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一、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1、了解作者的行踪轨迹,标出作者心情的语句。
明线:游踪
暗线:情感
家门
小路
荷塘
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2、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3、为何烦闷、不宁静?
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虽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始终抚平不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他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当时他苦闷心境的写照。
写作背景
诗人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散文家
学者
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
(1898—1948)
作者介绍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1898—1948)
作者介绍
二、揣摩优美的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第4-6段(主体)
第4段:月下荷塘
第5段:荷塘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第4段 月下荷塘
第四段中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叠词-广度、密度)
(比喻-舒展、柔美)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袅娜”(饱满盛开之状)
“羞涩”(含苞待放)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拟人】
“明珠”(温润透亮)
“星星”(忽明忽暗)
“刚出浴的美人”(羞涩与清纯)
纤尘不染的美
【博喻】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说明一个本体,将事物的特征或内涵表现出来。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荷香:(重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嗅觉)荷香 时有时无
(听觉)歌声 时断时续
环境的幽雅与宁静
通感
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
如:她笑得很甜。(视-味)
他睡得很香。(视-嗅)
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比喻 拟人 动静结合
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清幽恬静的氛围
流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想象 拟人
由叶子的“风韵” “脉脉”静默深情想象到那叶下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
缓缓流水
小结第4段
月色本无形,作者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准确运用动词、叠词及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下荷塘的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将月下荷塘写得那样宁谧、素雅。
赏析第5段
1、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通过什么景物来描绘的?
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稀疏的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
动词:泻、浮、笼、洗
2、第5自然段开头运用了很多动词,你觉得这些动词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由。
“泻” :以流水喻月光,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
“浮” :水汽扩散、弥漫情状,突出了月下荷叶与荷花的缥缈轻柔、朦胧柔和。
“洗” 承“泻” ,“笼” 承“浮” ,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视觉-听觉,把光与影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加温馨、幽雅。
描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
(树,小路)
近景—远景
静景—动景
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由静到动,描绘了荷塘四周静谧的环境。
比喻、拟人
第6段:
意象“莲”的寓意
诗歌中有不少写“莲”的句子,赋予“莲”丰富的寓意。如这里的“莲子”即“怜子”的谐音,“怜”译为“怜爱、喜爱”,“子”,古代对男子的称,“怜子”即喜爱意中人。又由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征,,“莲”被视为处于浊世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