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阅读文章,学会快速阅读
· 删去例子
· 划记观点
· 整理脉络
找出文章观点句: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结构梳理
一、(1-3)陈述现象、提出疑问:
“木叶”为何被诗人钟爱。
二、(4-6)解答疑问:
“木”与“树”不同的两个艺术特征。
三、(7)作出结论:
“木”与“树”一字千里。
浏览3-6段,思考:
1、“树”与“木”在艺术上有何区别?
2、为何现在很少用“树叶”这个词汇了?
3、“木”具有哪两个艺术特征?
4、“木叶”为何如此生动?
5、木与叶统一的妙处是什么?
木 叶
树 叶
树
木
“树”与“木”在艺术上有何差别?
(快速浏览第3-6段)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褐绿色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黄色
干燥
树——饱满、枝叶繁茂、褐绿色、湿润
木——空阔、含落叶因素、黄色、干燥
为何现在很少用“树叶”这个词汇了?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用于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木”具有哪两个艺术特征?
1、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2、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木叶”为何如此生动?
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
疏朗的清秋气息
仿佛能听见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与叶统一的妙处是什么?
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 叶
落木
春夏之交
枝叶繁茂
绿、褐绿
饱含水分
饱满绵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下 结 论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
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启示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征。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