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女娲造人
袁 珂
从歌曲中,你听到了哪些典故和传说?
请给同学们讲讲你所知道的神话故事。
学习目标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编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
作者介绍
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的追求,对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的产生,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神话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创世神话又称开辟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用想象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做的幼稚解释与描述,反映出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文学常识
神话特点
3.读准字音:
揉 荒凉 寂寞
莽莽 蓬勃 澄澈
掺和 非凡 气概
灵敏 泥潭 绵延
抟 絙 神通广大
灵机一动 眉开眼笑
莽莽榛榛 力不暇供
róu huāng liáng jì mò
mǎng mǎng péng bó chéng chè
chān huo fēi fán qì gài
líng mǐn ní tán mián yán
tuán gēng shén tōng guǎng dà
líng jī yī dòng méi kāi yǎn xiào
zhēn xiá
【开辟】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生气蓬勃】
【澄澈】
本文指古代神话,谓盘古开天辟地。指宇宙开始。
原指法术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命力旺盛。
清澈透明。
【掘起】
挖起。
理解词语
【掺和】
【兴高采烈】
【眉开眼笑】
【宇宙】
【气概】
【疲倦不堪】
【绵延】
掺杂混合在一起。
兴致高,情绪热烈。
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延续不断。
活动一:初读感知:
1、读标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2、速读课文,简要概括内容。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读得快,信息概括最全面。
四.课堂活动:
-----------------------------------------
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觉得天地之间很孤独,所以想添点东西让它多一些生机,她用黄泥创造了人。之后,女娲觉得用手揉泥造人太累了,就想到了挥藤造人,创造出了大量的人。最后她又让男女搭配,让人类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4.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风俗通》
合作探究
1.资料助读:
2.读课文,勾画作者想像添加的部分和删减的内容,说一说这样处理的好处。
增添了:
袁珂的改写增添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袁珂的改写丰富了女娲的形象。在袁珂笔下,女娲不仅具有神通广大的神性,更具有勤劳能干、活泼智慧、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性。
作者的评述。
更改和删减了:
将“引姮于泥中,举以为人”改为:用枯藤伸人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来造人。
将“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姮人也”删减。
袁珂的《女娲造人》在《风俗通》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通过对女娲造人的动机、女娲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乐等情绪的描写,使内容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活动三:细读赏析:
1.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
探究任务:请结合具体语段,说一说你读到了一位___________样的女娲。
2、这些特点哪些是神的特点?哪些具有人性?
神性:
神通广大
(造人过程非常神奇)
女
娲
人性:
勤劳、聪明
爱美、也会寂寞
充满母性光辉
既是神通广大的神,也是充满七情六欲的人。
2.思考: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想象上有何特点
作者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象的内容既显“神威”,又符合人情事理。广阔的天地,葬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笑”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正显出了一位母亲的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情节是想象的,虽然大胆夸张,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活动四:拓展延伸:
1.女娲是人类母亲的形象,具备天下母亲勤劳、智慧、温情、伟大的特点。神话虽是虚幻,却植根于现实。课前我们听到的歌曲中,就涉及有关伟大母亲的典故,让我们读一读,感受母爱的伟大:
孟子之母仉(zhang三声)氏。相传孟子幼年时,有一次,逃学回家,孟母得知,于是“引刀断其机织”,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孟母为改变孟子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孟子从此勤学自奋,师事子思,终成大儒。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之句,系据上述传说编写的,在封建社会中,孟母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
孟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母
读了这两则故事,你能理解一颗母亲的心吗?
圣诞节快到了,如果让你送给妈妈一件礼物,你想送什么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献给你的母亲。
小结
这篇文章助想象的翅膀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象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象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的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合情又合理的想象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小结写作特点
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语言清新,质朴生动。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