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小小运动会----《9加几》
【教学目标】
借助学具操作,自主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经历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质疑、交流和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9加几”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图
1. 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看,同学们正积极报名参加体育运动会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预设:①参加赛跑的有9人,参加投沙包的有6人 ②男生志愿者有9人,女生志愿者有7人 (学生边梳理,课件出示信息。)评价:你们真会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呀?预设:①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②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运动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结合算式,体会加法的含义
谈话:现在,你能把所需要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找出信息,并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谈话:你能列出算式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列式:9+6= 或 6+9=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明确:求一共有多少名,就是把赛跑的有9人,投沙包的有6人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谈话:咱先来研究一下9+6=?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写一写!学生活动集体交流预设:
①点数法
谈话: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研究的,他先摆了9根小棒表示9名赛跑的同学,又摆了6根小棒表示6名投沙包的同学,接着他就开始数起来了,咦!你知道他是怎么数的吗?预设:已经有了9根了,接着从10开始数就可以了教师随之介绍点数法,引导学生评价:点数法会很慢,如果数比较大就不好数了!
②推算法
预设:把9看作10,10+6=16,16-1=15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9看作10呢,明确用10来加几特别好算。为什么还得减1呢?理解把9看作10来加,结果会多1,所以最后要减1。③凑十法
展示学生摆的:先摆9个方块,再摆6个方块,从6个里拿1个给9个,凑成10个,10个加上剩下的5个,就是15个。引导学生发现从这6个里面拿了1个给9,并质疑为什么,明确要凑10.进而问为什么只拿1个,强化9和1凑10.
谈话: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刚才的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和学生一起回顾过程,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引导学生把摆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预设:6可以分成1和5,9+1=10,10+5=15。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揭示:凑十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小棒和方块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探索“9加几”的不同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积累了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三)探究6+9
1、独立解决,沟通算法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9+6,那你会算6+9=?吗预设:想9+6=15,所以6+9=15。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引导学生强化加法里,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规律及小数加大数转化成大数加小数(出示)
(四)解决第二个问题
谈话:现在,用你学到的本领抓紧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这个问题吧!独立解决,交流算法预设:①9+7=16(名)交流推算法、凑十法②7+9=16(名)交流规律
【设计意图】研究完9+6的算法后进行应用练习,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并初步体会凑十法的简便。通过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拨的作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发展学生的个性。
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谈话:解决完这个问题,我们再做几个小练习吧(课堂达标)1、圈一圈,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口算达人9+5= 9+3= 9+8= 9+9= 9+4= 6+9=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设计的前两个练习,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应用凑十法。通过综合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回顾总结,揭示课题
谈话:看,这节课我们算了这么多算式,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啊?揭示课题:9加几谈话: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啊?学的开心吗?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总结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