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的观察》综合训练
1、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80米 B.220 米 C.320米 D.300米
2、下图能正确反映美国自西向东地表起伏的是( )
A. B.
C. D.
3、下列关于地貌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绝对高度反映了地面的起伏状况
B.相对高度是划分宏观地貌类型的唯一依据
C.绝对高度大的地区,相对高度也大
D.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下列地貌属于宏观地貌类型的有( )
①高原
②河谷
③陡崖
④山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在野外观察土壤的顺序一般为( )
①由易到难
②由外部到内部
③由触觉到视觉
④由较直观到较抽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地貌形态的测量( )
①指标主要包括高度、坡度、坡向等
②指标主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等
③可以利用地形图测量
④可以在野外测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地貌观察的顺序一般是( )
①从宏观到微观
②从面到点
③从微观到宏观
④从点到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有( )
A.坡度和坡向 B.高度和坡度 C.高度和坡向 D.高度和面积
9、观察地貌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形态特征成因和形态测量两个方面
B.形态特征描述和形态测量两个方面
C.形态组成描述和形态测量两个方面
D.形态形成与形态组成描述两个方面
10、地貌观察主要指( )
A.地貌成因的观察 B.地貌之间关系的观察
C.地貌形态的观察 D.地貌组成物质的观察
11、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在进行地貌观察时,要选择一个( )
A.最佳时间 B.最佳位置 C.最佳距离 D.最佳天气
12、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是( )
A.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B.高度和坡向
C.高度和坡度 D.坡向和坡度
13、地貌观察的内容包括( )
①高度 ②坡度 ③坡向 ④形状和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是( )
A.相对高度 B.绝对高度 C.坡度大小 D.坡向
15、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时,般先后顺序是( )
①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
②描述河岸、陡崖等地貌特征
③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16、在一个视野较广阔的地方进行地貌观察,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
②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
③按照从面到点的顺序
④按照从点到面的顺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考察前的考察装备准备是很重要的,下列不需要准备的是( )
A.地质罗盘 B.地质锤 C.相机 D.电脑
18、对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而言,最佳的考察时间是( )
A.春季 B.夏季 C.深秋或初冬 D.隆冬
19、野外考察的目的不包括( )
A.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B.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C.培养协作精神
D.加强探险自救技能
20、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理论。从地貌观察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B.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C.对地貌进行观察是没有次序的
D.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21、下列关于地表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的地形是丘陵
B.海拔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地形是山地
C.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形是高原
D.周围低,中间髙,四周有山岭环绕的地形是盆地
22、有一地理兴趣小组判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时得出以下结论,请你找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图中①、②、③处都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B.村庄甲及附近地区若有大片农田,③处最有可能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C.B处、C处地形部位的名称分别为鞍部、陡崖
D.村庄甲位于水电站乙的东北方向
23、表中的栅格是记录A流域的海拔高度(单位:m),据此判断该河段的流向是( )
886 883 880 882 884 885
893 880 881 881 884 886
894 879 880 880 883 885
890 880 875 875 882 884
885 885 869 869 875 878
882 874 870 870 866 869
A.由北向南 B. 由南向北
C.由北向南,再由西北向东南 D.由北向南,再由东北向西南
24、能够直观地表示某一地段上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地图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平面图
C.分层设色地形图
D.地形剖面图
25、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一组等高线由山顶向外凸出,则此处地表形态为( )
A.山谷
B.山脊
C.鞍部
D.陡崖
26、读图,判断四幅剖面图中,正确沿下图中XY剖面线画出的是( )
A.
B.
C.
D.
27、我国海拔最高处与最低处的相对高度为( )
A.8693米
B.8848米
C.8000米
D.8999.43米
28、关于等高线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B.同一幅地图等高距可以不一致
C.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
D.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n表示几条等高线重叠,d表示等高距;故直接计算该处断崖的相对高度在200—300米之间。
2、答案:B
解析: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美国”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美国”。
3、答案:D
解析:相对高度反映了地面的起伏状况;绝对高度是划分宏观地貌的主要依据;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不一定大;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故D选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宏观地貌指视野内大的地貌,一般指高原、平原、山地等。
5、答案:B
解析:本题突出考查野外观察土壤的方法(顺序),提升地理实践力。一般而言,在野外观察土壤的顺序为由易到难,即先观察容易观察的特点,如颜色等,再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特点,如剖面构造等。由外部到内部,即先观察土壤表面的特点(颜色、颗粒等),再观察内部的特点(剖面构造等);先视觉(用眼观看)后触觉(用手感知),还可以用嗅觉等。由较直观到较抽象等。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貌形态测量的指标和方法。地貌形态的测量指标主要有高度(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坡度和坡向等。不同的指标测量方法有差异:海拔一般从地形图中获得,也可以借助手持导航仪等仪器获取;相对高度可以在野外测量,也可以利用地形图测量;坡度和坡向一般在野外测量。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貌观察的顺序,即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高度和坡度。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指标,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来表示,其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貌形态观察的主要内容,即地貌形态特征描述和形态测量两个方面。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貌观察的主要含义,即地貌形态的观察。
11、答案:B
解析:高大雄伟的山峰应该远眺,观赏景观时,选择适当的位置至关重要,故本题选择B项。
12、答案:C
解析:地貌观察的内容比较多,如高度、坡度、坡向、形状、面积等,其中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地貌观察的内容除了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有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故选D。
14、答案:B
解析: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B正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A错。坡的形态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坡度和坡向来获得,C和D错。
15、答案:C
解析: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时,一般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选C。
16、答案:A
解析: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A正确。选A。
17、答案:D
解析:电脑是进行资料分析的必要工具,但在中学生的野外考察中,可以不进行准备。
18、答案:C
解析:深秋或初冬,植被的季相变化比较明显,林下郁闭度低,河流枯水期等,易于观察。
19、答案:D
解析:野外考察的地点在野外,但目的不是为了探险,是为了获取知识,增强地理实践能力等。
20、答案:C
解析: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地貌时,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A、B、D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
21、答案:B
解析:海拔小于200米,地面宽广平坦的地形是平原,A项错误:海拔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地形是山地.d项正确;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大的地形是丘陵C项错误;周_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的地形是盆地, D项错误
22、答案:A
23、答案:C
24、答案:A
25、答案:B
26、答案:C
27、答案:D
28、答案:D