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过关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秋天的怀念》过关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08: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过关检测
一、单选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沉寂(jì) 烂漫(màn) 翻来复去(fù)
B. 整宿(xiù) 淡雅(yǎ) 焦躁不安(zào)
C. 憔萃(cuì) 瘫痪(huàn) 泼泼洒洒(pō)
D. 诀别(jué) 豌豆(wān) 絮絮叨叨(dāo)
2.下面词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侍弄 沉寂 瘫痪 翻来复去 B. 豌豆 仿膳 昏迷 喜出忘外
C. 诀别 憔悴 淡雅 絮絮叨叨 D. 整宿 垂打 央求 泼泼洒洒
3.对文章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B.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C. “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点明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向上的。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 田地。(地步,境地)
B.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 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地说着。(形容说话啰唆)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 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D.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6.下列句子中下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期遭受着病痛折磨,原本生龙活虎的他已经变得憔悴不堪。
B.妈妈走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C.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春天冬雪消融,百花初绽,连那墙角的野花都开得无比烂漫。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B.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选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C.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B.课文中写窗外树叶飘落,暗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C.文中的母亲活得最苦,她不仅忍受着“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还承受着儿子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
D.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所做的几件感人的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9.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她絮絮叨叨的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C.“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D.“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东西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送人呢?”
(一)精段品读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 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白色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紫红色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1)根据原文,在第⑦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2)第①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3)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意:
作用:
(4)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 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 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 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 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 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 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 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贺州日报》2019年5月)
(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嘲啦嘲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根。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2)阅读第⑦⑧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
(3)本文的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下划线的词语。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4)“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如果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50字左右)
《秋天的怀念》过关检测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沉寂(jì) 烂漫(màn) 翻来复去(fù)
B. 整宿(xiù) 淡雅(yǎ) 焦躁不安(zào)
C. 憔萃(cuì) 瘫痪(huàn) 泼泼洒洒(pō)
D. 诀别(jué) 豌豆(wān) 絮絮叨叨(dāo)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A项,“翻来复去”应为“翻来覆去”;故A不正确。
B项,“宿”应读“xiǔ”;故B不正确。
C项,“憔萃”应为“憔悴”。故C不正确。
D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
2.下面词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侍弄 沉寂 瘫痪 翻来复去 B. 豌豆 仿膳 昏迷 喜出忘外
C. 诀别 憔悴 淡雅 絮絮叨叨 D. 整宿 垂打 央求 泼泼洒洒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A.“翻来复去 ””应写作“翻来覆去”。故A项有误。
B.“喜出忘外””应写作“喜出望外”。故B项有误。
C.字形完全正确。
D.“垂打”应写作“捶打”。故D项有误。
3.对文章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B.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C. “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点明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向上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把握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此类问题,注意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文章标题的基本意思和内涵。
《秋天的怀念》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D有误,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怀念、伤感和悔恨,不是乐观的。故D不正确。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 田地。(地步,境地)
B.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 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地说着。(形容说话啰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词义的理解能力。词语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里含义是不相同的,理解词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分析。B项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烂漫”是指菊花颜色鲜艳而美丽。故选B。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 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D.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学生要学会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表示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平时多注意。
A错误,句末的感叹号应放在双引号内。
6.下列句子中下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期遭受着病痛折磨,原本生龙活虎的他已经变得憔悴不堪。
B.妈妈走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C.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春天冬雪消融,百花初绽,连那墙角的野花都开得无比烂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辨析同义词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A项,憔悴不堪:瘦弱无力,脸色难看,令人不能忍受。使用正确。
B项,翻来覆去:原指来回翻身,亦可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此处用来形容“妈妈在抽屉里找东西”不恰当。
C项,喜出望外:是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使用正确。
D项,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使用正确。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B.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选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C.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B项,语义重复,“大约”“左右”删掉其一;
C项,搭配不当,在“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之后加“之一”;
D项,语序不当,将“越剧对她”改为“她对越剧”。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B.课文中写窗外树叶飘落,暗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C.文中的母亲活得最苦,她不仅忍受着“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还承受着儿子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
D.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所做的几件感人的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根据识记内容分析作家作品是否正确。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所使用的的手法,抓住关键词语及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还要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
A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小说,不是散文。
9.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她絮絮叨叨的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C.“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D.“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东西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送人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D.“妈妈坚定地说”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二、现代文阅读
(一)精段品读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 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白色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紫红色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1)根据原文,在第⑦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2)第①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3)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意:
作用:
(4)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1)淡雅 高洁 热烈而深沉 烂漫
(2)“悄悄地躲出去”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偷偷地听”是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 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
(3)用意: 调节儿子的情绪, 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
作用: 借景写人, 表现“我”摆脱了痛苦的心境, 变得坚强起来,照应上文。
(4)插叙。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对孩子无私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根据课文内容和词语的意思进行填空。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句中关键的词语进行赏析,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体会,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
(3)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文意,理解母亲鼓励我摆痛苦的良苦用心。
(4)此题考查的是记叙顺序的考查,要求学生对记叙顺序、倒叙、插叙充分掌握。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 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 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 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 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 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 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 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贺州日报》2019年5月)
(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答案】(1)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 给棉桃提供养分, 枯槁了自己。
(2)①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 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 为下文盛赞母爱作铺垫。
②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3)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4)①吃苦耐劳, 从“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②节俭纯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③挺拔坚强,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④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5)示例: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 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嘲啦嘲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根。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2)阅读第⑦⑧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
(3)本文的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下划线的词语。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4)“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如果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50字左右)
【答案】(1)春:糊纸袋。夏:补花、洗菜。秋:扫院子、扫大街。冬:在灯下学习。
(2)①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②她想学点文化,跟上时代,有一份工作。
(3)示例一:A句中“海底捞月”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
示例二:B句中“终于”一词足见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此刻奶奶非常惭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4)示例:“我”会为奶奶倒杯水,然后诚恳地向她表示歉意,跟她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精神,她的执着追求是给予“我”的一笔宝贵财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需要紧密联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全面,用语精炼。第二段所写为奶奶树下唤孙,送饭。第三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糊纸袋。第五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补花,洗菜。第六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扫院子。第七段所写为奶奶在树下学习。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细读选文可知,根据第七段中的“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可知奶奶是想学点文化,能有一份工作。
(3)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海底捞月”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动作的灵敏和“我”的淘气。第二句话中的“终于”是最终的意思,说明奶奶低头的时间之长,表现了奶奶内心的惭愧和失落。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考生做这类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勾画圈点,把重点记录下来。再从文章的题目、开头与结尾等处找出文章的中心。最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去理解文章给自己的感触。结合当时“我”的心情去写,如果有机会对奶奶表达自己的歉意,我一定对她说声“对不起”,然后告诉她要“活到老学到老”,告诉她“我”在她身上学到的美好品质,意思表达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