,你失去的将是怯懦,收获的将是成功! 9. CD 10.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一水”对“二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11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2“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说明酸奶在青海问世的时间肯定要超过一千年,强调了青海酸奶历史悠久的特点;如果删去,强调意味不足;“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3①是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②体现着游牧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③体现在当地独有的味道、饮尝、包装上;④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
14结构上,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对青海酸奶给予了高度评价,表达了对青海酸奶的喜爱之情。
15示例:青海酸奶,吃一口,念一生。
【点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假设等。
【分析】本文第①段写青海酸奶是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第②至④段介绍了青海酸奶悠久的历史,在味道、饮尝、包装等方面的独特魅力,纯生态绿色食品等特点;第⑤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答】1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胃病的人喝了它”是举有胃病的人喝酸奶为例,说明酸奶对人的益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使说明具体、有说服力,说明的是本段中心句“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的内容。可据此回答。
12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此题要紧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作答。“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说明酸奶在青海问世的时间肯定要超过一千年,强调了青海酸奶历史悠久的特点。回答时,说出词语的本义、语境义、删掉后的影响,最后强调其体现了说明文准确严密的特点。
1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此题可提取关键语句适当加工作答。由“成了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不能不说这是青海酸奶的独特魅力所在”“青海酸奶体现着游牧文化,凝聚着高原群族历史,其体现不仅仅是味道独特,更为重要的是在青海民族饮食历史上,酸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青海酸奶的魅力体现在当地独有的味道、饮尝、包装上”“青海老酸奶不只是简单的酸奶,它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属真正的绿色营养食品”等内容可概括作答。
1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此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一碗老酸奶,化解千般思。到青海记得品尝酸奶”在结构上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味,体会高原人的浓浓情怀”评价青海酸奶是“大自然赐予的美味”,流露着对青海酸奶的喜爱之情。可据此回答。
15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词的能力。广告词要言简意赅,吸引读者。内容上,或突出青海酸奶的特点,或吸引大家前来品尝。答案不唯一,符合广告词的特点即可。
16.父亲是一个有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意志坚韧顽强的人。“父亲”这一形象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热情,可以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7.含义:既指赵明的歌声与父亲一路相伴,把军粮送到政府,也指强烈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与父亲一路相伴,支撑着他把军粮送到政府。
作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赵明歌声的一路陪伴下,父亲把军粮送到了政府。贯穿全文,充当叙事的线索。
18.既有自己一路艰难送粮的感伤,也有看到村民为自己立碑的感动。
19.示例:文章结尾提到父亲看到村民为自己修坟立碑,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父亲离家送粮,多年未归,又是战争年代,村民认为父亲已经死于战乱,在情理之中。但对于父亲来说,自己明明还活着,却看到了自己的墓碑,出乎意料。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了村民对父亲的敬仰。
【分析】16.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根据父亲不辞辛苦给抗日政府送粮可知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根据他觉得别人去送自己心里不踏实,坚决自己去亲自送粮,可知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根据他在路上克服了诱惑,一路把粮送到政府,可知他是一个意志坚韧顽强的人。
现实作用:透过“父亲”这一形象,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劳动人民为了胜利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爱国热情。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苦,感受到我国军民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不易,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7.考查赏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联系文本内容可知,赵明的歌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陪伴了父亲一路,帮助他克服了种种诱惑,坚持所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所以题目的表层含义是赵明的歌声与父亲一路相伴,把军粮送到政府。父亲之所以能历时多年、辗转多地把军粮送到了抗日政府,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责任感陪伴着他。所以题目的深层含义是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责任感一路陪伴支撑着父亲。确保他完成了送粮的任务。
作用:以“一路相伴”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赵明的歌声陪伴着父亲。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父亲坚定意志和崇高责任感的赞美之情。文中赵明的歌声多次出现,强调了歌声的一路相伴,所以题目充当了叙事的线索。
18.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情感。联系文本内容可知,“等他到了顿村,有人告诉他县政府刚刚迁走。后来的事就艰难多了,他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从冬天一直找到春天,又从春天找到夏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完成了任务。等他挑着一副空挑子回到村里时,已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早打完了”,父亲历时多年、辗转多地才完成了任务,回到村里。想起自己艰难的送粮经历,心中充满了感伤,所以落泪。父亲回到村里,看到村民们为自己修坟立碑,心中充满了感动,所以落泪。
19.考查赏析小说的构思。开放类试题,联系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如:小说中除了刻画了父亲的形象以外,还刻画了赵明的形象。赵明与父亲形成了对比,衬托了父亲崇高的责任感。在赵明歌声的鼓励与陪伴下,父亲圆满完成了任务。所以赵明的歌声又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