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
自然特征与农业
南方地区
第七章
单元复习
学习目标(新课标要求)
通过分析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找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说出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运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新课标要求)
在地图中找出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位置、范围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了解香港和澳门“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及拓展空间和保护环境的措施
说明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分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在台湾省的地形图中找出台湾省的范围,并评价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征,认识台湾省人口的分布特点
概括台湾省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济发展的大致历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一节
位于 以南、
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 、
和 。
位置
青藏高原
秦岭—淮河
黄海
东海
东海
黄海
南海
南海
地形
西部:以 和 为主。
东部: 、 和
交错分布。
盆地
高原
低山
丘陵
平原
大部分地区属于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北回归线以南部分地区属于
南方地区的丘陵地区
典型分布
湿热环境
形成条件
红土地
酸性,有机质少,土质黏重,是一种贫脊,是一种贫瘠土壤。
性质
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改良
南方地区的紫色土和水稻土
主要分布
特征
土壤
水稻土
含丰富的磷、钾等矿物养料,土壤肥沃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紫色土
作物
富含有机质,肥沃,多呈青灰色
小麦、水稻、油桐、甘蔗、柑橘
水稻、油菜、棉花
作物熟制
粮食作物
水稻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南方地区
经济作物
水果
油菜、棉花、甘蔗、茶叶、毛竹、橡胶
柑橘、香蕉、菠萝、龙眼、芒果,荔枝
( 1 )南方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 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 2 )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 利于发展种植业和淡水养殖业;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利于发展种植业。
( 3 )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有利条件
( 1 )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较少, 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 2 )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受台风影响大。
( 3 )东南丘陵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 土质黏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 4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发育,地表崎岖, 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不利条件
知识总结
地理位置:
自然特征与农业
自然环境:
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农作物:
农业条件: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红色的土壤
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
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二节
位于长江的 地区,濒临 和 ,地处 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位置
包括 和
下游
东海
黄海
上海市
江苏省南部
浙江省北部
江海交汇
地形
特征:以 为主。
海拔多在10米以下
平原
联系内陆
联系沿海
联系沿海
通往世界港口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海洋,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是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实现了江海联动
地理位置优越性
属于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河湖
鱼米之乡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气候
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
稻米
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淡水鱼
6. 河流塑造了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为人们提供生存空间。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1. 提供水源
( 1 )为沿岸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 2 )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 3 )为沿岸工业提供了工业生产用水。
2. 提供水产品。利用河流发展水产养殖业。
3. 提供水能资源。在河流落差大、水量大的河段,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发电为区域发展提供必需的能源。
4. 提供便利的水中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5. 提供旅游资源。河流上游,常形成峡谷景观,如长江三峡;长江下游水乡风貌,如西塘古镇。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
河流流量的不稳定,易造成旱涝灾害,危及河流两岸特别是中下游地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修建水利工程可有效减少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位于长江入海口。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特点:城市密集,多沿河,沿湖分布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常住人口2487.1万,是我国的超大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地位和作用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 作用。
辐射带动
联系日益密切的城市群
“同城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交流日益频繁。借助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水乡古镇等人文旅游景点丰富多样
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水乡自然风光独特
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组成了便捷的交通运输网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再加上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水、电、交通、通信等) ,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知识总结
范围: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
“鱼米之乡”:
优越的地理位置:
历史文化名城:
江海交汇之地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以平原为主,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稻米、淡水鱼产区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便于对内、对外联系
南京、杭州、苏州、扬州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我国的超大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
同城效应: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交流日益频繁
丰富的旅游资源
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东方明珠”─
香港和澳门
第三节
香港地理位置
范围
地理位置
中国大陆的 ,珠江口的 侧,邻 市
由 、 、
组成
东南端
东
深圳
香港岛
九龙
“新界”
澳门地理位置
范围
地理位置
中国大陆的 ,珠江口的 侧,邻 市
由 、 、
组成
东南端
西
珠海
澳门半岛
氹仔岛
路环岛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香港和澳门濒临南海,为其发展对外贸易和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背靠祖国内地使其获得了对内、对外的广阔发展空间。
香港的高层建筑
扩展城市用地的主要方式
“上 天”
填海造地建成的香港机场
“下海”
香港和澳门 ,自然资源 。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有:
地狭人稠
匮乏
澳门人口密度很大,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方式主要为 。
扩展城市用地的主要方式
填海造地
港澳经济的特点
两地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经济持续繁荣,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被誉为“ ”。
澳门 发达,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 港,也是重要的 中心、
中心、 中心及 中心。
东方明珠
自由贸易
国际金融
贸易
信息服务
航运
博彩旅游业
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祖国内地的优势
优势互补
香港的优势
香港与祖国内地经济合作:在祖国内地生产,通过香港出口工业产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 —“前店后厂”模式
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承接海外订单,从事样品制造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供应原材料、元器件,控制产品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
珠江三角洲地区
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
扮演“店”的角色
香 港
“前店后厂”
扮演“厂”的角色
目前粤港合作模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基地
合作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 祖国内地的制造业水平逐步提高, 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已经发展成为“ 世界工厂" 。香港则重点发展服务业。
知识总结
“东方明珠”——
香港和澳门
特别行政区
地理位置:
组成:
人地特征:
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香港:
澳门:
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邻
香港由香港岛、九龙、“新界”组成,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地狭人稠。香港“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澳门填海造地
博彩旅游业是支柱产业
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航运中心
香港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祖国神圣的领土
─台湾
第四节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穿过台湾岛中南部、台湾省位于 纬度地区,南部属于 带,北部属于 带。
台湾岛北临 海,东临 洋,南临 海,西隔 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海峡属于 海。
范 围
包括我国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面积共约36000平方千米。
北回归线
低
热
北温
东
太平
南
台湾
东
台湾省的自然特征
地 形
东、中部 ,西部 。
山地
平原
人口分布
特征:台湾岛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的 地带,中东部主要为山地,人口较 。
沿海平原
少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南部
位于我国东南部,东临太平洋
气候类型
北部:
南部:
气候特征
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季多 。
台风和暴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发源于 山脉,流入周围海洋。
河 流
台湾岛陆地面积较小 河流 。
地形以山地为主 河流 大,水流急
台湾岛降水丰沛 河流 丰富
河流 ,
资源丰富
短小
台湾
落差
水量
短急
水能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西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生产发达, 便利, 集中。
工农业
交通
人口
富饶的宝岛
西部平原盛产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西部平原盛产稻米
矿产资源丰富
中、东部山地森林资源丰富
台湾气候、土壤条件适宜种植水稻,水稻产量高
盛产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
台湾多兰花,主要是气候适宜
森林树种十分丰富
气候终年湿热且植物数量大
是森林、矿产、水产等资源十分丰富的宝岛
富饶的宝岛
美称的含义
美称
海上米仓
东方甜岛
水果之乡
兰花之乡
亚洲天然植物园
植物王国
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主要出口蔗糖、水果、稻米、樟脑
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品加工为主
普通工业产品
高附加值产品
出口的产品
经济特点
出口产品特征
时 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初级产品
主要出口纺织服饰,玩具,日用电子消费品
主要出口软件、集成电路板
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主导产业类型
原料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台湾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
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知识总结
祖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省
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范围:
地理位置:
美丽富饶的宝岛
自然环境:
美丽的宝岛: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风景名胜众多,如日月潭、野柳地质公园等
台湾岛山地面积广,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富饶的宝岛:
有“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等众多美誉
外向型经济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品加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