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导学
本单元各篇课文从内容主题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文章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切实、平易;从文学题材上看,基本都属于散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情感表达对亲人的爱和赞美。《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抒发对母爱的赞美;《散步》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欣赏,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理解作者所抒之情,陶冶自身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本单元各篇文章的主旨是亲情,但不限于亲情,还可以读出其他丰厚的内涵。例如:《秋天的怀念》不只是表现母爱,更有儿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从《散步》中,可以读出生命的轮回或延续的感慨,读出人生的抉择,读出人到中年的责任感等等。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何领悟作品的内涵,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主要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本单元要综合考虑,整体设计。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文本教学,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的需要,循序渐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朗读和把握抒情特点。所以要通过朗读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各篇文章不同的抒情特点。
学习目标
学习迁移
1.感受和理解各篇文章所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
2.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家人的爱
理解意义
1.每一段生命都有其意义,亲情在我们的成长中极为珍贵
2.成长过程中应珍惜生命,承担责任
掌握知能
知识:
1.重点字音字形和部分词语的意思
2.重要的作家作品
技能:
1.品味语言,把握抒情特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借助语气、节奏的变化体会情感的变化。朗读技能分为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技能。这一单元主要是内部心理技能的训练,即“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
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书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有的表达的感情非常深沉含蓄,有的是中年人对生命的感慨、对尊老爱幼责任的担当,有的则是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孩子对母亲的爱。课文中流露的情绪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沐浴在幸福之中、作为家庭中“幼”的一员的孩子们难以体会的,所以要通过朗读,在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并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们感同身受。
每篇文章虽然主题都是表达对亲人的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各自又有不同的抒情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准确把握课文中的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揣摩和品味词语,理解文中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抒情基调。
1.借助朗读评价量规和朗读技巧,学会写诵读脚本。
2.根据诵读脚本,认真诵读本单元每一篇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分析文章中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3.以读导写:按要求完成作文《我们是一家人》。
4.综合运用,完成核心任务。
学习者分析
从小学刚刚升入初中不足一月,在小学阶段进行过朗读训练,第一单元朗读的重点是重音和连读,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训练;进行内部心理技能的训练—“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面对《秋天的怀念》和《散步》这样文字浅显而意义深刻的文章,要更好地创造“情景再现”,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深入思考,把握好情感基调。
新课标对七年级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具体要求,为达到要求,学生需要适当的学习工具以及恰当的任务驱动。
学习资源
文本资源 《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 《我与地坛》《风筝》《多年父子成兄弟》 《泰戈尔诗选》《繁星》《春水》
评估证据
核心评估:
根据课文中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动作、情感编写表演剧本,设计亲情剧场。
其他评估证据:
1.开朗诵会。
2.进行文学创作。
单元设计
一、借助对朗读技巧的学习,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借助语气、节奏的变化体会情感的变化,走进人物内心
朗读评价量规
评价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读音 准确 准确 有错音
情感基调 能把握全文感情起伏的脉络,注意各个段落的节奏变化 基本把握 不准确
技巧方法 运用合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构成整体感;节奏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情感基调统一 运用基本恰当 不会运用
1.朗读的技巧。
(1)语气。
语气,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我们可以先学会用↗↘→表示语调的上扬、下降和延长。
例: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朗读脚本:通过语气的上扬和延长表示寻思,语气的下降表示无奈;上扬与下降的交替构成了这一长句的张力和节奏。
(2)节奏。
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节奏要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情感基调统一。
例如《春》的朗读节奏:第1段,先用舒缓的语气读出“盼春”的情感;接下来几段,按照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顺序,逐渐读出春天由万物复苏、草木初萌到春意渐浓的过程,朗读的语气可以越来越欢快,越来越热烈;但“春雨图”要读得轻柔静谧,以区别上一段“春风图”的活泼热闹,造成全文节奏的变化;“迎春图”又把情绪带到高潮,要读出人们走出户外、兴致勃勃大展身手的舒展感、力量感;结尾三个比喻句,要读出三个层次,读出新生、美丽、健壮的不同语气,而且要读得缓慢一些,读出全文的结束感。
2.朗读范例:《秋天的怀念》片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语气强烈,快读,读出人物脾气的暴躁和喜怒无常)母亲就悄悄地(轻读、慢读)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轻读、慢读)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轻读、慢读)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轻柔)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猛烈、迸发)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二、根据在诵读过程中对语言的品味,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文章的抒情特点
认真阅读,并完成下表:
篇目 在文中圈画重要语句 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 体会感情基调 概括作者情感和文章主题
《秋天的怀念》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伟大、无私 儿子:悲观、烦躁、倔强、暴怒无常 沉痛、伤感、悲慨、压抑,结尾又有一种豁达释然的宁静 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和无尽的爱,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以及面对生活困境的自信、乐观
《散步》 中年人在家庭中的担当精神 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 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
《散文诗二首》 孩子天真、活泼和对母亲的亲昵。女儿对母亲深厚的依恋 活泼 对母亲的爱以及对母爱的歌颂
三、朗诵比赛
品味课文语言,把握作者真挚情感,奠定抒情基调,诵读出母亲的伟大。
四、以读导写
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力量与勇气。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五、设计“亲情小剧场”
依照剧本范例,将自己的作文《我们是一家人》改写成剧本,设计亲情小剧场。
要求:1.小组选好段落,每个同学创作剧本,根据评价量规,合作推举最优秀剧本;2.准备表演(角色分配、道具、场景布置);3.亲情小剧场演出(小组合作,展示表演)。
小链接:
剧本的基本特点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具体的写法如下:
(1)剧本开头列出时间、地点、人物、道具。
(2)整个剧本尽量以对话的形式呈现。
(3)剧本的中间用中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剧本范例
《秋天的回忆》第1段剧本:
时间:春天的下午。
地点:屋里。
道具:椅子、桌子、玻璃杯、收音机(用纸壳做一个,写上收音机)。
人物:我和母亲。
我:坐在轮椅上,双手捶腿,紧皱眉头,咬嘴唇,瞪眼——恨恨的样子。(抬头,看着窗外,此时背景PPT中大雁在空中飞。我,突然把桌子上的玻璃杯砸碎——用个纸杯代替。手举、贴耳听收音机,播歌曲,正听着又突然把收音机砸到墙上。)
母亲:低着头、蹑手蹑脚走出门去,躲在门后偷看儿子。背景音乐播放钟表走动的声音,体现时间。母亲低着头,用手抹着眼睛上。母亲声音温柔、小心翼翼、讨好乞求儿子,用商量的口吻。
我:我看着母亲,低声说:“你喜欢花,可是你的花不都死了吗?”生气、高声喊叫着说,强调“不”字。“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迅速跑、跪在椅子边、抓住儿子的手,大声、急速、声音颤抖地说)
评价量规
评价 待改进 达标 优秀
剧本 无剧本 有完整、部分原创的剧本 有完整的原创剧本
情节 情节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吸引力 情节设计较合理,有一定吸引力 情节设计生动、新颖,富有吸引力
语言 语气、语调、语速把握不够准确,不能体现人物性格 语气、语调、语速把握基本准确,基本能体现人物性格 语气、语调、语速把握准确,能体现人物性格
情感 感情基调与故事不符,流露不自然 感情基调与故事基本符合,流露基本自然 感情基调与故事符合,流露自然
效果 缺乏感染力,观众反映差 较有感染力,观众反应一般 有感染力,观众反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