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和平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30 20: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和平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I卷和第Ⅱ卷两大部分,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2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I卷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蓦然(mù) 惬意(qiè) 愧怍(zuò) 吹毛求疵(cī)
B.佳肴(yáo) 苋菜(xiàn) 睥睨(nì) 独辟蹊径(xī)
C.篆刻(zhuàn)戏谑(xuè) 箱箧(qiè) 惟妙惟肖(xiāo)
D.荫庇(bì) 静谧(bì) 巉岩(chán) 苦心孤诣 (y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项是:( )(2分)
A.彷徨 愁怨 寂寥静默 凄婉惆伥
B.编辑 商榷 典藉满架 旁稽博采
C.诀别 睿智 碌碌终身 张惶失措
D.辩难 雏形 惊鸿一瞥 力能扛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项是:( )(2分)
A.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B.十一小长假,各旅游胜地都会游客拥堵,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C.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
D.有人多次为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嶂,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
D.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B.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C.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D.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6.请根据上下文,选择相应选项使填入文中横线处语句与短文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2分)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 ;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 ;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
①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②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③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④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A.④③①② 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①④③②
二、(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6分)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鸟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l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故一世之雄地,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以《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7.列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 B.表明下面议论的必要性。
C.提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 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8.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2分)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6分)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
韩 愈
太学博士顿丘①李于,余兄孙女婿也。年四十八,长庆三年正月五日卒,其月二十六日,穿其妻墓而合葬之,在某县某地。子三人,皆幼。
初,于以进士为鄂岳从事,遇方士柳泌,从受药法,服之,往往下血。比四年,病益急,乃死。其法:以铅满一鼎,按中为空,实以水银,盖封四际,烧为丹型砂云。
余不知服食②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说,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
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逊弟刑部侍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金吾将军李道古,此其人皆有名位,世所共识。工部既食水银得病,自说:若有烧铁杖自颠贯其下者,摧而为火,射窍节以出。狂痛号呼乞绝,其茵席常得水银,发且止,唾血十数年以毙。殿中疽发其背死。刑部且死,谓余曰:“我为药误。”其季建一旦无病死。襄阳黜为吉州司马,余自袁州还京师,襄阳乘舸,邀我于萧洲,屏人曰:“我得秘药,不可独不死,今遗子一器,可用枣肉为丸服之。”别一年而病,其家人至,讯之,曰:“前所服药误,方且下之,下则平矣。”病二岁竞卒。卢大夫死时,溺出血肉,痛不可忍,乞死乃死。金吾以柳泌得罪,食泌药,五十死海上。此可以为诫者也。蕲不死,乃速得死,谓之智,可不可也?
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人相厚勉,必曰:“强食。”今惑者皆曰:“五谷令人夭,不能无食,常务减节。”盐醯以济百味,豚、鱼、鸡三者,古以养老,反曰:“是皆杀人,不可食。”一筵之馔,禁忌十常不食二三。不信常道,而务鬼怪,临死乃悔。后之好者,又曰:“彼死者皆不得其道也,我则不然。”始病,曰:“药动故病,病去药行,乃不死矣。”及且死,又悔。呜呼!可哀也已,可哀也已!
【注】①顿丘:今河北清丰县。②服食:道家养生法。此指服食丹药(金丹,即水银的氧化物)。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比四年,病益急,乃死 比:等到,到了
B.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 游:游玩,游览
C.我得秘药,不可独不死,今遗子一器 遗:遗失,遗留
D.人相厚勉,必曰:“强食。” 勉:勉强,强迫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服食”的惨状的一组是( )(2分)
①服之,往往下血 ②若有烧铁杖自颠贯其下者,摧而为火,射窍节以出
③狂痛号呼乞绝 ④可用枣肉为丸服之
⑤溺出血肉,痛不可忍 ⑥彼死者皆不得其道也,我则不然。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2分)
A.墓志铭要叙述死者的生平事略,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而本文写李于生平的文字不多且没有赞扬之语;而是借墓志针砭时弊,抨击误人性命的服食。
B.本文不是简单反对服食,而是描述了服食者疼痛不堪、哀求速死的惨状,这样更能警醒迷信服食者以及准备服食者。
C.第四段写了七个有名位的人服食后的情况来警告世人,但并未平均用力,归登、李虚中、孟简是详写,其余是略写,从而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服食者认为“五谷三牲”对人体不利,应少吃或不吃。有人虽见前人服食而亡,却认为自己服食会成功,临死时又后悔。真是糊涂啊!
第Ⅱ卷
l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以铅满一鼎,按中为空,实以水银,盖封四际,烧为丹砂云。(4分)
②刑部且死,谓余曰:“我为药误。”其季建一旦无病死。(3分)
③曰:“前所服药误,方且下之,下则平矣。”病二岁竞卒。(3分)
四、(6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①倚南窗以寄傲, 。(《归去来兮》)
②穷且益坚, 。(《滕王阁序》)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陈情表》)
④潦水尽而寒潭秋, 。(《滕王阁序》)
⑤ ,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
五、(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7分)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②路静,交交③园屋深。
床敷④每小息,杖屦⑤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翳翳(yì):树荫浓暗的样子。陂(bēi):池塘。③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④床敷:安置卧具。⑤杖屦(jù):扶杖漫步。
15.简析此诗尾联的手法。(3分)
16.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此诗云:“寓感奋于冲夷(冲和平易)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
六、(1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l7—20题(13分)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裳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夭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透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8.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19.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4分)
20.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越近”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3分)
七、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在中国园林的布置或中国绘画的布局中,有稀疏浅淡处,也有茂密浓重处,各有情趣。苏东坡更在《饮湖上初睛后雨》一诗中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来描写西子湖。可见,浓和淡都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人生亦是如此。“浓”是一种生活方式,“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浓淡相宜”亦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的多彩可能就源于此等丰富的情致吧。
请围绕“浓、淡”的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