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细读精讲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屈原列传》细读精讲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6 10:5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史记·屈原列传》细读精讲
教材原文
屈原列传1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3,明于治乱4,娴于辞令5。入则与王图议6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7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14‘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15也,谗谄之蔽明16也,邪曲之害公17也,方正之不容18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19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20,故劳苦倦极21,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22,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23,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5。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26,下道齐桓27,中述汤、武28,以刺世事29。明道德之广崇30,治乱之条贯31,靡32不毕见。其文约33,其辞微34,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5,举类迩而见义远36。其志洁,故其称物芳37;其行廉,故死而不容3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39,蝉蜕于浊秽40,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41,皭然泥而不滓者也42。推43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44。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45,惠王46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4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48,秦愿献商於49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50。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51,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52,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53。魏闻之,袭楚至邓54。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55,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56,而设诡辩57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58,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59。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60,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61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62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63君兴国,而欲反覆64之,一篇之中三致志65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66,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67,而圣君治国68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69,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70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71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72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73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74。”渔父曰:“夫圣人75者,不凝滞于物76,而能与世推移77。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78?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79?何故怀瑾握瑜80,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81,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82,受物之汶汶83者乎?宁赴常流84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85,而蒙世之温蠖86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87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88而以赋见称。然皆祖89屈原之从容90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9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92,悲其志。适93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94,又怪屈原以彼其材95,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96,同死生97,轻去就98,又爽然自失99矣。”
白话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于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不欺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世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的境地,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称赞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免官职。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答应割让的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作文讲记
《屈原列传》在整个《史记》中都是比较独特的存在。按照《史记》中传记体例来看,为某人作传应以传主的行状为依据,如《苏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与小说的虚构不同,纪实性是传记文学的基本要求。
屈原作为一位失意的政治家,在先秦历史上的记载少而不详,流传下来的更是匮乏。要为这样的一位前人作传,司马迁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司马迁用大量的悲悯,有力的讽刺,情感的洪流,以史诗性的笔锋,出之以唱叹的抒情诗的旋律,还是写下了《屈原列传》。司马迁是忠于情感的,他认识到了屈原身上那为世俗所不见的伟大,并为这份伟大的精神价值动容。他不想让屈原在史书中失去印记,湮没于历史尘烟之中。
在《屈原列传》的创作上,司马迁以材料组合为切入点,下了大功夫。司马迁将楚国由盛转衰的历史事实作为重要的叙述片段,而与屈原直接相关的文字却只占了很小的篇幅。文章要突出的主体是屈原,而描写的主体是楚国。例如,第七段描写怀王第三次受骗。在这里,屈原的“虎狼”之议无疑是深刻的,但对于屈原的这一至诚的谏诤——“不如毋行”,怀王并未听入耳,相反,他最终听从子兰的“奉劝”,足蹈秦地,从而落得“为天下笑”的可悲下场。

屈原悲剧命运的起点,司马迁在叙述的时候,交代了四个字——“屈平既绌”。直接描述屈原的文字在文章中占有的篇幅是极其有限的。在对这一段历史的书写中,屈原似乎是“消失”的。司马迁巧妙地通过“不写之写”——以“缺席”的方式彰显屈原的存在,将屈原的命运与楚国的盛衰巧妙地捆绑起来,从而更加深刻地显现屈原在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从思想上看,司马迁是自然主义的;在性格上却是富于浪漫和情感的。[1]在屈原与渔夫对话这一节,司马迁直接引用屈原作品原文,把屈原创设的一次文学性对话,录入史传。

两次对话由“渔父的明知故问-屈原的直吐胸中块垒”和“渔父的讽喻讥刺和屈原的吐胆倾心”构成,表现了屈原对污浊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自己的高洁品格的珍重。清代郭嵩焘曰:“《卜居》、《渔父》,并屈原之设辞,非事实,史公引入传,盖屈原事迹,先秦古籍少记载耳。”将虚构的片段纳入史传文学中似乎不妥,因为与历史真实相比,这些叙述缺乏雄辩的力量和真实的支撑。但作为“艺术真实”,这段描写对历史真实进行了超越。司马迁以假定性的情境表现对屈原形象和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将屈原的形象上升到了一种“内蕴的真实”。在司马迁看来,这虚构的、脱离肉身形体的屈原,是他心目中的屈原,是更本质的屈原。

屈原在为世俗所不容、报国无望、国家衰亡、理想破灭的极度绝望中,自沉汩罗江而死。命运之轮无情地碾压着屈原,自杀式的结局更加血淋淋地“升华”这段悲剧。在与生命的抗争中,司马迁在历史风烟中寻得屈原。在司马迁的创作中,他始终关注人性极限的边界,把人物置于一个封闭的世俗化空间,让主人公在传奇经历中接受特殊的精神洗礼和心理极限考验。因此,在司马迁的笔下,屈原身上承载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崇高的人生信仰——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不惜损毁肉身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种体验是极其残酷的,是超越与非超越之间的精神磨难。在走向极限的路上,生命的奇迹一次次上演。

