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31 19: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主备:仇上仕 审核:张素芬 袁泰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屡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①读准: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解衣欲睡( jiě )欣然起行( xīn )水中藻、荇交横( zǎo )( xìng )
②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③读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夜, 解 衣 欲 睡, 月色 入 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此时)月光照进门来
欣然 起 行。 念 无 与 为乐 者,遂 至 承天寺
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
寻 张怀民。怀民亦 未 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 下如
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一起在院中散步。庭院中像
积 水 空 明, 水中 藻、 荇 交横, 盖 竹 柏
充满水,澄澈透明,在水中还有水藻、和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
影 也。何 夜 无 月? 何 处 无 竹 柏?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
影子啊。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能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
者 耳。
的无事可做的人罢了。
4、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课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
第二层(写景):
第三层(抒情):
【展示提升】 读、背
【检测训练】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
2、默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或错觉写月光迷人的句子。)
第二课时
【课前反馈】 解释、翻译。
【学习目标】
1、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自主学习】 品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2、《记承天寺夜游》中把“寻张怀民”中的“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4、《记承天寺夜游》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5、《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展示提升】
【检测训练】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用了 修辞方法?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用了 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