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6 08: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无 衣
《诗经·秦风》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内容:风、雅、颂
形式:赋、比、兴
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诗经》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风·雅·颂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
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
《居洛初夏作》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
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
《居洛初夏作》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雅·颂
“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风·雅·颂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民间乐歌
宫廷乐歌
宗庙乐歌和舞歌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以彼物比此物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
六义
解题
《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秦地民歌。
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622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国风·秦风》共有10首诗:车邻、驷驖 sì tiě 、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一读诗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風·無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
把握节奏和语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名作动,穿战袍
助词
起兵
共同对敌
名作动,穿贴身衣服
一起准备,共同行动
名作动,穿下衣(指战裙)
一起出发
铠甲和兵器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长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共同对付敌人!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里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行动!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诗歌翻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重章叠句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1.内容上
(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2)突出诗歌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2.形式上
(1)便于记忆和咏唱。
(2)增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3)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唱的作用
诗中“衣”之理解
“袍”:秦国士兵御寒所穿的是袍,较一般人所穿的袍稍短,白天穿在身上,到了夜晚则可以当被子来用。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释名》:“汗衣,近身受汗之衣也。汗衣滋液,故谓之泽”
“裳”:“裙,下裳”。古代男女皆着裳。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革做衣料,即所谓“甲裳”。
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
小结:三节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团结互助,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英勇无畏
长袍
贴身内衣
下衣
长柄武器
长柄武器
铠甲兵器
共同对敌
一起行动
一起赴战
层层递进
战服
兵器
思想行动
层层深入
诗歌 主旨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
本诗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情景默写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开篇就用“ _____?______”两句,渲染了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的情况。
3.“______”一句,道出了大家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的共识。
4.这是一首战歌,每章第二句,分别用“ ______ ”“______”“______”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联系现实,感悟精神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