王国维曾说:“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罹其难,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2]但在《史记》中,司马迁却刻画了众多的中国悲剧士人群像,对时代的和命运的不公发出深沉的呐喊,成为一种反抗精神留存于世,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自觉。司马迁能赤裸裸地接触着一切人物的本质,又能烛照一切人生的底层,于是而以情感唱叹着、同情着、描绘着了。[3]而这,未尝不是司马迁用手中的笔,对自我所经历的人性阴暗、坎坷现状的解构与和解。
字词注释:
(1)节选自[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年版,第3009-3020页.
(2)[左徒]官名。
(3)[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闻,学识。志,记。
(4)[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5)[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娴,熟练、熟悉。辞令,应对的言辞。
(6)[图议]谋划计议。
(7)[任]信任。
(8)[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上官,复姓。大夫,官名。列,朝列、班列。
(9)[害其能]嫉妒屈原的才能。害,嫉妒。
(10)[宪令]国家法令。
(11)[属(zhǔ)]撰写。
(12)[夺]强取为己有。
(13)[伐]自夸,炫耀。
(14)[曰以为]“曰”和“以为”是同义连用。一说,“曰”为衍文。
(15)[疾王听之不聪]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疾,痛心。聪,明察。
(16)[谗谄之蔽明]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
(17)[邪曲之害公]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
(18)[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
(19)[离忧]遭遇忧虑。离,同“罹”,遭受。
(20)[人穷则反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
(21)[倦极]疲倦困苦。极,疲困。
(22)[惨怛(dá)]忧伤,悲痛。
(23)[信而见疑]诚实不欺却被怀疑。见,被。
(24)[盖自怨生也]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2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乱礼法。淫,过度、无节制。
(26)[上称帝喾(kù)]往远处说提到帝喾(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27)[下道齐桓]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
(28)[汤、武]即商汤、周武王。
(29)[以刺世事](称引古代帝王)以此讥讽当世的事。
(30)[广崇]广大崇高。
(31)[条贯]条理。
(32)[靡]无,没有。
(33)[约]简约。
(34)[微]含蓄隐晦。
(3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指,同“旨”。
(36)[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37)[称物芳]指《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
(38)[故死而不容]所以致死不容于世。
(39)[自疏濯淖(nào)污泥之中]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濯、淖、污、泥,都是污浊的意思。
(40)[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
(41)[不获世之滋垢]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获,辱、被辱。滋,黑。
(42)[皭(jiào)然泥(nì)而不滓(zǐ)者也] 意思是,屈原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皭 ,清白、洁净。泥,沾污。滓,污染。
(43)[推]推赞,推许。
(44)[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45)[齐与楚从(zòng)亲]齐国和楚国合纵相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46)[惠王]秦惠王。
(47)[乃令张仪详(yáng)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张仪,魏国人。他后来为秦惠王游说六国,主张“连横”。详,同“佯”,假装。厚币,丰厚的礼物。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张仪入楚在楚怀王十六年(前313)。
(48)[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49)[商於]地名,在今河南淅(xī)川西南。一说,指商(今陕西丹凤西北商镇)、於(在今河南西峡境)两邑之间的地区,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带。
(50)[使使如秦受地]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答应割让的土地。
(51)[丹、淅]丹水、淅水一带。丹水发源于陕西商洛,东入河南与淅水汇合,至湖北丹江口入汉水。淅水发源于河南卢氏,流经内乡、淅川等地。前312年,秦军在丹阳(今河南西峡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
(52)[匄]读gài。
(53)[蓝田]在今湖北钟祥西北。
(54)[邓]在今湖北襄阳北。
(55)[明年]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5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因,趁机。用事,当权。
(57)[设诡辩]说假话。
(58)[顾反]回来。
(59)[眜]读mò。
(60)[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丹凤东。
(61)[咎]怪罪,责怪。
(62)[嫉]恨。
(63)[存]思念。一说,保全。
(64)[反覆]回归。
(65)[三致志]在三表达(这种)意愿。
(66)[自为(wèi)]帮助自己。
(67)[相随属(zhǔ)]接连出现。
(68)[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
(69)[六郡]指汉中一带。
(70)[短]诋毁。
(71)[迁]放逐。
(72)[形容]外貌,模样。形,身形。容,面容。
(73)[三闾(lǚ)大夫]官名。屈原此前曾任此职。
(74)[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
(75)[圣人]这里指聪明通达的人。
(76)[不凝滞于物]不为外物所拘束。凝滞,拘泥、执着。
(77)[与世推移]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78)[随其流而扬其波]指随从世俗,与之同流。
(79)[餔(bū)其糟而啜其醨]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意思是与众人同醉。餔,吃。啜,喝。醨,薄酒。
(80)[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
(81)[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82)[察察]洁净的样子。
(83)[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
(84)[常流]即“长流”,指江水。
(85)[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交接的样子。
(86)[温蠖(huò)]尘垢。
(87)[汩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
(88)[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89)[祖]效法,继承。
(90)[从容]委婉得体。
(91)[太史公曰]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后面的文字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
(92)[《天河》《招魂》《哀郢》]均为屈原的作品。《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
(93)[适]到某地去。
(94)[贾生吊之]指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路过湘水,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95)[彼其材]他那样的才能。
(96)[《鵩鸟赋》]贾谊的赋作,借与服鸟问答抒发自己忧愤不平的情感。
(97)[同死生]将生死同等看待。
(98)[去就]指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99)[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知识链接
一、屈原:
(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二、《楚辞》: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三、《史记》:
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司马迁:
(约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五、通假字:
六、词类活用:
七、古今异义:
八、特殊句式:

