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海鸥回来了-《9加几》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2.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算法多样化。掌握搜集信息、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9加几的算法,感悟转化的数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提问:2到9的分合式。
口算。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的口算能力特别强,下面我们来试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好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算式)学生口答。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10加几。
师:太棒了,同学们怎么算的这么快呀?生:10加几就等于十几。
小结: 对呀,10加几就等于十几,原来大家是找到了规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搜集文字信息。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
生:喜欢!谈话:你喜欢什么运动?生:跳绳生:跳皮筋生:打篮球师:看来大家都是爱运动的孩子。一年级二班的同学正忙着报名参加运动会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件)这个班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比赛?(2)思考。(3)交流。预设:赛跑和投沙包追问:你是从哪知道的?预设:从图中的字中找到的。(4)师:你是通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找到信息,读一读文字是一种很好的搜集信息的方法。
搜集图画信息。(1)师:想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分别有多少人?(2)思考。(3)交流。预设:赛跑9人,投沙包6人。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数一数(4)师:数一数是一种搜集信息的好方法。
搜集其他信息。(1)师:刚才我们用读一读、数一数的方法从图中搜集到两条数学信息,用这些方法到图中找一找还有哪些信息?(2)思考。(3)交流。预设:男志愿者有9人,女志愿者有7人(4)师:读一读、数一数可以帮助我们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4.提出问题。师:赛跑9人,扔沙包6人,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师:根据男志愿者有9人,女志愿者有7人,这两条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生: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
【设计意图:创设孩子们喜欢的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有根据的提出问题,及时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提升搜集信息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红点问题,学习9加几的计算方法。
问题引领,明确目标。(1)提问。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先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怎样列式?还有不同的列法吗?(2)思考。(3)交流。预设:9+6 6+9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算?(4)小结。谈话:求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就要把赛跑的和投沙包的人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5)提问。谈话:9+6等于多少呢?应该怎样算?
独立思考,探索算法。师:我们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先数出9根小棒表示赛跑的9人,再数出6根小棒表示投沙包的6人,下面拿出小棒也像老师这样摆出来,摆完坐好,看谁摆的又快又好。(1)提问。师:9+6到底等于几,咱们借助摆好的小棒算一算,会算的同学一边摆小棒一边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不会算的同学用这些小棒移一移,数一数,算一算9+6等于几。(2)思考、操作。(3)同桌交流。师:算出来的同学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老师有要求:一人说,另一人听,这个说完后,另一人再说,不管哪个同学说,都要边摆小棒边说是怎么算的。两人都说完后,把手放好坐正,准备全班交流。(4)小结。谈话:同学们交流的有序、清楚,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算法,讲清算理。
(1)提问。
师:9+6等于几?谁愿意用老师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班内交流。预设:①接着数的方法。学生操作、展示谈话:这位同学是接着这9根往后一根一根数,数到15的,接着数是一种方法,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生:这样很慢,如果数比较大,就不好数了。师:老师也觉得数比较大时就有些麻烦了,谁有简单的方法?②先算10+6=16,再算16-1=15师:借用好算的10+6来计算9+6,是个好方法。③凑十法。学生借助小棒解释算法:从6根里面拿出1根放在9根里是10根,10加剩下的5根就是15根。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清楚,谁能把他的想法再说一遍?学生边摆小棒边交流。追问:同学们都想一想,为什么要从6根里面拿1根给9根?学生思考、交流生:这样是为了把9根凑成十, 10加剩下的5根就等于15根,因为10加几就等于十几,算起来简便。师:像这种把它们先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叫“凑十法”,(板书)借助课件展示凑十法的过程:师:谁能看着屏幕上的小棒,再说说9加6怎样算?思考。交流。生:先从6根里面拿出1根和9根合起来凑成10根,再把10根和剩下的5根合起来是15根。借助框架图解释算法:师:刚才我们是看着小棒说清了9加6是怎样算的,你能不能看着黑板上的算式,说说怎样算?思考。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生:先把6分成1和5,9+1=10,10+5=15。师追问:为什么要把6分成1和5?思考、交流。生: 9+1能凑成10,10加几就等于十几。师:谁还有不同的算法。生:把9分成5和4,6加4等于10,10+5=15.师:同学们真聪明,把今天学的9加几转化成前面已经学过的10加几,算起来就简单了,两种算法都采用了凑十法,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比较简便?生:分6比较简便。师:也就是说分小数的时候更简便,为了让大家记得牢固,老师把凑十法编成了歌谣。(课件展示),生齐读。
4.比较优化,总结方法。
(1)提问。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思考。(3)交流。预设:凑十法(4)小结。谈话:这么多同学喜欢凑十法,凑十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方法,以后我们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
5.计算6+9。(1)提问。谈话:9+6我们会算了,6+9怎样算?(2)思考。(3)交流。预设:9+6=15想到了6+9=15。(4)小结。谈话:你想到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二)解决绿点问题,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
1.提问。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先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怎样列式?
2.思考。谈话:你能自己算一算吗?会算的算,不会算的摆一摆小棒,看谁算的又对又快!3.交流。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先把7分成1和6,9+1=10,10+6=16。
4.小结。师:先把7分成1和6,9+1=10,10+6=16。也用到了凑十法,看来凑十法真是计算的好方法,同学们都会用凑十法来解决问题。你能快速的说出7+9等于多少吗?
(三)反思建构。
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板书:9加几)。想一想:在计算9加几时,都是先把9凑成几?再用10加几就等于十几。师:你还想研究9加几?(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写出你想研究的算式;2、用小棒摆一摆,然后移动小棒,凑成十;3、用思维图表示凑十的过程。汇报交流。探讨规律。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探究算法---利用框架图解释算法—看着算式说算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效的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在算法的优化和反思中通过教师的提升,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掌握“凑十法”这一基本计算方法,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自主练习,巩固应用
谈话: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棒,下面一起做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移一移,算一算。(出示课件)(1)提问。谈话: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2)思考。谈话:你能不能移一移,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几个?(3)追问:为什么这样移?(4)小结。谈话:通过移一移,把9凑成10,10加2就等于12。
2.圈一圈,算一算(出示)
(1)提问。谈话: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2)思考。谈话:你能不能圈一圈,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几个?(3)交流。追问:为什么这样圈?(4)小结。谈话:通过圈一圈,把9凑成10,10加1就等于11。(5)试一试。独立解答第(2)小题。
3.解决问题。(1)一共有几只蜜蜂?你会列算式吗?(2)独立解答。(3)交流。追问:8+9怎样算?(4)小结。谈话:计算8+9和9+8一样,先把8分成1和7,9+1=10,10+7=17。(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生提出问题后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移、圈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简便,进而能够运用“凑十法”正确计算。】
梳理建构,总结评价(1)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思考。(3)交流。(4)小结。谈话: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还收获了这么多的学习方法,学得这么开心,为自己鼓掌吧。希望同学们每节课都能像这节课一样善于观察,积极动脑,掌握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从知识、方法和体验、感受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