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野营:有 余 数 的 除 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野营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身边,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复习引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请看大屏幕:28÷7 = 24÷4 =
36÷6 = 48÷8 = 18÷2 = 32÷4 =64÷8 = 16÷4 =72÷8 = 49÷7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顾旧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带着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情景图,回答问题:乐乐和小伙伴们一起秋游野餐,(停顿半分钟)他们带了哪些食物?学生观察情景图回答问题,列出所有食物。并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相应数学问题的能力。】
解决所提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饼干可以分给几人? 可以先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试着猜测结果,然后运用教具操作,寻找答案。让学生到黑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小结:同学们的分法都对,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每人分3个,还剩一个。
3.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会剩下1个?这一个还能不能再平均分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反馈,重点突出这一个不能再平均分下去。
4.讲解算式的写法:10÷3=3(人)......1(片) (板书)讲解算式的意义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3人,这个3就是商,剩下的一个,就叫“余数”。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个算式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算式读时要读出单位.哪位同学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借助直观操作、课件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里的教学要注意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教学。】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举一反三:通过第1 个数学问题,学生对于有余数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问题:草莓可以分给几人?如果是13个,14个,15个或16个呢?可以让学生模仿问题一来解决。13÷4=3(人)......1(个)14÷4=3(人)......2(个)15÷4=3(人)......3(个)16÷4=4(人)引导学生表述清楚、完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读时注意读出单位)带着学生读出后三个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决许多分一分的问题,体会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很多,从而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体会商和余数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四、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它们都一样吗?你能分分类吗 (2)观察除数和余数,你能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吗?(3)余数除数小.
【设计意图: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时不要轻易地告诉学生这一结论,而应在解决了大量的生活实际问题后,引导他们观察、发现这一关系,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注重了这一点。】
五、自主练习1.自主练习第1题:15个茄子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16个西红柿,每5个装一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首先观察图意,然后自己填一填,反馈交流。交流时注意学生不同的方法,并注意学生的表述是否准确。2. 帮水果找家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注意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3.小法官。针对本节课基础知识设定的5道判断题。4.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学到了什么知识?对,有余数的除法问题。(板书课题)你有什么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并能提出新的研究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反思、提问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