九、成语典故:
(1)怀瑾握瑜:出自战国·楚·屈原《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得所示。”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怀里揣着瑾,手里拿着瑜。比喻人具有纯洁而高尚的品德。
(2)博闻强志: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闻:见闻。志:记。形容人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3)随波逐流:随:追随。逐:追逐。随着波浪起伏,顺着流水飘荡。比喻没有原则或主见,只是随大流,跟着别人走,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弹冠振衣:出自《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意思是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5)与世推移:出自《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亦作“与时推移”。
简要评述
《屈原列传》运用夹叙夹议、一唱三叹的高超艺术手法,塑造了屈原清白忠贞、命运不济的悲剧形象。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创造出更加丰满的屈原形象,在绝对的历史跨度之中增强了历史的立体感。同时,他对命运的声讨,对人性的探索,也为我们带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
一、夹叙夹议、
回环往复的艺术手法

《屈原列传》全篇一千二百余字,叙述和议论的文字几近齐平。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在于先秦史料对屈原记录的匮乏,另一方面也在于司马迁对屈原伟大之处的深切认可和落笔感慨的“情不自禁”。

在对屈原的叙述上,主要是介绍其生平、政治与外交才能,楚君对屈原的由“任”到“疏”,以及楚王和楚国的走向等。

在文章的议论上,主要集中在两处。

第一处是对《离骚》的评介。《离骚》的产生,其外在于 “疏”,其内在于“怨”。从 《离骚》能看到一个活脱脱的屈原。他忠君,他爱国,他“志洁”,他“行廉”,他“文约”,他 “辞微”。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屈原“人如其诗”,“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二处议论在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渔父第一次的明知故问和第二次的讽喻讥刺,通过人物问答的方式进行议论,引出了屈原身处困厄之境而坚持“怀瑾握玉”,保持“身之察察”,不变节易志的崇高形象。
全文的夹叙夹议,回环往复,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咏叹笔调。同时,司马迁在修辞的运用上也同样精彩。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又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和“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者乎”……排比、比喻、对仗回环往复,浩荡穿肠,反复渲染,酣畅淋漓。

司马迁的文字具有“奇”而“韵”的特点。“奇”来自秦文的矫健,而变为疏荡;“韵”即经过《楚辞》的洗礼,使得疏荡处不走入偏枯燥急,同时又具有下一代风格的萌芽。


二、颂忠贞、浇烦闷、叹悲生
——司马迁的“情之所至”

司马迁钦佩屈原的为人——才华卓绝、清白忠贞、辉映日月;司马迁欣赏屈原的文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未尝不垂泪,想见其为人。”司马迁悲慨屈原的命运——正道直行而遭罹贬谪流放,最后自投汩罗,凄凉谢世。
而司马迁却因在“李陵之变”敢于直言进谏而受“宫刑凌辱”,心中的烦闷绝望可想而知。然而,他寻得了屈原,他被屈原的伟岸崇高震撼;他渴望著书立传,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如《离骚》般流传后世。清代刘鄂在《老残游记》的“序”言:“《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颂忠贞、浇烦闷、叹悲生——《屈原列传》字字泣血,写下了司马迁的“情之所至”。
学而习之
一、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属(shǔ)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靡(mǐ)不毕见
B.餔(pǔ)其糟
蝉蜕(tuì)
滋垢(ɡòu)
浊(zhuó)秽
C.啜(chuò)其醨
皭(jiào)然
既绌(chù)
温蠖(hù)
D.被(pī)发
憔(qiáo)悴
濯淖(nào)
罹(lí)难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齐与楚从亲
C.厚币委质事楚
D.其文约,其辞微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
B.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抢夺、夺取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
4.与“何故怀瑾握瑜”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南国烽烟正十年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二、语言表达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__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生活底层的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__________。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文言文阅读
(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取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取材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不凝滞于物/为降虏于蛮夷
C.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D.乃作《怀沙》之赋/乃幽武置大窖中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中的“圣人”和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的“圣人”,都具有兼济天下的美德。
B.“怀瑾握瑜”中的“瑾”和“瑜”本义指美玉,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C.卫律在威逼苏武失败后改为利诱,称他为“苏君”,以示亲近,而苏武却直呼卫律为“汝”,表达对其叛主背亲的蔑视。
D.选文(一)中屈原殉国明志,选文(二)中苏武忍辱牧羊,他们选择不同,但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9.把下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B
6. 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7.D
8.A
9.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